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榮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學定教;解讀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104—01
傳統語文教學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重寫輕讀,重教師講解輕學生自主探索,學生缺乏獨立的思考,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所以,新課改背景下,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倡導學生要進行海量閱讀,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對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
一、學由疑開始,以學定教,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預習”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預習”,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前學習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內容。每個班的語文教師都會在新課的前一天安排學生預習,應該說教師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我班學生都有一個問題本,上面記錄的是他們在預習過程中不了解的問題。剛開始的時候由于學生還不習慣,提出的問題大多是對某個詞的理解。通過筆者的引導:預習中你最想知道什么?這些問題你思考后也不得其解,就可以寫在問題本上。現在筆者常常讓學生在書上做批注——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學生的疑問開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教學,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二、引導學生準確地解讀文本
載體就是文本,靈魂即文本透過語言文字所傳達的思想精神。我們只有讓靈魂深深扎根在語言文字這塊肥沃的土壤中,語文教學才有生命活力。引導學生準確地解讀文本,這是教師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教師研讀文本,要步步深入,要準確地把握其語言特點以及人文內涵。首先,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其次,教師要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從課文中學什么、不學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再次,教師要從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策略。在文本的解讀方面,忌淺——不能淺嘗輒止;忌搬——不要急于照搬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用別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讀;忌偏——要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如,以《給,永遠比拿愉快》第一自然段的閱讀為例,它主要講作家高爾基在意大利的一個島上休養,他10歲的兒子跟著媽媽來看望爸爸,兒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同媽媽一起回蘇聯了。筆者是這樣教學的:首先讓學生知道高爾基很愛自己的兒子,然后引導學生們具體感受這份特別的“愛”:既然高爾基這么愛自己的兒子,為什么10歲的兒子從遙遠的蘇聯趕到意大利顧不上休息,一直忙著栽種各種花草的時候,高爾基卻沒有阻止?如果是你的父親,你父親會怎樣做?從對比中,學生們深切地體會到:高爾基愛孩子愛得特別、愛得深沉、愛得偉大、愛得非同尋常!這種植根于語言土壤中的認識,可謂真實、豐滿、鮮活,催人積極向上!
三、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試
教學時我們都很容易犯一個錯誤:唯恐有哪一處沒有講到,實際上就是不會取舍。閱讀教學要有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們普遍認為淺文難教,發揮不出自己應有的教學水平。其實,對于這類課文,可以采用“一讀讀通課文,二讀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感受”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通過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然后自己設計板書,如《陶罐和鐵罐》《田忌賽馬》《蛇與莊稼》《七顆鉆石》。因為這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會讓學生很有成就感。
四、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讀來理解課文。聽公開課,我們常聽到學生“豐富多彩”的讀:自由讀、指讀、齊讀、挑戰讀、表演讀、想象讀,讀了一遍又一遍;我們也常聽到“來,把這段話有感情地讀一讀”“帶著愉快的心情把這句話讀一讀”之類的“朗讀指導”。但是這樣的讀只是停留在理清課文情節、模仿人物語言的層面上,讀出來的效果總是讓人失望。試想,學生沒有感情的醞釀,怎能“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師的指令下被動地讀,怎能“帶著愉快的心情讀”?學生沒有與文本深層次對接,沒有與作者和主人公心靈碰撞,產生情感共鳴,又怎能讀出種種語氣?如,筆者上《七顆鉆石》一課時,請學生先通過觀看動畫片,聽錄音,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后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研讀課文,對課文有深層次理解,這時學生被小姑娘及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