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媛
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教材中理解范疇知識比較多,尤其是涉及生命體結構和生物現象的內容時,信息比較抽象,學生感知起來存在一定困難。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自制教具成為生物課堂重要輔助教具,自制教具時機把握的恰當,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對自制教具的介入時機展開探索,為生物課堂注入新鮮活力,分別在導入、實驗和作業等環節,融入自制教具,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生物;自制教具;介入時機
初中學生正處于認知和思維的發展時期,學生初次接觸生物學科,基本生物思維還沒有形成,理解生物知識的能力還不足。課堂教學時,教師介入自制教具,為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感性資料,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化、形象化。為最大限度發揮自制教具的作用,教師對自制教具的介入時機展開探索,對導入、實驗和作業設計等環節展開靈活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有助于加深學生體驗,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創新精神。
一、導入時介入,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的出現,為課堂教學帶來新的契機,但是隨著多媒體教具的普遍使用,特別是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頻繁投放視頻、圖片和音頻等,使學生產生疲勞感,學習的意愿較低。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轉變導入思路,展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學生一定會非常好奇,這就推動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收到較好的導入效果。
蘇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人體對信息的感知》,本節課學生將學習人體眼球的基本結構、視覺形成以及近視的成因等知識,有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課堂導入時,教師不再采用傳統圖片或者視頻導入,而是直接拿著自制的眼球走進教室,學生注意力瞬間被吸引,紛紛展開討論,有的學生說:“老師拿的像一個變異的足球。”有的學生說:“老師拿的像眼球,怎么可以制作得這么逼真,我得好好研究研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制的眼球上,教師順勢為學生講解眼球的結構,學生直觀感知到人的眼球近似球體,接著教師把自制的眼球輪流展示給每個學生。這樣學生基本掌握眼球的結構,對眼球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為接下來課堂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利用自制眼球導入,喚起學生學習興趣,很快就進入學習狀態,課堂導入較成功。
二、實驗時介入,激活學生探究思維
生物學科離不開實驗,傳統實驗活動,所呈現的器材都是現成的儀器,學生通常對現成的儀器比較陌生,且感知度較低。因此,教師利用自制教具外形獨特、材料普遍和現象明顯等特點,為學生制造懸念,激活學生探究熱情,學生擁有足夠的探索動力。課堂實驗展開時,學生主動融入實驗,探索自制教具的原理及功能,實驗效果明顯。
在學習《人體的呼吸》相關內容時,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是最重要的器官,人體在呼吸時,胸廓有較明顯的起伏變化。課堂教學時,教師給學生演示膈肌運動,依據人體的膈肌運動的狀態自制教具:利用玻璃罩模擬胸廓,玻璃罩頂部塞入塞子和玻璃管,玻璃管模擬氣管和支氣管,玻璃罩內放入氣球相當于肺,氣球固定在玻璃管上,玻璃罩的底部用橡皮膜套住,橡皮套模擬膈,確保玻璃罩的密封性。教具制作完成后,教師分給每個小組一個,讓各小組觀察向上推橡皮膜,氣球有什么變化,學生探究的動力十足,認真觀察變化,思考得出結論:胸廓擴大氣球變大,胸廓縮小氣球縮小。學生通過親自感知,對膈肌運動的原理領悟更透徹。
教師利用自制膈肌運動玻璃罩,激活學生探究思維,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更加清楚認識到胸廓變化與呼吸的關系,形成個性認知,實驗操作高效。
三、作業時介入,塑造學生創新精神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途徑,為調動起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對生物作業展開創優設計,依據教學實際和學生學情,恰當介入自制教具的制作,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樂于動手的品質。自制教具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嘗試,這不僅有利于強化學生探索意識,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學習《植物的生殖》時,學生學習完植物的有性生殖,認識植物生殖與生命基本特征的關系后,設置課外作業。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制教具,重現“桃的開花和結果”的過程,提示學生先制作出桃花的結構,展示出花瓣、花萼、雌蕊和雄蕊,可以用折紙折出桃花的形狀,子房的結構可以借助橢圓形的乒乓球,體現出子房壁、胚珠和卵細胞等;最后可以制作桃的果實,突出果皮和種子。學生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作業,都表現得非常積極,在教師的提示下,不斷嘗試用自制教具演示桃的開花和結果,制作教具的過程中,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開發,進而提升學生生物學習品質。
總之,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課堂的使用,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創造條件。教師對自制教具的介入時機展開針對性設計,有效突破課堂教學重難點,激活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促使學生展開卓有成效的學習探究,最終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成功塑造。
參考文獻:
[1]萬小慧.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8(1).
[2]韓麗英.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自制教具[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