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偉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了多種數學教學方法,以不斷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現代化的改革建設,新時代對初中數學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導學互動”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式的教學方法,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確立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中設計出多個環節,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對基于對“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分析,在“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與實踐的基礎上,詳細說明這種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希望可以打造高效地初中數學課堂,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 “導學互動” 教學模式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很多新式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其中導學互動的教學方法可保持學習的動力,實現數學成績和數學核心素養不同程度的提高。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學生思維邏輯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很多學生感到數學的學習較為困難,學生帶著這樣的心理去學習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而“導學互動”模式下的教學,不僅實現了師生的良好互動,也有效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因此有著較好的應用基礎。
一、“導學互動”模式的分析
“導學互動”模式教學理念的創新,是學生通過教師對數學知識學習的引導,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幫助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并培養學習能力的教學過程。“導學互動”模式下的數學教學,其指導方針主要包括:a以導促學;b變教為導;c導學互動;d學思結合。具體說來,是指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多種教學資源,通過教前的合理設計及課堂的有效引導,促進師生之間更為頻繁的交流與互動,以此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成績,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更為高效。
教師可利用情境學習法和合作學習法踐行導學互動的思想,不斷提升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培養,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
比如在學習七下《3.4 乘法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中,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教學步驟:(1)課前預學——教師先出示問題:①用語言和公式是怎樣表示完全平方公式的?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是什么?你能概括幾條嗎?③運用完全平方公式解題時與運用平方差公式有何區別?你認為有哪些注意點?(2)課堂歸納——教師出示幾個完全平方公式的計算題,如:(a + 1)2;(a-b)2; (3+x)2;(2a+ y)2;(-2s+3t)2…等,讓學生計算后一起歸納出公式的特征。這樣,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初步認識什么是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自己推算出完全平方公式(師生的互動則重在糾錯——“變教為導”),再繼續進行例題及相關題型的練習,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算出錯誤答案,教師在指導時要幫助學生掌握公式的記憶技巧,并且對于錯誤的解答要讓學生分析和討論錯誤產生的原因。這樣學生就會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提升學習效果[1]。
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一步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就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不但節省了教學時間,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導學互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導入問題環節
初中數學的課堂導入環節需要教師做到趣味性和創意性,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的初步階段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領會教師的教學理念,跟著教師的思維去學習。教師在進行問題導入時,要符合初中學生的接受水平,并盡量貼近生活,讓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
比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① 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冪?兩者有何聯系與區別?② a5 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數,指數,冪。③ 94 有幾種讀法?④ -22與(-2)2 相等嗎?-23 與(-2)3相等嗎?為什么?由此可以發現什么規律?雖然,這樣的問題設計比較簡單,可是其中體現出了對乘方的意義理解的過程,對于學生的促進作用是不小的。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約8分鐘的閱讀、思考與討論,在學生發言、補充后總結,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對于有理數乘方的意義的理解。
再如學習《有理數的乘法》時,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那么,老師今天就考考你們:老師一步大約70厘米,我向前走三步走了多少路(學生:2.1米)?你是怎么算的(學生:3×0.7=2.1)?好,我們再繼續,那么老師向后走3步呢?(學生:2.1米/3×0.7=2.1)。那么這兩次活動中,老師最后的位置與出發點的位置相比較,你發現____________(學生:出發點前方/后方2.1米處)。算式一樣,但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學生:是的),這樣是不是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學生:是的)那么有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在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后,教師再提出:“通過正負數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正負數可以表示相反意義的量,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正負數來幫忙。”繼續引導學生學習,我們發現:課堂效率會高出許多,很容易能幫助學生形成了有理數乘法的概念及法則。所以說,在預習階段采用“導學互動”的方法,可讓學生在接下來的知識學習中變得簡單,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課堂互動環節
課堂的互動環節是合作學習的關鍵所在,也是“導學互動”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通過師生的互動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生就會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了解,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最后構建高效的課堂環境。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思考:木匠要利用有限的木料做出幾張桌子,一個桌面需要消耗木料0.8m2,做桌腿需要消耗的木料0.05m2,如果除去合理損耗部分,10.8m2木材最多可以制作出多少張桌子。對于這樣問題,學生就會立刻聯想到桌子是由一個桌面和四條桌腿構成,從而在解答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結合題目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相應的等式。當學生做出正確解答后,教師可以逐漸增加解答難度,并提出如下問題:現有10個木匠制作桌子,每人每天能做3張桌面或者8條桌腿。如果木料充足的情況下,要制作出10張桌子,怎樣安排木匠制作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制作。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探討,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小組成員找到題中有用的信息,然后確立等量關系,做出解答,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會受到局限,在集思廣益下找到答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發現問題難度超過學生的認知范圍,就要適當的降低難度或者改變提問方法,讓學生保持繼續學習的信心和動力[2]。
三、“導學互動”的教學方法如何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
1.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習動力
“導學互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實現了教師和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互換,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效緩解了學生的學習、精神壓力,讓學生在摸索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不再是進行單獨的指導,而是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共同探討,或通過問題難度的降低,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解答方法,時刻保持著學習的動力。另外,在“導學互動”的教學模式下,師生的交流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加速了教學進度,更有利于讓學生養成創新能力和協作意識,這對學生的個人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教師還可為學生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并且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關聯及對他們的幫助。比如學習概率時就會遇到“紅綠燈問題”,這個問題是初中數學學習中的難點、重點,所以教師在講解概率的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一個交通信號燈在60秒內紅燈亮了30秒,綠燈亮了25秒,黃燈亮持續5秒時間,求當綠燈亮起的概率。教師如通過如此生動的情景引入教學內容,學生更容易接受,當學生理解題意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探討,通過題干可知總情況數為(30+25+5),綠燈亮的時間為25秒,因此綠燈亮的概率為。學生每天上學必然會和交通信號燈“打交道”,通過生活化問題的引入,可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還能因生活場景而充分理解概率的意義,進而學習產品抽樣等概率問題也會產生興趣,“導學互動”可使學生不斷的在探討中發掘自身的潛能,提升問題的解決能力[3]。
2.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出教學熱情
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略顯單一,課堂教學也會稍顯沉悶。在“導學互動”教學模式下,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作為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必須要迎合時代的發展,讓數學知識和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把自身的經驗優勢放大。具體說來,教師要在教案編寫環節中,讓教學充滿趣味性,用生動語言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知識并不死板,同時在舉出實例時,要盡量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有利用數學概念解決身邊問題的想法,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做出一些改變。同時,在“導學互動”模式的學習下,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聽課狀態,及時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遇到的難題,鼓勵他們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去找到答案;對于學生的反問,教師要保持耐心的教導,這樣才有利于拉近師生的距離,讓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師生的關系會逐步變得牢固,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顯著提升,當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有所提升時,教師就會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從而激發教師更大的教學熱情,并且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
3.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完善教學體系
在“導學互動”模式的不斷實施下,初中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學生在學習中可感受到濃郁的學習氛圍,都想主動去學習知識,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局面,好奇心和求知欲會得到很好的培養。比如在講《直線的相交1》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為什么在同一平面的兩條平行直線永遠不會相交?如果有,請舉出例子,”這時學生就會發現,不管自己想出怎樣的例子都不成立,這樣學生在接下來的的學習中,就會集中注意力。此外,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在教學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已知∠AOB=100°,OC平分∠AOB,則∠AOC的補角等于多少?”這道問題難度適中,教師只要提示學生利用角平分線的性質就可以得出:由于∠AOB=100°,OC平分∠AOB,所以∠AOC=∠BOC=50°,對于∠AOC的補角,教師只需要提示平面與直線相交的和為180°,所以∠AOC的補角等于180°-50°=130°,可見,“導學互動”下的初中數學課堂不再是教師“一針見血”的教學,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輕松的學習環境。
4.培養合作意識
對于數學的學習,學生需要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解答能力,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在合作學習方法下,學生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習能力欠缺的地方,并借鑒和利用學習方法提升自己,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一旦具備了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自身的信心就會得到提升。因此,學在在“導學互動”的學習中可以不斷改善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在不斷的配合中增進學生彼此的關系,有助于形成積極探索、互相幫助的學習氛圍。例如,在《直線和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小組中既有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包括數學基礎差的學生,這樣就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些提升。具體說來,在小組的討論中,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能會想到直線和圓相交時有相切、相交等情況,而數學素養較好的學生會為其他同學分享不同的相交情況,會證實那些定理、定律。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們對直線和圓的相關知識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多的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會借鑒和學生小組其他同學的經驗,填補自己的知識死角,從而營造和諧、充滿正能量的學習氛圍。
5.有利于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
在數學的學習中,如果教師不主動向學生提問,很多學生不愿意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學習心得和遇到的難題,導致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的假象,這樣的情況十分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升。在“導學互動”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更加愿意表達出自己在哪些知識的掌握中存在問題,然后教師進一步做出解決方法,例如,在講《相交線與平行線》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結束時,讓學生主動回顧和反思教學內容,或者開展課堂評價環節,讓學生互相提問“你在這節課學到了什么數學知識?”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利用簡短的時間為學生填補對知識掌握不到位的地方。此外,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也會發現自身在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比如偏離側重點,或者舉例不夠形象等問題,從而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迎來了教學方法的重大改革,“導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在不斷地實踐中展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發展大有益處,不但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學習狀態,還能在不斷的交流中提升思維邏輯能力,讓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提升,同時還能讓教師在教學中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并且改進教學方法。此外,“導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加深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多項能力,真正踐行了新課改的要求,也為學生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余正艷.試論“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教學的作用[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8):19-19.
[2]戴巧.“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10).
[3]康麗玉.簡析“導學互動”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教學的作用[J].山西青年,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