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草原畜牧業經濟因其本質特征有其可持續發展的性質,而今年來許多外在因素的干擾引起草原荒漠化并且阻礙著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但草原荒漠化的起因并非純牧區牧民過牧,而是集約化養殖戶大規模養殖牲畜需要大量的飼草料、礦工業挖掘開發草原地區資源并截河用水、外來移民濫采、濫墾、沒有實踐經驗的環境保護政策,如,禁牧政策。
關鍵詞:草原畜牧業經濟 可持續發展 草原地區資源開發
引 言
目前,在內蒙古大多數地區,經濟發展主要是由第二產業帶動,其占比通常是在50%—70%之間。而以畜牧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占比自80年代以來在逐年下降,傳統的草原畜牧業經濟一直在尋求新的轉型發展方式,但至今,其內部機制還沒有被新的發展方式所替代。但是這樣并不完全代表傳統畜牧業必須被淘汰或者以工業資本代替牧業資本。尤其是資本在內蒙古大多數只投入礦產開發,沒有投入到畜牧業,這時自然會產生草原開發與利用的深層矛盾。解決這些矛盾是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的根本。
1 草原畜牧業經濟的環境可持續性特點
關于草原被破壞并出現嚴重荒漠化現象,先前有些研究認為是因為草原牧區過度放牧,牧區人口激增。但鮮少有人真正到草原牧區調查草原荒漠化的真正原因。據調查研究,現有草原牧區并未出現牛羊頭數超過草原地區承受力現象,牧區人口數量也并未達到能夠破壞草原的程度。蒙古族的傳統文化是產生于蒙古人在草原上游牧幾千年與草原自然環境相處過程中形成的最適合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文化。蒙古族傳統文化意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畜牧業經濟,是人與草原共存的基礎,這樣的文化與自然的任何一方如果被消滅,另一方也會被破壞。
在內蒙古,蒙古族傳統草原畜牧業中“五畜”結構是其最基本的組成要素。五大牲畜基本上從不同功能支撐著草原畜牧業社會的存續。例如,在過去,駱駝能在最復雜的環境條件下充當最好的運輸助手,而如今駱駝的飼養不受禁牧限制,是戈壁地區牧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另外其飼養業在旅游業市場也有著良好的銷路。馬除了有騎行功能外,還因其活動直徑大于20公里,為草原植物種子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如今,養馬的牧戶主要集中在內蒙古純牧區,對于草原上的牧民來講,養馬主要是因為象征意義,少有經濟意義,飼養的數量擴大并不能增加收入。馬在過去承擔的承載功能如今也被汽車所替代,如今主要是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旅游業收入的形式出現。牛除了肉和皮外,還能提供奶源,制作奶制品。而山羊是最適合在荒漠山地類草原生存的牲畜,是戈壁山區牧戶不能完全放棄的牲畜,但是它被認為是草原生態退化的“禍頭”而被全面禁牧。五種牲畜保證著草原上的生物多樣性,其食草偏好不一以至于對草原上生長的多種植物都能夠充分利用,也保證著植物的多樣性發展,以避免單個種類的植物的泛濫。總之,當前草原畜牧業中,“五大牲畜”結構是傳統草原畜牧業中的功能型角色分配,如今也轉變為現代畜牧業收入型結構。
2 草原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阻礙
2.1 礦產開發
眾所周知,創產開發是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屬于不可持續發展。目前,在內蒙古草原上開發的礦產挖掘和加工業雖然能利用草原資源創造出龐大的財富,但是對畜牧業經濟的發展沒有任何促進作用,反而造成生態破壞而進一步抑制畜牧業經濟的發展。草原牧區資本流出遠遠大于資本流入,牧區牧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依靠礦產開發而改善。礦產開發通常會占用大量的水資源和草場。如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水庫的建成造成了國家級保護區烏拉蓋濕地的消失。正是因為自2003年起烏拉蓋水庫阻斷了烏拉蓋河的自然流域,而將水資源常年供應給附近的工業地區。這是一種經濟快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漸深化的過程。
2.2 隨處開墾
內蒙古高原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不適用于農耕,但近年來在內蒙古絕大多數草原地區出現了大面積隨意開墾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從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間,開墾內蒙古大草原共4500萬畝,導致了草原的嚴重退化[1]。大面積開墾過的土地,沒有了野草的保護,裸露在天空下,蒙古高原的強風一吹就會引起沙塵暴。
2.3 草場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出現
家庭草畜雙承包制的出現結束了內蒙古地區內蒙古高原草原上延續了幾千年的游牧經濟形式,把整體的草原碎片化,草原的質量較游牧時代大大降低。草場常年雨水較好的牧戶與擁有干旱草場的牧戶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逐漸拉大,導致出現了大批的貧困牧戶,額外產生的圍欄費用也對牧戶造成了一定的負擔。
2.4 不當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
禁牧政策實施后,牧民賣羊、羊皮、羊絨的收入基本等于羊群的飼料成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收入來源。接受禁牧的牧民大多數除了牧業經營以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勞動技能,沒辦法適應城市生活。禁牧政策也破壞了草原地區生物多樣性,沒有五畜來傳播種子,也沒有它們的糞便營養,被禁牧政策保護的草原退化情況反而更加嚴峻。
3 關于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首先,草原地區內的礦產開發對牧民提供的補貼金應該充分考慮牧民失去畜牧業經營的機會成本,以及環境破壞的生存成本。其次,生態補助應該更多地考慮畜牧業生產發展的方面,而不是只幫助牧民最低的生活保障。
4 總結
本文首先支出傳統畜牧業經濟本質上是一種有利于草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式,要與時俱進地發展現代的畜牧業,賦予畜牧業以現代化的時代特征,包括在限制畜群數量規模條件下走質量效益型畜牧業的道路,慎重在草原生態經濟系統退化區發展圈養畜牧業等。
參考文獻:
[1] 包玉山.草原畜牧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思路[J].北方經濟,2003,20(11):14-16.
[2] 恩和,阿拉坦格日樂.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開發研究,2018(02):44-51.
[3] 達林太,鄭易生.牧區與市場——牧民經濟學[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蘇日娜(1993—),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