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二語寫作中的母語遷移現象述評為契機,分析國內母語遷移研究發展與現狀,通過與國外語言遷移研究的對比分析,以企為國內母語遷移研究提供方法、內容等方面的借鑒,并就國內二語寫作中的母語遷移研究發展趨勢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母語遷移;發展趨勢;現狀;不足
【作者簡介】呂長纓,皖西衛生職業學院。
一、前言
遷移(transfer)本是一心理學名詞,它被定義為:假設任務A的學習會影響任務B的學習。20世紀50年代(1957 Odlin)在語言教學研究中吸納了遷移理論。從此母語遷移被用到二語習得研究中。但由于研究問題的角度不同,研究者對語言遷移現象歷來持有較大的爭議。20世紀早期的遷移研究遵循的是行為主義觀點,例如,Lado (1957 :2) 提出的對比分析假說把來自母語的負遷移看作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主要障礙,主張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通過語言對比,找母語和二語之間的區別,以促進正遷移的發生,防止和糾正負遷移。由于對比分析對語言遷移的解釋過于簡單,不能解釋語言習得的認知規律,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行為主義遷移理論遭到激烈的抨擊, 母語遷移研究也一度受陷入了低谷。70年代末80年代初, 基于普遍語法的標記理論框架下的遷移研究再次成為語言習得領域的熱門話題,該理論試圖把語言差異和標記關系結合起來解釋遷移現象,克服了行為主義遷移觀的不足。但是,由于標記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使得這一理論缺乏相應的可操作性,在實際應用中受到了較大的限制。近年來,隨著人類認知科學的發展,國外語言遷移研究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基于認知理論框架下的理論模型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關注。例如,Pienemann(1998,7) 提出了語言可加工性( Processability Theory) ,試圖通過研究學習者大腦的語言加工過程和程序,揭示語言加工能力對語言遷移的制約,預示中介語的發展途徑。該理論在認知科學所揭示的人類認知規律的框架內觀察遷移現象,為語言遷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國內母語遷移研究起步較晚,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本人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里以“母語遷移”為關鍵詞檢索了1979年至2018年外語類期刊上的論文,檢索結果顯示了國內外語類期刊直到1994年才開始發表以“母語遷移”為關鍵詞的論文,共554篇,其中分為源于一手資料的實證研究論文和源于二手資料的文獻研究論文;屬實證研究論文210篇,占總量的38%,屬文獻研究論文344篇,占62%,標示著當前國內母語遷移研究的最新水平。
二、國內母語遷移研究述評
1.研究方法。具體的研究方法,決定了研究的性質,更充分體現了研究的質量和價值(戴煒棟 2000)??傮w上看,國內母語遷移的研究方法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把研究建立在實證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數據分析和實驗來驗證假設的實證研究,包括以數據材料為基礎的定量研究,以訪談、觀察等材料為基礎的定性研究,以及兩種方法兼顧的定量定性相結合的綜合研究;另一類是源于二手資料的文獻研究,包括以思辨方法進行理論及其教學應用性探討的理論性研究,介紹和總結學科發展新動向為目的的簡介性研究和較少有文獻支持的個人經驗性研究。在國內,大多數關于母語遷移的研究中,都屬于后一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單一化, 像回歸分析、聚類分析以及構建方程模等有可能揭示母語遷移規律的統計方法在所檢索到的論文中都很少用上,這表明,國內有關母語遷移的研究,無論是在研究工具還是在統計方法的使用上都還有待更加多樣化和靈活化,以揭示語言習得結果背后的規律(戴煒棟 2000)。需要說明的是, 指標的多樣化并非是越多越好,要依據研究目的和內容而定。從不同的角度搜集資料,運用兩種以上調查工具,避免了單一情景下搜集到的材料具有單一性的弊端,可以更全面、更有深度地研究問題(Wingate 2003) 。研究結論在這里指對實證結果的討論和分析,是評估實證論文質量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因為研究前期做的一切工作,最終都要落實在對結果的陳述分析和論斷中,以實現研究的價值。
2.研究內容。當前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加工能力不僅制約第二語言的發展途徑,而且也制約母語遷移的發生。根據SchwartzSprou(1996:4) 提出的“完全遷移/ 完全可及假設”,學習者借助其母語表征來解釋所接觸到的第二語言輸入。如果這一假設成立的話,那么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就會出現大量母語遷移現象。由此可以推論,學習者通常是利用母語的加工程序來處理第二語言的。目前國際上已達成的共識是,遷移在語音層面比在句法層面上更顯著( Ellis 1999) ,然而國內遷移在語音層面上的研究力量薄弱,急需進一步突破。而且,國內判定遷移發生的標準簡單,僅僅關注到中介語(interlanguage)與母語的相似性,而忽略了中介語組內同一性和組際相異性(Odin 2003)的研究。此外,社會因素對遷移的作用、遷移雙向性等問題上,國內學者在研究上都可以有所創建的。以上為國內母語遷移的研究內容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借鑒。
三、思考與展望
1.完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在母語遷移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在沒有經過實驗數據驗證前,任何二語習得理論都只是假設而已(Hatch 1978) 。然而國內研究主要采用了非材料實驗性的方法,國內材料性研究起步晚,成果有限,總體水平落后于國外,所以國內母語遷移研究尤其需要加大實證研究材料的收集,通過實驗數據驗證假設,推動實證研究的力度。對此,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研究工具。國內絕大多數研究者在收集資料時只采用了單一的工具,不便于更全面客觀地把握母語遷移的規律和特點,也不利于驗證現有理論的可行性;二是調查對象。國內研究的對象比較單一,主要是大學生或高中學生,對初學者或兒童的研究很少,然而對他們母語遷移情況的調查研究對于整體了解母語遷移的完整發展過程至關重要。最后是研究的時間角度問題,應該在做好共時研究的同時,加強歷時研究,兩者相互補充,相互驗證。
2.豐富研究內容。母語遷移是一種多維度、多層面的復雜現象,傳統的遷移研究試圖解釋影響語言遷移的內外部因素,沒有考慮到語言場等外部因素,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釋全部母語遷移問題。母語遷移的研究內容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有待豐富,宏觀上,可以結合心理學、認知學、社會學、人類學或神經語言學等學科成果,做出更多的交叉研究,拓寬現有的研究思路和視野;微觀上,應該加強和語用研究,變異性研究,中間語研究和石化研究等相結合。
3.落實研究的應用。母語遷移的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對教學實踐的參考價值上,國內絕大多數的研究提到了母語遷移理論對教學的積極作用,但缺忽視了負遷移對語言學習的干擾;文獻成果研究談到的多是教學理念的可借鑒性,對具體的教學實踐指導性不強。
四、結論
遷移對二語習得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內研究起步較晚,整體落后于國際水平,但作為新興研究領域,有活力,發展快,應該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拓展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全面把握母語遷移的規律和特點,用于指導國內二語教學實踐。
參考文獻:
[1]蘇留華.母語遷移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J].青海: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0,5.
[2]戴煒棟,菜君梅.國內中介語的研究[J].上海:外語研究,2006,1.
[3]劉弛.論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遷移作用[J].青海: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5.
[4]Ellis, Rod.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5]H.kansson.G.M.Pienemann & S.Sayehli.“Transfer and typological proximityin the context of L2 processing”[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2.
[6]Hatch,E.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8.
[7]Robert L.Solso.& M.Kimberly Maclin.Cognitive Psychology[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3.
[8]Jean Berko Gleason.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