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很難量化,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體現了不同的教學理念。從小學語文教育的本質出發,通過個體“生命感覺的敘事“這樣一個維度,可以呈現出一個獨特的視角,在此視角之下再去探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會產生不一樣的認識。
關鍵詞:生命感覺 社會化 敘事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0-00-01
教育本身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漫長社會化的歷史長河里,一個社會當中個體的精神和群體的精神不斷交融,最終沉淀為一個社會所特有的文化,一方面標記了這個社會的歷史,另一方面傳承了這個社會的文明。在此意義上,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人社會化的最基本的溝通功能,它教授人們掌握一個社會中具有基本規范的聽說讀寫的技能,使人首先能夠進入到社會,與他人發生直接的聯系,而不是成為孤立的個體。
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看,獨特的社會文化恰恰提供了最本質也是最具有開發性的教育素材,并且為具有不同時代特征的教育活動提供了一個最宏觀的標準。雅斯貝爾斯在其著作《時代的精神狀況》中談到,文化通過個人自己的存在而使個人進入對整體的認識。個人并非呆在一個特定的地方不動,相反,他走出這個地方而進入世界。所以,他的生活雖然被拋入狹隘的環境中,卻仍然通過與所有人的生活發生聯系而獲得活力。一個人自身的現實與世界連成一體,他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成為他自己,這與該世界的清晰與豐富程度成正比。[1]根據此觀點我們可以做出一個逆向推理,作為教師來講,我們盡可能給學生呈現出一個比他們眼見的世界更為清晰、豐富的世界,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感覺將自身的現實與所在的世界連成一體。要做到這點,我們的教學必須留有余地,留給學生有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首先要敢去想象,然后要會去想象,最終能善于想象。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不斷熏陶一種人文素養的關懷,在傳統與未來之間,在學生個體當下的自我與潛在尚未顯現的自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盡早自覺地進入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站在旁觀的位置。小學語文科目正好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平臺。
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恰恰也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的層面上,識字量往往是判別小學語文教育的一個重要標準。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漢字不只是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一種媒介而存在,它本身也是這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只是將漢字的聽說讀寫當做技能或者與其他科目的知識毫無差別而冷冰冰的進行講授,縱然我們可能會在可量化的層面取得很顯著的成就,但是在一些更內在的、無法具體量化的層面,我們得不償失。
在語文授課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設置一種能使人感覺溫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更樂于學習和發現,不過分強加教師自己的觀點,而是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從生命本體出發去看待學生的認識。
這就要求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敘事高手,敘事不但講述曾經有過的生活,也講述想象的生活。生活的多樣性和可能性的增加,帶來敘事的多樣性和可能性的增加,反過來說也一樣。[2]通過敘事,我們可以提供給學生更清晰和更豐富的世界,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感受和領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阿姆萊特,敘事的最大好處在于它從來不指向于唯一的框架,同樣的一個故事我們可以有各種各樣不同角度的敘述和解讀,在知識獲取的過程當中,也提供給了學生更多想象的空間。而且,對于小學生來講,動聽的故事遠比冷冰冰的講授更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伯牙絕弦》[3]為例,全文通篇不到八十個漢字,雖然是文言文,但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篇幅并不長,文意理解的難度在中等偏上。讓學生能夠認識和使用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并且了解一些古漢語的語法知識無可厚非,但如果老師將課程的重點定位在生字生詞和語法的掌握上,那么,剩下的可供拓展的時間便顯得少之又少。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如果以此為重點,那么這節課必然傾向于教師講、學生學。這本身是與新課程的理念背道而馳的,不論最終體現在成績單上的分數是多是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并沒有留給學生多少想象的余地。以學生為主體,我們也不難發現,過程雖然很難直觀評價,但相比于結果卻對學生有著更巨大的影響。回歸到故事本身,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中國傳統交友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伯牙絕弦”這一事件本身就是對中國傳統友誼觀的一種闡釋。在這故事背后,《高山流水》又是中國古琴曲的重要代表之作。這其中的故事與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很廣泛,稍微發掘出一點點,對于學生都是不同的體驗。
故事本身就是在展示一個角度的敘事,教師的解讀又是一個角度的敘事,我們不是要把故事本身的敘事或者教師個體化的敘事灌輸給學生,把既有的敘事強加給學生,而是通過不同角度的敘事去喚醒學生自我生命感覺的敘事。我們甚至不需要學生能夠把這個故事理解的多么透徹,不需要他們能夠在瞬間具備多么敏銳的洞察力和認識能力,僅僅是敢于去把一個外在角度的敘事通過自己的方式能夠重新敘述。這個過程不追求唯一的真理,只需要個人獨特的生命感受的參與;培養的不是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是一種敢于想象的用勇氣。最終它不會成為一種孤獨的個人經歷,在與別人的交流分享中,可以通過同情的方式最終成為群體精神的反應,這正是對三維教學目標當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最終皈依。
小學語文教育更大意義上是一幅山水寫意畫,更注重留白,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填充;而不應該是一幅油畫,需要不斷地堆砌與填充。知識的教授固然重要,但培養學生通過個體生命感覺去進行自我敘事的能力也有其重要意義。從情感的角度看,小學語文教育應當始于一種普遍化的敘事,止于一種個體化的生命體驗,教師能夠用個人的生命感覺帶動學生的生命感覺,用自己的敘事去引導學生的敘事,培養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根據學生各自的狀況,因材施教,促進其個性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卡爾·雅斯貝斯.王德峰譯.時代的精神狀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77頁.
[2]劉小楓.沉重的肉身[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3頁
[3]語文教科書 (六年級 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五月版. 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