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貴子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了文化自信的理念,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和踐行,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得以發展的基礎。以下就民族故事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概述,并對如何利用民族故事宣揚民族文化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講好“民族故事” 傳播“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1
民族故事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對提升民族的知名度、增進本民族團結和實現國家的穩定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很多優美的民族故事流傳至今,對弘揚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的帶有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所說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我國是一個56個民族的大家庭,很多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民族故事,因此要宣揚民族故事中的積極因素,宣傳正能量文化。
一、民族故事與文化自信的關系
1.文化自信的概念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首次提出了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口號,其含義可以理解為國家和民族對其文化的生命力繼承和發揚的信心[1]。
2.文化自信的指導意義
通過對文化自信的弘揚,可以發揚光大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要得到富足。隨著國家在國際舞臺中扮演這日益重要的角色,軟文化也將被世界關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講:“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3.民族故事對文化自信的促進作用
民族故事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自信內容,其中包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也包括感人肺腑的民間故事。當前我國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種思想的領導下,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得到增強。優秀的民族文化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民族故事便是最直接的體現。在踐行文化自信理念的過程中,要深度挖掘積極健康的文化,并且在新時期下對其創新和發展,使民族優秀文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民間故事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很多的民族文化歷史久遠,且文化資源豐富,對后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引導作用[2]。
二、如何利用民族故事宣揚民族文化
1.發掘民族故事中保家衛國的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回族將領馬本齋帶領回民教導總隊給日軍沉重的打擊,從聯合幾十名群眾的小隊伍逐步發展成為1500人的抗日部隊,在杜林鎮戰斗中,犧牲了一些同志,很多漢族戰士被就地下葬安撫,然而很多英勇犧牲的回民烈士需要按照回民的宗教儀式進行,需要抬回回民村莊葬。但是戰爭一旦打響,戰線就難免拉長,馬本齋思前想后,認為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很有必要,可以維護部隊內部的團結,否則就會減弱回族同胞的抗戰熱情。于是,馬本齋向上級申請成立民運科,建立宣教長室。讓回族的將領和漢族和的戰士就一同南征北戰,共同徒步行軍、搶救傷員和安葬陣亡戰士,同時在備戰期漢族戰士和駐地群眾也深入了解回族的風俗習慣,堅決擁護黨民政策。在飲食方面,由于以往部隊的伙食中豬肉,馬本齋把飲食風俗設置成為回民的飲食習慣,漢民同志犧牲后,一律按漢民習慣安葬。同時,馬本齋也嚴格要求回族干部戰士虛心向漢族同志學習,在生活小節上不要過分挑剔。馬本齋率先垂范,每當部隊回到家鄉,他總是把漢族同志請到家中,馬母象對待親人一樣對他們噓寒問暖,為他們補衣做飯。從而增強了回漢兩族戰士間的團結和信任,部隊的凝聚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正是馬本齋同志的付出,為鞏固抗日政權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新時期的文化宣傳中,也要大力弘揚這種精神[3]。
2.發掘民族故事中的和諧精神
我國是美食大國,在各民族中都存在這各色美食,比如在云南地區過橋米線就具有地域特色,而過橋米線的由來也體現著民族精神。相傳,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他的妻子每飯菜送往湖心亭。秀才因為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身體日漸不支。其妻焦慮心疼,用砂鍋裝一些米、蔬菜和肉片放在熱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這則民間故事雖短,但是在字里行間中無不透露著妻子對丈夫的關懷,夫妻的和睦也正反映了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等、和諧的思想。再如《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中,包含了藏族、苗族、白族、朝鮮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地域美食,其中也包含著民族的飲食文化,通過具有典型文化意義的美食來體現出獨具特色的文化,這樣也可以增進民族的認同感,同時還向大眾宣傳了很多民族文化知識。比如很多的美食的食材需要在山林中采集,并精心烹飪,體現著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之情,這也迎合了當前國家宣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號召人們在進行資源開發的同時也要實現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3.利用民族故事發揚民族文化
3.1利用民族故事發揚蒙古族文化
早在元朝時期,成吉思汗就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版圖,成為當前不可一世的霸主,成吉思汗作為蒙古草原的子孫,深受狼圖騰和鹿圖騰文化的影響[4]。
狼養育幼兒長大成為偉人者,除北方民族史有記載外,蒙古民間也流傳著狼童的傳說。相傳在蒙古草原上,有兩位嗷嗷待哺的嬰兒,一只母狼發現了他們,并用乳汁幫助兩個幼童存活下來。一天,一群獵人在克魯倫河畔狩獵,發現一只母狼帶領一個三四歲的男孩奔于荒野,獵人們趕走了狼,帶回了男孩,不知他為何人所生,起名為“沙魯”。沙魯能聽懂各種動物語言,被應征入伍隨成吉思汗征戰。一次宿營,沙魯聽到狼嚎,便告訴頭領有洪水之災,必須立刻讓群體戰士進行轉移,果然在當天的夜里風雨交加,原來的營地被洪水淹沒。從此,一旦有夜間宿營,頭領只要問沙魯就可以知道吉兇。從上述歷史記載和民間流傳的狼童傳說看,蒙古人存在著狼圖騰崇拜的觀念顯而易見。而狼圖騰的作用還體現在,蒙古民族不屈的性格,在成吉思汗征戰的時候,很多壯大正是依靠狼圖騰以及蘊含的強大精神支持不斷奏凱。
鹿是一種性情溫順而且善于奔跑的動物,在蒙古族人的眼中美而具有神力,古代蒙古人民也對鹿產生祟拜之情,具文獻記載,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有驅魔鎮邪的作用。內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戴的帽子都是用鹿角和鹿皮加以裝飾,所用的法鼓和青銅鏡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的先民,特別是從事森林狩獵的人們以鹿為圖騰神靈,表達著對自然的崇拜。
如今的蒙古草原植被面積不斷蛻化,向后人講述狼圖騰、鹿圖騰文化和相關故事內容,可以培養民族不屈的精神和熱愛草原的情懷。
3.2利用民族故事發揚滿族民族文化
滿族的薩滿神傳說由來已久,相傳薩滿教象征著自然神力,其中鄂倫春、鄂溫克、赫哲族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崇敬之情,滿族和錫伯族更是表達出了對天的崇拜,名為“騰格里”的天神已經在不同程度上被提高到至高無尚的地位。同天神相對應,對地神的信仰與崇拜也已經形成,蒙古族把大地之神看作是“萬物起源之母”。對山的信仰與崇拜十分古老,在北方少數民族流傳到后世的民間傳說里,山往往是全人類和民族起源的基本構成因素。對山的信仰與崇拜同對祖先及其靈魂的信仰與崇拜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后世的山神信仰與崇拜,這說明在滿族的民族文化中對天地萬物都表達著敬意,發揚這部分滿族文化也契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
3.3利用民族故事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國的很多民間故事都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故事繼承和發揚了民主精神,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由的向往,質樸的反應出了民族精神,比如漢族文化中的天仙配、白蛇傳、金魚姑娘、田螺姑娘等都是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在少數民族中也有大量的民間故事,比如朝鮮族的關于百日紅的傳說;苗族關于“蘆笙節”、偷瓜節的故事。不同的是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比漢族的文化故事有著更加強烈的表達欲望,其次,對人們共同遵守的理念和倫理道德觀念的宣揚也更加深刻。民族文化心理模式對主人公產生了道德制約,比如大禹治水、屈原為了出國脫身汨羅江,沉香劈山救母等故事都有體現,此外,民族文化中好體現著正義的需求,比如薛仁貴平遼東,戚繼光抗樓寇都展示出了保家衛國的精神。
綜上所述,從民族故事中可以體現出民族文化,在弘揚民族文化的時候,也可以通過民族故事進行說明。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因此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實現文化的共享和民族的團結。我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無數的文化經典,這些文化經典聚集著先人的無窮智慧,也濃縮了古人的思想精華,傳承給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是我們精神上的珍貴財富。以此,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好民族故事,發揚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顏水生. 民族故事的多樣講述和中華精神的當代傳承——2016年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多維發展[J]. 民族文學研究, 2017(3):113-122.
[2]巴戰龍. 講好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故事[J]. 中國民族教育, 2016(10):19-19.
[3]葛凌鈺. 論中國民間故事和傳統文化[J].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8(3):172-173.
[4]朱文雪. 回首已千年——記“我與傳統文化的故事”主題語文課堂展示[J]. 現代語文旬刊, 2016(A01):136-137.
[5]呂佘生. 用少數民族民間故事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 當代廣西, 2016(7):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