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
【關鍵詞】 導學稿;教材;預設;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81—01
我校在借鑒洋思中學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和東廬中學 “講學稿”的基礎上,從2006年秋季起開始模仿“講學稿”教學模式,2012年開始推行“三段五步導學稿”和“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管理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導學稿的備寫和使用受制于諸多因素,下面,筆者就如何處理好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作一簡要論述。
一、導學稿與教材的關系
導學稿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但在實際編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未能與教材有效結合,未能深挖教材的編寫意圖,只是簡單照搬教材,導學稿是教材的“小樣”,備寫缺少創意與新意;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只關注導學稿上的問題,做導學稿上的題目,丟棄了教材,舍本逐末。教師在使用導學稿上課時把教材丟到了一邊,舍棄經典例題和原文閱讀,架空分析,斷章取義。為了處理好導學稿與教材的關系,我們對“三段五步導學稿”的編寫要求是:通過“會課會”方式,幫助教師提高對教材解讀的精準度,讓教師在貫徹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找到最合理的導學路徑及解決辦法,以期實現導學稿“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設計和使用理念。
二、導學稿備寫中“主備”與“二備”的關系
導學稿的備寫歷經個人到集體再到個人的備寫環節,既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又是個人特色的體現。要備寫出既具共性又有個性的導學稿,關鍵在于處理好“主備” 和“ 二備”的關系,遵循明確責任、發揚民主、合作共享的原則。我校的基本做法是:主備人提前鉆研教材,依據教學內容提出教學手段、方法,設計教學預案,形成初稿,再通過“會課會”集體研討、集思廣益,對主備稿進行討論、優化,經主備人整理形成師生共用的“三段五步導學稿”。具體到班級教學時,每一科任教師又要根據班級學情、自己的教學特色等進行個人“二備”,這時的導學稿才能直接用于課堂教學。“主備”“集體備”是基礎,是研讀教材、把教材內容變成教學內容的過程,“二備”是個性化的備寫,是在前兩種備寫基礎上的微調,是為了讓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更適宜于班級學情和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導學稿設計的統一性與差異性的關系
導學稿應該為不同學生提供“自選式”的問題和達標訓練,學生只要能夠完成相應層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設計和使用導學稿要堅決摒棄“一刀切”的思想,在設計時,要尊重課標、尊重教材,體現其統一性;在應用時,要尊重學生學習現狀,體現其差異性。在還不能真正實現 “一生一稿”的情況下,只有把統一性和差異性認識清楚,才能實現教學的實效化。同時,在組織管理和評價評估上要體現因人而異、因班而異、分層評價、多元評價的原則,學會用多把尺子來衡量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狀況。
四、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
“三段五步導學稿”教學模式是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具有開放性、生態性和生成性特征。導學稿不是一個單一性、封閉性的學習文稿,而是既有預設又有生成的多樣性、開放性的教學設計。教師在使用導學稿的過程中,往往受傳統教案觀念的影響,不考慮課堂上的動態生成,很少給學生發言權,按部就班,由之前的照本宣科到現在的“照稿宣科”,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在運用“三段五步導學稿”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會面臨如何處理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問題,所以在導學稿的二次備課和使用中, 教師要充分預設那些開放性的題目,要靈活處理課堂上的瞬時性生成,這些往往是“不按套路出牌”,應仔細辨識生成是否有效,并機智處理。
五、課堂教學中“收”和“放”的關系
“三段五步導學稿”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極容易產生兩種極端現象:重“講”輕“學”和重“學”輕“導”。究其原因無外乎兩種情況:一是教師不放心學生,感覺只有自己講了學生才能學好、學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二是過分依靠學生,教師引導、指導少,甚至不作為。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學習處于放任狀態,自主學習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離主題,生成沒有價值,目標難以達成。這種“收”與“放”的尺度,一時難以形成統一標準,但只要我們在深刻領悟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為本” 的教學原則,按照導學稿下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要求去實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調整,就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