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紅
【關鍵詞】 歷史教學;作業;規范性;思維能力;精講精練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124—01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是鞏固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本人從事歷史教學二十多年,在作業的布置上進行了積極的嘗試,針對如何布置歷史作業,有以下體會。
一、初一階段歷史作業的布置要注重規范性、提升趣味性
對于初中起始年級的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開學第一節課,筆者一方面給學生講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告訴他們應遵守的教學要求,其中,作業的書寫格式和要求是重點內容之一。對于學生的第一次作業,筆者專門做了講評,提出了作業中存在的問題,表揚了作業完成優秀的學生,讓學生們學有動力,趕有目標。在期中考試之后,又在班級中進行了歷史作業展評。這個小活動對優秀學生而言是一種鼓勵,對作業完成不太認真的學生來說則是一種督促。在筆者的嚴格要求下,學生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歷史作業的書寫非常規范。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筆者和學生們逐漸熟悉起來,在此基礎上,針對部分學生的近況,筆者精心書寫作業評語,或鼓勵或警醒,把它當作師生心與心交流的機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適時提升作業的趣味性,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強化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完有關“雕版印刷”的內容后,筆者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選取自己姓名中的一個字自制一枚小印章,材料不限,下節課進行展示,并將印章上的字統一印在一張較大的白紙上作為班級新板報。學生們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展評課上,學生們出示的作品異彩紛呈,五花八門,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超乎筆者的想象。學生們還暢談了制作的艱辛與不易,交流了制作技巧,紛紛表示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四大發明而自豪。
二、初二階段的歷史作業布置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當他們進入初二階段,隨著歷史學習的深入,筆者會在每節課適時補充一些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去看待歷史事件。在作業的布置上,會讓他們嘗試著寫小文章,文章可長可短,哪怕兩三句話也行,但必須是自己真實的感想,杜絕網上抄襲。如在學習完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維新變法運動》后,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十九世紀下半葉,許多國家通過變法尋找出路。1898年中國進行了戊戌變法,變法失敗,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戊戌變法失敗說明了什么?談談你的感想。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由于有平時的訓練和鋪墊,完成作業不是太難,學生多少能寫得出來。經過一番討論之后,教師再進行總結,通過對比,學生思路打開。引導學生寫這樣的小文章,不但幫助他們鞏固了所學知識點,提高了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進行一次自我思想教育,明事又明理。
三、初三階段注重精講精練,回歸教材
進入初三階段,學生們的學習壓力大,負擔重,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三多一少”,即課程多、作業多、考試多、休息時間少。學生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在課余時間去學習歷史。面對這樣的現實,歷史教師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呢?只有緊緊抓住課堂四十分鐘,靠教師深厚的專業知識、精彩的講解去吸引學生,引導他們高效學習。在開學后的第一節課上,筆者對學生說:“我不布置課堂作業,只要大家在每周兩節歷史課的時間里跟著我的思路走,認真聽講,提高聽課效率,爭取當堂掌握所學80%的內容。”筆者還調整了教學步驟,整個初三教學分三步走。第一步,講好每一節課,用精彩的講授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盡快結束新課教學。第二步,做好全面復習。依據歷史會考《考試說明》回歸歷史教科書,從教材中找到考點并分析考點,指導學生強化識記考點。對照考點,一單元一單元地過關,引導學生通讀教材尤其是課堂上重點標記的知識點,包括課本中的小字、圖表部分,厘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把歷史的會考點歸納整理,打印出來發給學生進行復習。第三步,精講、精練習題。經過前兩輪的學習,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了比較完整、系統的掌握,在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設立專題,整合構建知識網絡,將前后相關的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總攬全局,綜合分析,從不同角度審視知識體系,強化練習效果。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