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忠芳
摘 要:可持續發展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途徑,是倡導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而水利工程建設也同樣如此。但是,水土流失問題的出現,導致水利工程難以維持正常運轉,只有做好水土保持措施,即可在體現水利工程防洪和蓄水效能的同時,延長其使用年限。對此,本文借助對水土流失危害的思考,探討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可持續發展 作用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4(a)-0124-02
眾所周知,淡水資源緊缺是國內固有問題。若要更好滿足社會生活用水需求,水利部門可在水源持續開發和應用的前提下,響應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針,輔之對水利工程水源保護效能的把控,貫徹落實水土保持的地位及作用。此外,水土流失問題的頻發,不僅導致水利功能無法發揮自身價值,還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使之面臨淡水枯竭的狀態。由此可見,增強水土流失問題的把控,是滿足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1 水土流失現狀、危害
1.1 水土流失現狀
通過對水土流失現狀的思考,可知其主要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引起。前者包含水力侵蝕(年均侵蝕面積約為165萬km2)、風力侵蝕(年均侵蝕面積約為191萬km2)、交集侵蝕(年均侵蝕面積約為26萬km2)等原因;后者則涉及以下內容:荒地過度開墾;礦產無限制開采;亂砍濫伐;生態保護措施較少;自然災害等。同時,個別水土流失問題還和地形地貌存在聯系,如坡多或坡陡的區域,水土流失率相對較高且嚴重。
1.2 水土流失危害
地表植被,存在防風固沙的效果,可杜絕水土流失問題的出現。若地表植被被破壞,則會在喪失“天然屏障”作用的同時,帶走土壤地質結構內的養分,不利于農業生產。對此,筆者將水土流失的危害總結為以下三點[1]:
(1)土壤結構被破壞。由于植被無休止、無限制破壞,導致其難以對土壤予以保護,而表層土壤則在水流侵蝕的作用下,地質結構逐漸被瓦解,使其在喪失含水能力、生產能力的同時,無法為自然景觀、農業生產創造“溫室”。再者,土壤含水能力的缺失,若出現泄洪或短時降水量過大的情況,則使水流集中流向河道,引起山洪,對下游人們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特別是在土壤地質結構相對疏松的斜坡處,暴雨侵蝕下極易滋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2)河道堵塞、水庫淤積。河道堵塞問題的出現,易導致洪水災害的滋生,而水庫淤積則會在削弱水庫蓄水能力的同時,減少雨水儲存量,使土壤呈現鹽漬化對其使用年限、防洪效能的體現均造成不利影響。較為嚴重的條件下,漫壩或垮壩等現象的滋生,將會帶來不可預計的損失。(3)澇災。對于水土流失現象而言,若未對其予以有效處理,則會使土壤結構喪失含水能力,特別是在枯水期、豐水期時節,難以儲存足量水源。即枯水期水資源的減少,加大土壤干裂危害,尤其實在新疆等地區,水源枯竭現象頻繁出現;豐水期土壤含水能力的下降,導致水庫徑流量逐步增加,而河道和湖泊等淤積,引起洪澇災害。
2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及措施
2.1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預防河道堵塞,降低洪災。土壤地質結構的改善,能夠在提高自身活力的同時,增強汛期含水能力,避免洪災的出現。而土壤持水能力的增強,能夠在減少流動的基前提下,避免泥沙流失,還可在某種程度上預防泥沙堆積下河道堵塞問題。再者,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可為植被提供生存空間,體現相應的固土效果,還可提高其蓄水能力,減少降水流量引發的土壤結構破壞[2]。(2)延長水庫使用年限。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施行,可在增強土壤結構持水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對水資源內泥沙予以攔截,繼而在杜絕水庫泥沙淤積現象,保證其正常運轉,提高水資源實際利用率。此外,針對性水土保持,能夠強化水庫防洪效能,在減少水庫洪災的基礎上,延長其使用年限,以此體現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3)提升水體質量。對水資源利用、開發等工作而言,有效的水體質量把控,能夠在保證水土保持工作序性施行的同時,預防泥沙等物質污染水源,以此達到相應的安全使用標準。此目標的實現,不僅是保護水環境的有效措施,更是在提高植被覆蓋率的條件下,加快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4)增強河流泄洪效能。水土流失問題的出現,使水資源內泥沙含量相對較高,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水位上升、河床抬高,不僅削弱河流蓄水、防洪效能,還會對周邊或下游人們生活帶來威脅。在此過程中,有效及針對性水土保持措施的施行,能夠在預防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減少水流泥沙量,使之在增強河流泄洪效能的同時,避免對水庫造成危害。例如:小浪底水庫是以調節黃河為主要功能,使其在汛期滿足水量蓄水、調節的效果,預防下游洪災。特別針對山區人們而言,有效的水土保持,能夠減少山體滑坡、泥石流比例,維護其生命及財產安全[3]。
2.2 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措施
(1)強化水土保持管理力度。目前,雖已將水土保持放于基本國策內,但有效的政府領導和管理,能夠為該項工作的施行提供保障及后盾。即水利工程建設并非表層意義上的水壩建設,而是涉及溝道壩系和坡面水系等工程,同時還和退耕還林、農業生產、水資源利用等存在關聯。簡而言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不僅可為生態環境的恢復創造條件,還可將水庫承載力納入重點,使之在構建健全化水土保持管理機制的同時,做好水土管理優化工作。(2)提高水土保護意識。對于本地區政府部門來講,若要將提高水土保護意義的工作落實到實處,則可以自身現狀為切入點,通過對可行性水土保護方案、相關政策的擬定,倡導水利工程轉型建設。而必要的水土保持教育宣傳,能夠在切實水土保持實踐和設計意義的前提下,達到相應的治理效果,將水土流失問題杜絕于根本。(3)貫徹落實水土保持后續機制。若要從根源上預防水土流失現象,則不應僅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實踐效果,還可通過后續工作實行,以水利部門定期檢查的層面,將水土保持后續機制落實到根本。例如:草坪種植時,可通過對草坪成活率的定期檢查,對其死亡草坪予以填補,以此提高植被覆蓋率;通過產業化鏈條的施行,將水土保持開發、治理工作予以落實;水利部門可在注重生態效益的同時,逐步構建健全化市場經濟體制,以此更好為水土保持工作的施行創造條件[4]。
3 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人口基數和生活需求的逐步上漲,導致生態環境壓力加重,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市場經濟模式,仍未發生任何改變,但卻出現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生態危害。水利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設方針,能夠在體現水利自身效益和效能的同時,彰顯水利可持續發展、自然生態間的聯系,加快市場經濟轉型。
參考文獻
[1] 王雙.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研究[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5):12.
[2] 王月霞.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15):172.
[3] 王艷敏.淺析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J].應用能源技術,2016(4):1-3.
[4] 何德智.水利可持續發展中水土保持的作用探討[J].珠江水運,2015(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