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
摘 要:新媒體屬于新興事物,被形象的稱為“第五媒體”。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新媒體對圖書館學科服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目前的形式來看,不少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部門都紛紛開設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投入大量的資金,依托新媒體的的“魅力”,開展學科服務。并根據現狀,發現問題,分別從知識、知識共享主體、知識共享環境、知識共享技術和知識共享網絡結構五個方面進行制定相關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 圖書館學科 知識共享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01
一、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知識共享相關概述
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互動性強,信息超文本組織,檢索便捷的特點。主要分為網絡媒體、社交類媒體、手機媒體、互動式數字電視幾種類型。
圖書館學科服務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并掌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技能和知識等,并針對用戶提供個性化和專業化、知識化的信息服務。并具有泛在性、層次性、動態性、多樣性的特點。
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是個體和個體之間進行隱性知識或者顯性知識的交換,并實現共同知識的創新過程。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知識共享是一種學科性的服務,以用戶的需求作為主體,以學科館員形式進行主動參與創新服務理念。因此,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成為了學科館員的硬件設置,不僅降低了成本,還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了渠道的拓展,并針對用戶需求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學科服務。主要形式分為:“館員→館員”形式、“館員→團隊”形式、“團隊→用戶”形式。在結構上的超生態學的特征是:整體性、泛在性、互動性、快捷性、動態性、目的性。其中,構建要素分為:知識、知識共享主體、識共享環境、知識共享技術、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幾種類型,并在不同生物物種之間的能量流轉形成生物生態鏈。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知識共享方式上可以分為:正式方式和非正式方式兩種。
二、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知識共享模式研究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為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知識共享和傳播搭建了有效的途徑和變革。并在此基礎上呈現了多元化的表現趨勢,例如:視頻、音頻、動畫等。
例如:資源推送式知識共享模式是典型的新媒體環境等下的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主要采用星型和 Y 型的網絡拓撲結構。在知識生產者整理好知識之后,通過微信平臺推送和發布,接受后,根據判斷,做出思想,并在知識轉化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二次轉發和分享。如圖(1)上海交通大學推書館農業環境學科服務平臺,就屬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訂閱號類型。服務團隊為您推送內容主要有,學科的資源、數據庫的介紹、學科和科研的助力等。學科館員在工作中可以積累隱形的知識,并以文本、圖像、視頻、圖片、連接的形式,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發布。使用者通過微信平臺的推送,吸收知識,結合自身的知識能力實現新姿勢的轉化和共享,并可以依靠微信的功能,進行知識的再次轉發和分享,實現信息的轉播,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增值、創新。
此種共享模式特點是,從知識共享主體上看,角色功能不斷轉換并占據主動權。從知識上看,權威性和專業性較強。從知識共享環境上看,構建了良好的知識共享環境,實現了開放性和內容多樣性的特點。從知識共享技術上看,需要多種知識共享技術作為支撐進行實現信息檢索的功能。
例如:任務驅動式知識共享模式,是把知識消費者刺激知識生產者進行知識的分享和轉移,為解決任務而呈現的模式。從樣式上看種類較多;如:微信、QQ、論壇等,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二次轉發和分享。
即時交互式知識共享模式,是知識利用移動設備或者通訊工具實現不同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實現交流上的知識共享。天津大學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團隊就是構建了學科服務群知識共享。從知識共享主體上看,角色功能變化和表現積極活躍。從知識上看,碎片化和隨機性較強。從知識共享環境上看,構建了良好的知識氛圍和信任環境。從知識共享技術上看,實現了即時新媒體和通訊技術的支持。
流媒體直播式的知識共享模式,是依靠網絡平臺和流媒基礎實現的知識共享,可以聲情并茂,效果較強。例如:吉林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利用 2016 年 Wos 春季大講堂課程進行實現知識共享,并取得較好的效果。從知識分享主體上看,貼近現實和聲情并茂。從知識上看,系統性與格式豐富多樣化,方便隱性知識共享。從知識共享環境上看,構建了知識共享環境氛圍。從知識共享技術上看,需要流媒體技術支持和大量的流量。
總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知識共享模式研究也呈現了多元化的趨勢,需要根據模式的特點,并從知識和知識共享主體,知識共享環境,知識共享技術,知識共享網絡結構幾個方面進行構建對策和建議。構建扁平化的學科服務理念,保證學科服務穩定性,減少人員流失,提升知識轉化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萬文娟.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建設問題與策略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63-69.
[2]范生清.基于六西格瑪理論視角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研究: 福州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實踐探索[J].圖書館學研究,2016(12):98-10.
[3]張章.移動互聯環境下個體知識共享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