摘 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效的教學成為當下追求的課堂主流價值觀之一,而通過問題來組織、串聯課堂教學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在眾多問題中關乎學科素養的核心問題的突破,對于課堂效率的影響至關重要,也理應成為評價課堂效率的重要方面。文章通過初中地理課堂的具體實例,探討闡述在實際的地理教學中,利用情境突破核心問題的策略和途徑,并對于利用情境突破核心問題提出基本的原則,期望對實際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情境;突破;核心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24
作者簡介:柳軍軍(1986—),男,中共黨員,一級教師,本科。
一、情境突破核心問題的基本途徑
1. 用生活情境突破核心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學習應該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知識、學習是與情境化的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學生應該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嘗試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1]。所以,一個好的情境應該是真實的,應該是來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并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的。例如,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球儀》一節,根據課程標準,核心問題可以歸納為“利用經緯網進行定位”。但是由于七年級學生空間思維能力欠缺,這一節內容往往成為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難點部分,大部分學生往往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對,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從根本上去理解并最終到達運用的程度。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在班級里如何定位”這一實際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將班級中的排、列與地球儀上的緯線、經線相對應,將較為抽象的空間概念具體化、現實化,較為有效地突破了本節的核心問題。類似的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對于突破核心問題大有裨益。
2. 用地理史情境突破核心問題
縱觀地理科學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突破和進步,不僅僅是具體科學的發展,還有科學方法的發展,同時學生還能領悟到科學家的精神和情懷。科學的關鍵不在于既得知識的累積,更重要的是產生這些知識的活動。把核心問題融入地理科學史中能有效啟發學生學習。例如,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海陸變遷》一節中,板塊構造學說是本節的核心問題,如果教師僅僅是就事論事,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通過更加有趣的形式,來引領學生更為主動地去探究和學習呢?于是,筆者首先通過“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這一地理史情境,有效突破本節核心內容。“今天,我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魏格納——幸運。他‘幸運地生了一場病,‘幸運地看見了墻上的世界地圖,又‘幸運地靈光一閃,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被后人發現其研究的重大意義,‘幸運地成為‘大陸漂移之父。”接著具體去學習“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就為后面的板塊構造學說的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在這樣的科學史的情境當中,并沒有枯燥的說教,反而通過科學家的小故事,既為突破本節的核心問題做好鋪墊,又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3. 用實踐情境突破核心問題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認識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人的成長和發展必經的重要途徑。用實踐情境突破核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通過參加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把思維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他們的思維得到發展。例如,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等高線地形圖》部分,核心問題為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體不同的部位,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面對課本上枯燥的文字、等高線,“生吞活剝”這些知識,學生由于缺乏實際的感性經驗,必然會造成“消化不良”。筆者利用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首先從理論的層面介紹了等高線的基本概念、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過程,緊接著帶領學生來到張家港香山風景區,讓學生實地觀察山峰、山脊、山谷等山體的不同部位,親自動手實踐體驗等高線實際的繪制過程,感受科學工作的艱辛與嚴謹,雖然過程之中會有各種問題和錯誤,但是就在不斷的“試誤”之中,加深了對之前課堂知識的理解。離開時,學生帶著自己繪制的等高線地形圖,回到課堂之中再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核心問題迎刃而解。
4. 用實驗情境突破核心問題
地理學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課程中的很多推理和結論均可以通過實驗得出來。地理實驗通常分為常規實驗和非常規實驗。一類是在專門的地理實驗室中,利用專業的實驗器材,根據規定的操作程序實施的實驗;另一類則是利用學生身邊原本不是地理實驗的材料,在實驗室以外開展的地理實驗[2]。通過學生動手實驗來解決核心問題,往往更為直接和客觀。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黃土高原》一節,核心問題之一就是黃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通常的教學方法是通過圖片展示、動畫演示等方式,盡可能直觀地向學生解釋水土流失的過程,實際教學效果不理想。但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力求能夠讓學生親身參與到這一現象的發生發展中,所以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讓學生親自模擬在不同的地表坡度、降水條件、植被狀況和土壤類別的情況下水土流失的狀況。從實際的反饋來看,學生不僅僅是直接得出了黃土高原上水土流失的原因,還能夠總結影響水土流失的一般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極為濃厚的興趣和極其主動的學習積極性,有這樣的內在驅動力,何愁學生不能夠去積極主動地解決核心問題呢?
5. 用懸念情境突破核心問題
好奇心是人類普遍共有的一種心理現象,學習中問題往往產生于具體的情境之中,產生于奇異的現象與引起矛盾的說法之中,產生于對事物或現象的深刻思考中。教師創設與問題相關的“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參與學習的“情”,二者結合就是“懸念式”問題情境。通過情境發現和提出問題,本身就是學生一種能力的體現。如果學生能通過情境,發現和提出問題,并經歷設想、體驗或實踐驗證、反思等過程去嘗試解決問題,那么,其能力就得到了發展。例如,七年級上冊《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這一部分,核心問題可以概括為潔凈的大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如果教師采取簡單列舉、直接告知的方式,也許一定程度上能夠到達教學的目的,但是這樣的地理課未必顯得太枯燥和無聊,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取了設置懸念情境的方法。通過“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這一情境,設置懸念,讓學生去發揮想象力,推測“為什么衛星上會看不到呢?”,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但是正是在這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回答之中,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也通過這樣的懸念情境,學生能夠更加切實感受大氣環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二、創設情境的基本原則
以上僅僅只是列舉了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所采取的創設情境,突破核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遠未窮盡。無論采取何種情境創設的方法,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的知識。這樣的知識、規律、原理不僅便于保存,更有利其后期學習的遷移。所以,學會巧妙地創設情境,是一種教學策略乃至教學藝術,進而可以發展成為考查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重要維度。而教師的知識儲備、技能技巧、理論水平等,決定了情境創設的深度和廣度。因此,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師,必須能夠對各種繁紛復雜的情境資源進行篩選和利用。筆者認為,情境創設一般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契合學生的年齡、身心、思維特點;第二, 必須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立足學科核心概念,體現學科特色;第三,緊跟時代發展,體現學科前沿發展,具有時代性;最后,充分利用整合區域資源,使情境具有鄉土性。總之,通過創設情境來突破課堂核心問題,我們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課堂的效益,也有利于課堂改革朝著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 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陳炳飛,付伍明.“非常規”地理實驗 的價值與開發[J].教學與管理,2010 (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