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對不斷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了新要求。當前,應當在遵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邏輯基礎上,主動適應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要求,通過三個“始終堅持”,即始終堅持在歷史前進邏輯和時代發展潮流中、始終堅持在追求人類發展的終極真理過程中、始終堅持在滿足中國和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過程中,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不斷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
關鍵詞: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邏輯 路徑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深刻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被實踐證明完全正確的!”[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應當在遵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邏輯基礎上,主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邏輯
(一)歷史邏輯:馬克思主義與生俱來的歷史發展性
馬克思主義從來就不是憑空誕生的,就其產生的理論基礎來說,馬克思主義吸收了人類社會以往一切優秀精神文化成果;就其產生的實踐基礎來說,人類社會誕生以來所進行的全部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是其實踐來源。馬克思主義從誕生并發展至今,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始終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分析人類社會、自然界及思維發展的一般狀況,并且不斷跟隨歷史的發展進程而豐富其基本原理的內涵。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歷史性的必然體現。這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哲學基礎,要求無論何時都要以辯證的眼光和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要在對全人類一切理論成果和馬克思主義本身進行批判的繼承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正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民族已有的歷史性發展過程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傳承之中,植根于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緊密相連的發展進程之中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歷史性發展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時又通過與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尤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結合,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新境界。
(二)時代邏輯:馬克思主義與生俱來的時代發展性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個時代總有屬于每個時代的問題,通過準確地把握并解決這些問題,就會有力地促進理論、思想、人類社會的發展。[2]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開始,就要求將其所闡述的基本原理跟隨時代發展變化的情況而加以靈活運用。馬克思在1872年的《共產黨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明確指出,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所闡釋的基本原理盡管在今天仍然是正確的,但是它的實際運用要以已經發生了變化的歷史條件為轉移。[3]馬克思主義通過對人類發展的歷史性邏輯的把握,能夠準確地預見時代潮流發展趨勢,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來增強自己的時代影響力;反過來馬克思主義通過分析每一歷史時期的時代潮流,又能夠準確地把握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邏輯,從而使自身的科學性、真理性不斷得到時代的檢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時代發展潮流相結合的進程。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是將馬克思主義與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時代潮流相結合,通過在實踐中準確的把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中國社會面臨的基本矛盾和問題,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同志通過準確把握20世紀下半葉“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將馬克思主義關于大力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思想運用于中國具體實踐,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性決策,明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并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則分別圍繞改革開放進程中黨的建設和科學發展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使命新要求,面對世界格局的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與中華兒女戮力同心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進程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與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相結合,開創性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極大的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三)現實邏輯:順應實現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需要
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順應了近代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需要。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面對民族危亡,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壓迫的境況,中國人民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引中國實現救國救民的目標。馬克思主義在初入中國之時,只是將其作為當時眾多涌入中國的西方思潮中的一種來對待。但是,當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的消息傳入中國之后,已經苦苦奮斗了半個多世紀,但始終無法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命運的中國人民終于看到了新的光明和希望。于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開來,并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現實需要,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在1938年10月最終由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論新階段》的報告中被明確提出。[4]此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不斷加快,由此也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系統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并成為指引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強大理論武器。
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順應了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對盡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愿望是非常迫切的。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通過創造性的“三大改造”使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其后又通過不斷探索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系”等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文革”結束后,中國人民對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水平的需要日益迫切。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迅速糾正“文革”錯誤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而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對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探索,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思想指引。
再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順應了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夢想”的需要。新時代的中國,需要有新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科學指南,帶領全體中華兒女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 新時代的中國人民,也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論指引來破解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繼承和發展以往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基礎上,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始終聚焦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夢想”而形成與發展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性飛躍。
二、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路徑
(一)始終堅持在歷史前進邏輯和時代發展潮流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邏輯,首先就是要堅持在中國和世界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在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中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次,就是無論何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源于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而創立和發展起來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要尊重人民群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中的主體地位,要將實現人民的真正解放、發展和幸福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終極目的。再有,就是必須堅持認識中國及世界與改造中國及世界相統一的邏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既是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進程,也是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認識和改造中國及世界的進程。堅持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運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運用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在實踐中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二)始終堅持在追求人類發展的終極真理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其就是為解決人類社會和人的發展終極問題而產生、發展、完善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必然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規律。但是,由于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不論是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19世紀中葉,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馬克思主義均不可能精準的、具體的、詳細的告知未來通向共產主義道路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道路該怎樣一步一步實現。歷史不會提供現成的答案,馬克思主義也不能,馬克思主義所能提供的只是基本的原則和方法。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實際上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去探索如何一步一步實現馬克思主義所設定的人類社會和人的發展終極目標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一方面不斷深化我們對人類社會和人的發展規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將不斷積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共同發展的新的理論認知,從而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真理寶庫。
(三)始終堅持在滿足中國和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賦予了更加深刻的歷史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上述情況決定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取得新的成果,其立足點必須放在能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思想和實踐上的
指引。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推進也昭示著馬克思主義世界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其從來都不是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某個階級的理論,而是屬于謀求全人類解放與幸福的理論。因此,馬克思主義世界化是馬克主義的應有之義。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樣應當具備馬克思主義世界化品質。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要與新時代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發展進程緊密相聯。另一方面,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要造福世界各國人民,推動世界歷史的發展。這就正如毛澤東思想為當時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斗爭的勝利提供了中國的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國智慧一樣。所以,新時代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將之置于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的眼光之下。當前,世界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向往,就是在當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途徑。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要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更加強大的理論指南。這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和全體中國人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所在,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bmks200/wzsl.htm.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4] 毛澤東.論新階段[G]//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58-659.
作者簡介:張政(1981—),男,湖南長沙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生,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
基金項目:海南省2016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創新創業教育視域下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項目編號:Hnsz2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