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紅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34頁例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小數的數位順序表的整理過程,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數位及計數單位。
2.歸納小數的相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樂趣,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
掌握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教學方法】
教法:創設情境,質疑引導。
學法: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空白的小數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1.師:整數的數位順序是什么?
整數的計數單位依次是什么?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說出下面各數中“8”表示的意義?
238 6097 85 83000 7480203
師:小數和整數一樣,也有計數單位,也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每個數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意義也不盡相同,這節課我們來研究一下小數的數位順序。
板書課題: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
(1)認識小數的數位——十分位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10份,提問:
a.從這幅圖上得出的分數,并改寫成小數。
b.如果從0.1開始數,你能數出幾個這樣的小數?
c.小數點后面的這一位叫什么位?
十分位,技術單位是0.1。
(2)認識小數的數位-百分位
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100份,提問:
a.從這幅圖上得出的分數,并改寫成小數。
b.小數點后面的第二位叫什么位?
百分位,技術單位是0.01。
(3)整理小數數位順序表
a.在小數點后面的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那么其他位置上的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大家都知道嗎?
b.通過上面的觀察,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師生共同歸納:小數和整數一樣,也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起來的,所占的位置叫做小數的數位。橫向看,小數點左邊部分的整數部分與整數的數位順序一樣,從右往左分別是個位,十位……整數部分沒有最高位,它的最低位是個位,小數部分沒有最低位,它的最高位是十分位。
縱向看,小數點左邊第一位是個位,計數單位是一或個,表示幾個一……小數點右邊第一位是十分位,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表示幾個十分之一(或幾個0.1),第二位是百分位,計數單位是百分之一,表示幾個百分之一……
一個數所在的數位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2.教學教材34頁例2
(1)出示例2的主題圖,思考:
長頸鹿有多高?
成年長頸鹿僅頸長就長達2米,他高頭大眼,素有天生的“望塔之稱”,同學們想知道一只長頸鹿到底有多高嗎?我們現在來看一看。
小長頸鹿現在雖然只有1.8米,與鹿爸爸的身高相差甚遠,但是小長頸鹿十分有志向,想要長得和爸爸一樣高,那它的爸爸有多高呢?
(2)1.8,5.63是小數,你能說出幾個其他的小數嗎?
如:12.378,4.23,0.44,0.5……
(3)這些小數它們都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4)你們能區分這三個小數的三個部分嗎?
a.介紹個位及其計數單位,并說說它表示什么?
b.你能像這樣說一說,其他數位表示什么嗎?
同桌相互說一說,再指名說,其余同學評議。
c.說一說12.378是由什么組成的?
三、鞏固提升,發展能力
1.3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2.36頁4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同桌交流,然后指名回答,共同評議。
四、全課小結,回顧交流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請和大家分享。
五、教學反思
1.從學生已有知識導入。先復習了整數的數位順序表、數的組成,以此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自然地揭示出本課的教學目標,小數的計數單位和數位順序。
2.新知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通過觀察比較得知計數單位之間的大小關系、進率以及各個計數單位所處的位置。例2主要是讓學生讀題,觀察情景圖,分析數的組成,使學生有能力去填寫數位順序表,但是不足的是:若是在教學中能給小數部分的數位和計數單位取名字,利用身體的頭、手等部位的對稱性來記住小數數位順序表,給枯燥的規定性知識以盡可能多的意義,這樣會使學生更牢固地記憶,同時提供給學生一個想象、創新、主動揮索的機會。
3.進率的補充成重點教學內容,為學生減少解題的困難打下堅實的基礎。
4.為學生形成系統化知識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我刻意從整數的數位和計數單位引出豐富課堂的核心內容,新舊知識之間多次比較,如進率的溝通,1個百里面有10個10,一直說到一個0.001里面有10個0.0001,原來我們學習過的計數單位1最小,現在我們得到比1更小的計數單位……新授結束,也正好把黑板上的空白數位順序表填寫完成,一切的做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系統化的原則。
5.鞏固練習,強化新知。在練習部分,我讓學生反復練習說出每一個小數的組成。這節課我雖然設計了比較多的練習,但由于前面操作花的時間較多,致使鞏固練習時間比較少,在以后的教學中仍需要不斷地改進,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