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
摘 要: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育人的一個關鍵環節,其中師生之間的溝通策略十分重要。本文針對實際高職院校的特點和作者學生心理健康輔導方面的實際經驗,首先著重分析了師生之間的溝通方式和影響因素,然后針對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師生多模式溝通的途徑進行了探討。本文對改善高職院校包含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整體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師生溝通互動 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c)-0176-02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是教學育人的最主要兩大主體,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是教學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對于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也有積極作用。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則取決于師生之間的溝通是否高效。尤其是通過廣義的師生間有效溝通,可以使學生在創造力、交往能力等各個方面都取得進步。文獻[1]雖然很早就針對醫學類師生關系提出了改善溝通方法、促進師生溝通的普適思路。然而,現實中的高職院校師生溝通還是存在諸多問題和特殊性,針對高職院校的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師生溝通方法層面專門研究較少[2-3]。所以,本文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經驗,對高職院校通過與學生的溝通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的多模式溝通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1 高職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模式
高職院校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很多,可以分別按照溝通的對象人數、準備狀態、是否見面、主動性等方面來劃分進行多模式溝通。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高職院校師生溝通方式的多元多樣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條件,也更加豐富了不見面的溝通方式的種類。這種溝通方式主要有電子郵件、網絡電話、網絡傳真、及時通訊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電子郵件和及時通訊兩種溝通方式。對于一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教師可以和學生通過電子郵件進行溝通,這樣不僅可以保留每次溝通的重點內容,也可以上傳附件,作為重要文件的一個備份。現在最常用的及時通訊工具莫過于QQ和微信了,而且功能也日益豐富,最常用的可能就是發語音這個功能,當你不方便打字,又不需要打個電話來溝通的時候,及時通訊工具的語音功能非常便捷,在師生之間的溝通方式上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2 高職院校師生溝通效果的影響因素
2.1 高職師生之間的差異性分析
高職院校師生之間存在的各種差異如角色差異、地位差異、個體差異等是影響溝通的第一因素。由于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向學生教授前人所積累的知識和技能,而教師作為傳授者,學生作為接收者,即產生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差異[1]。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在教育中所處的地位不同,教師作為管理者,而學生作為被管理者,即產生了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差異;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年齡差異、生活和成長環境差異,而形成了愛好和興趣的差異以及個人能力的差異,從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即產生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師生之間存在的各種角色、地位、個體等差異都會影響溝通效果。
正是由于這些差異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導致教師對于自身角色的認知和學生對于教師的期望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直接影響教學活動是否高效。
2.2 高職教師對溝通本身的認識程度
教師容易對溝通的認識片面,從而只重視課堂教學上的溝通、忽視了課堂之外的溝通;但其實學生參加高等教育,學習知識只是其中的一個目的,獲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和方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等各方面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而溝通是學生獲得這些技能的重要的途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認識溝通的重要性,端正態度,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重視與學生在思想、情感、認知等方面的交流,言傳身教,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建立良好的情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也可以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形成高效的溝通,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3 高職師生溝通的方法和技巧
溝通,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來輔助的。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下,教師都應該以愛為本,態度親切隨和,處處為學生著想,把學生當作朋友一樣相處,這樣才可以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從而和學生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受到尊重、信任,與學生打成一片,自然而然就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溝通帶來了多種多樣的技術手段。隨時隨地可與學生進行聊天,分享一些對學生的課程有幫助的文獻資料等信息,探討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這樣,學生可能更易于接受并容易敞開心扉,往往能得到比課堂上更豐富的知識。所以積極利用各種溝通途徑,使課上課下的溝通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提高教書育人的效率和質量。
3 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的師生溝通模式探討
3.1 加強互動和尊重,達成共識
曾有研究指出:溝通是一種自我表現的過程。基于此認識的片面理解,導致師生之間的溝通通常都是單方面的。實際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互動、雙向環節。雖然通常情況下教師具有更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但是實際中學生在某方面掌握的知識也可能超過教師,所以在師生溝通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意見中的合理因素,爭取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思考,可以促進溝通。
3.2 尊重師生差異,改善互相理解
教師和學生之間本身就存在差異,并且,由于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等都不相同,尤其是當今社會上不良現象和各種社會問題頻出,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各種差異更加擴大化。這樣的差異往往形成一些思維定勢: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會將注意力放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換句話說,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將師生之間本來應該共同來承擔的責任,全部歸到教師單方面來承擔。這種溝通方式缺乏互動,造成學生出現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性,不利于學生成長。在溝通中,教師要尊重師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不要盲目的否定學生的意見,要注意聆聽學生表達的想法,要善于在學生的思想中發現合理因素,理解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差異,客觀分析出現不一致意見的原因。合理意見要采納,對于不合理的意見,要采用恰當的溝通方法,才能提高溝通的質量。
3.3 拓展師生渠道,豐富溝通模式
現實生活中,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的溝通渠道非常單一化,普遍認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面對面的談話。而且,普遍認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師對學生的一些不正確的想法進行批評教育,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改正錯誤,得到成長。以上的這些認識是非常片面的。然而,由于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取信息,這些渠道包括網絡、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隨著現在信息渠道的拓寬,更加減少了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隨之表現出的現象是師生之間的距離在逐漸增大,這種距離不僅表現在空間上,也表現在心理健康方面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確實教學相長的機會和氛圍,這是當前教育的一大弊端。
為了改善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這種現狀,應該拓展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渠道,豐富師生之間溝通的內容,更加理性的認識師生之間的溝通。通過各種溝通渠道,學生可能更易于接受并容易敞開心扉,往往能得到比課堂上更豐富的知識。所以積極利用各種溝通途徑,都可以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使課上課下的溝通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最終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3.4 加強管理和研究,營造師生良好交流氛圍
教育教學管理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每個學校都有自己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辦學理念。學校方面應該建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從而做好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工作。積極研究可以促進師生溝通的工作方法,并對行之有效的的工作方法和溝通方式進行推廣,這點對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具有實際意義。事實表明,科學的管理制度、積極的工作環境、良好的工作氛圍對于教師的教學工作影響重大。對于同時具備較高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的學校,教師的工作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也更為積極。由此可以看出,加強教育管理、研究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對改善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效果都有重要意義。
3.5 提高師生雙向素質,加強修養
從心理學來看,學生建立對一個觀念的認識需要經歷一個異化、同化、內化的過程。而學生對教師觀點是否接受,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觀點本身在邏輯上是否成立;第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第三,這個觀點是否可以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得到驗證。因此,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要做到闡述的內容真實規范,態度認真誠懇。
所以,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綜合素質),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和品德風氣建設,禁止散播不負責任的行為和言論,積極開展教學工作,真正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從而加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程度。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是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基礎。
4 結論及討論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更多的利用符合實際的多模式溝通渠道。其次,也要多用心掌握一些改善師生溝通的途徑和內容,加強互動和尊重、提高溝通的質量,使學生愿意主動和教師進行溝通。最后,還要從學校的角度找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進行推廣。此外,還要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最終,實現改善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整體教學質量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海宏,張志毅,趙彥萍.改善溝通方法,促進師生溝通[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06,5(9):838-839.
[2] 馬紀,任建國.高職院校利用移動互聯網開展師生思想交流的實踐[J].時代教育,2015(17):260-261.
[3] 張濱.高職院校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