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石大力 李亞瓊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應運而生。微信公眾平臺因其龐大的用戶量和優秀的信息傳播載體被廣泛應用于高校團學工作中,隨著高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多,用戶對微信公眾平臺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浙科院理學”公眾號為例,結合目前使用狀況探討微信公眾平臺如何在高校團學工作中發揮更優質的應用。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團學工作 微信公眾平臺 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0-02
一、新媒體的發展與特征
新媒體是在傳統媒體形態下衍生出來的新興概念,以網絡為媒介進行傳播,克服了傳統媒體局限小的缺點,具有形式豐富、互動性強、覆蓋率高等特點。新媒體特征主要表現在:1.形式豐富: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克服了傳統媒體的局限性。2.互動性強:新媒體是基于網絡的基礎上新開發的“第五媒體”,在微信平臺上,用戶可對發表的文章內容各抒己見,交流便捷。3.渠道廣泛:新媒體的推廣方式和渠道多樣化,就大學生而言,手機已成為他們的隨身攜帶之物,刷朋友圈、刷微博也成為每個人每天必做之事,由此可見,新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家的生活中。
二、國內高校微信平臺的運營現狀
1.在團學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高校的官方微信平臺一般分校院二級,其微信公眾號主要用于日常的團學工作以及推送大學生相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促進團學工作的開展。
通過資料分析到:基于重視程度和運營策略的不同,各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狀況存在較大差異;各高校職能部處開設的校園公眾號主要集中在后勤保障、就業辦、圖書館、學工部、團委等與學生事務相關度較大的部門;大多數高校也開通了部分二級學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學生組織微信公眾號,這些公眾號更新頻繁,內容緊貼生活,深受廣大學生歡迎。
2.在團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運營團隊多由學生組成,賬號發展存在局限性:通過對本校各個二級學院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分析,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會影響到推送內容的編輯效率,導致信息推送不及時、不定時。其次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校園公眾號往往在每學期前期積極性比較高,期末忙于復習就少有關注,同時學生組織的換屆交替也使得信息推送質量有所下降,關注量不穩定。再者由于學生的技術有限,對于平臺的運用也只僅限于已開發出的功能,各學院的推送內容不能更大程度吸引到學生關注,長久性發展將會受限制。
2.2推送內容一成不變,缺乏創新性:目前運營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生大多受老師的指導,其創造性受到限制,發布的信息內容較為官方,多為學院通知類和心靈雞湯勵志類。
2.3公眾平臺的服務功能單一:微信公眾平臺在推送信息時有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等幾種形式可供選擇,相比數量限制較大的純文字和表現能力單薄的純圖片形式,各校園多數情況下選擇使用圖文為主,內容簡潔明快便于排版。而大學生沒有過多時間精力去開發平臺,一成不變的模式無法滿足廣大用戶的需求。
三、以浙江科技學院理學院微信公眾號為例提出研究路徑
1.界面設計:理學院的微信公眾平臺在設計面向用戶的界面時,結合平臺后期發展狀況及用戶體驗,采用簡單又全面的界面。用戶可以從微信公眾平臺的介紹了解到該平臺日常推送消息取材等信息。
2.功能開發:經過掌上大學和微信公眾平臺的聯合,眾多功能得以實現,比如,競賽報名系統、微考試、調查問卷、大型活動微信墻互動等等。為了更加貼近用戶的生活與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會逐漸開發更多使用且好玩的功能。
3.宣傳推廣策略:將已開發出的功能廣泛應用于我們的日常團學工作中,同時利用WCI指數對本平臺的數據進行分析,針對欠缺的地方進行補充,同時利用該項目的相關經費,引入新技術,例如H5等,避免內容單一的缺點。
4.實際效果:根據2017年2月6日--2017年3月7日這30天數據統計表示:3534人6511次的閱讀總數是一個平臺使用者數量龐大的證明,也說明很多用戶在收到平臺的消息后進行了重復閱讀,可見貼近用戶生活的消息會吸引用戶反復閱讀,從482次的轉發量以及1852次的朋友圈轉發次數可以看出一個好的公眾平臺推送出的優質消息會使用戶自發的分享給親朋好友。
根據2016年12月1日--2017年1月1日這30天數據統計如下圖:
把時間往回退,發現微信公眾平臺的閱讀人數和閱讀次數都是更加龐大的,這不禁透露出一個現象:在用戶最活躍的時間段推送出用戶最感興趣的消息可以獲得更高的閱讀人數以及閱讀次數。6105人10259次的閱讀不僅說明了微信公眾平臺的用戶龐大,也說明了更多的用戶在重復獲取自身所想要了解的消息。從470次的轉發量以及2431次的朋友圈轉發次數可以看出一個好的公眾平臺推送出的優質消息會使用戶自發的分享給親朋好友。
5.發展設想
在現在的新媒體時代,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主要消費用戶就是學生,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旨在服務同學和老師,我們需要做的是打破目前高校微信平臺的一貫手法,想出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就“浙科院理學”這一公眾號我們做出了今后發展的進一步設想。
5.1明確定位 打造品牌:要想做好、做大一個自媒體,需要制定一個適合自身發展和符合自身建設的定位,而定位可以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假設:戰略目標假設——我們想要做什么;外部環境假設——我們可以做什么;內部實力假設——我們能做什么。具有特色又適合自己的定位,可以顯示出微信公眾平臺這一新興媒體與眾不同的風格,增強其不可替代性。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是要以“主流性與草根性并重,思想性與娛樂性并重,觀念引導與行動實施并重,服務學校與服務學生并重,立足校園與放眼社會并重”為原則,打造成一個全新的傳遞校園信息的主流媒體。
5.2創新內容 提升內涵:內容是一個媒體生存的最大武器。我們需要對內容進行創新,首先當然是了解用戶的需求。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應該更加注重報道校園新聞、校園活動預告等內容,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復制層面,需要我們真正做好新聞的二次傳播。同時,開拓新穎的板塊欄目,創新新聞內容是十分關鍵的方面。
而在這么多校園媒體中,可以說并沒有一個媒體傳播信息的形式能多于微信平臺這個新媒體,一條信息可能有多個化身,從相同的數據中自然生成。因此,在形式上,我們應該在盡量克服限制微信公眾平臺發布信息數量的基礎上,通過文字內容、圖片和語音吸引學生讀者,使校園微信公眾平臺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5.3靈活時間 增強互動:對于學生而言,晚上九點到十一點,中午十二點到十三點是使用手機的高頻段。因此,根據學生的生活作息習慣,制定合理的微信信息發布時間是很重要的。當然,和用戶互動也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增強互動就要求知道觀眾需要怎樣的互動話題,怎樣的互動形式,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5.4整合資源 優化人員:校園微信平臺的整體運營包括微信運行后臺、內容提供者——校園編輯、移動接收終端,學生用戶等幾部分。學生用戶是主體,對各部分都起著顯性隱性的導向作用;而運行后臺和接收終端是聯系各方的樞紐。新媒體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優秀的團隊,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也一樣。優秀的編輯者不僅需要擁有新聞的敏銳性,知識的豐富性和視野的廣闊性,還要擁有對觀眾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和對各方面信息的整合和分配的能力。只有全面提高編輯的素質,才能充分發揮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在自媒體時代更多地引導大學生三觀價值,傳播正能量。
5.5啟用資源 成果預測:經研究,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對“浙科院理學”這一公眾號進行優化。①定位問題:前期主要以發布學院內部信息為主;在項目進行中,與校方溝通后,主動承擔了校數學競賽、物理競賽的線上報名,通過連接第三方平臺,大學生可以直接平臺里線上報名,優化流程,為高校報名程序減輕了負擔;后期將繼續擴大平臺使用的范圍,從而擴大影響力。②人員配置問題:為保證微信平臺的正常運營,后期將從大一中挑選新生力量,從軟件的使用到微信平臺的運營,遵循“優質選拔,盡力培養”的原則,使微信平臺能夠更長久的運營。③內容形式創新問題:我們將邀請專業編程學生組建開發團隊,主要致力于開發新技術,以學以致用。
在新媒體的背景下,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傳播模式代表了未來社交平臺發展的走向。而高校中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給團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應當繼續優化微信公眾平臺,為高校團學工作帶來更大的便捷。
參考文獻
[1]王藝.校園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賬號現狀及發展方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4(5).
[2]盛偉芳.校園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策略研究[J].劍南文學,2013(2).
[3]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 白浩,郝晶晶. 中國教育信息化. 2013(04).
[4]我國微信研究現狀綜述——基于中國知網的文獻分析[J]. 倪秋利. 今傳媒. 2014(11).
[5]微信公眾平臺發展現狀初探[J]. 趙敬,李貝. 新聞實踐. 2013(08).
[6]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團學工作探究[J]. 吳雅莉.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