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富
(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課程資源也稱作教學資源,即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是指所有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施行)》中提出:要積極開發、合理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也明確指出:充分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對教師合理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的5.1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的教學設計中,筆者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在課程資源的利用中,重在“活”選“活”用,讓課堂也“活”起來。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狀況決定著課程目標是否能完成。當今社會信息和知識無限豐富,獲得信息和知識的手段也是多樣化,僅用一本簡單的教材是無法適應教育變革需要的,僅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資源也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孤立、單調的教學形式不但會帶來教學資源的結構缺損,而且也會導致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缺失。新課程強調注重學生個性與創新,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利用不同的課程資源,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靈活使用地理課程資源,使得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且有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5.1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教材中,開篇列舉了不同地區的三家工廠的產—供—銷流程圖,并配以相關思考題,以引出“產業轉移”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產業轉移”的內涵與分類。這是基于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設計。但是筆者意識到,在經濟化浪潮中,本地是否也有“產業轉移”現象?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身邊更接“地氣”的課程資源,效果是否會更好呢?通過資料查找,最終確定使用南京本地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名南京工業區)作為新的課程資源開發對象,并讓附近的學生幫助收集資料。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選取南京夏普電子(日資)、南京可隆特紡(韓資)等代表性企業(圖1、圖2)替代教材中的“某廠”,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家鄉,富有親切感的實例拉近了學生與“產業轉移”的距離,不僅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激發出學生的鄉土情感。

圖1 南京夏普電子原料地、加工地和產品市場示意圖

圖2 南京可隆特紡原料地、加工地和產品市場示意圖
在此基礎上,利用該課程資源還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借助開發區區位圖,讓學生思考“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位置背靠仙林大學城有何益處?”并結合“部分發達國家與南京平均工資對比圖(2001-2004)”(圖3),學生很容易理解“勞動力因素”對產業轉移的影響。

圖3 部分發達國家與南京平均工資對比圖(2001-2004)(美元/小時)
該開發區自從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后,內部交易成本進一步降低,園區的外資企業數量激增。結合該資料“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對產業轉移的影響顯而易見。
此外通過閱讀以下材料,影響產業轉移的“市場因素”在該課程資源中也得到體現。
開發區位于南京市東北郊,東臨上海、蘇錫常等城市,地處當今中國經濟最發達、市場最廣闊的長三角,處于“沿海經濟帶”與“沿江經濟帶”的交匯點,長江中下游經濟區與沿海經濟區為其所生產的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由上可見,利用合適的課程資源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完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以教材為藍本,依據課程標準,基于學生實際,靈活使用地理教學資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重要意義。
地理課程資源內容廣義、類型多樣,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努力運用自身甄選課程資源的能力,使用恰當的課程資源,將學生原有內隱的知識儲備、情感體驗及態度價值觀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要素和條件。
從“最近發展區”理論來看,提出者維果茨基強調:教育能主導學生的發展,開發學生的潛能,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兩個水平,即確定學生已有發展水平和學生可能有的發展水平是決定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為了加快學生發展,就是要教師認識到課程接受者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選擇課程資源時,既不能在學生的認知能力之下,也不能逾越學生的認知程度。
在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力求選取的課程資源盡量來源于生活,并具有時代的“鮮活性”。在授課時,中日釣魚島事件挑動了國人敏感的神經。青春年少的中學生更是熱血沸騰、義憤填膺。在新課導入時,筆者使用了釣魚島的照片,并通過歷史資料論證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神圣不可侵犯,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共鳴。接著給出“國內汽車集團與日合資整車制造企業概況統計表”(圖4),學生意識到平時生活中看見或使用的這些汽車品牌就是產業轉移的產物,進而引出產業轉移的概念。

圖4 國內汽車集團與日合資整車制造企業概況統計表
1.地理課程資源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包括有形課程資源,又包括無形課程資源,既有條件性課程資源,又包括素材性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開發與利用多種呈現方式資源,包括文字的、音頻的、動畫的、圖片的、模型的方式,甚至是實踐活動等。本節課的課程資源是在本校有限的條件下,局限于文本和圖片,在形式上應該可以更加多樣化。還要注意的是,教師所選取的課外課程資源只是對教材內容因地制宜的補充,千萬不能脫離教材、舍本求末。
2.開發與利用地理課程資源應該是地理教師的一種常態。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最大化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充分打開學生的地理思維,擴大學生的視野,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是基于公開課需要,最大化地整合課程資源。如果在平時課堂中也致力于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并向常態化發展,相信個人的能力會有更大的突破。
3.善于積累地理課程資源。本節教學設計的課外課程資源很大程度上歸結于筆者對生活的觀察和時事熱點材料的積累。鑒于個人力量的有限性,若是群策群力,互相合作,建立地理課程資源庫,實行資源共享,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能力,屆時學生將是最大受益者。
筆者借用這一資源,課堂上讓學生討論:“抵制日貨,你怎么看?”最后我利用著名外交家吳建民《分清愛國與誤國》文章中一段話及時糾正了部分學生的偏激想法。該課程資源在后面授課過程中也幫助學生理解了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中“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這一知識點。
中國當前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四個字,繁榮統一。所以愛國行動一定要符合這個大局,要有利于中國的繁榮和統一。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個國家的經濟交流日益密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所以單單以“抵制”這種方式難以促進本國經濟的繁榮發展。
在學習“產業轉移對轉移對象國的環境可能造成不利影響”時,筆者讓學生討論:“發展中國家在接受產業轉移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此時借用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等語句,指明了在接受產業轉移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原則,也及時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了“十八大”報告的內容。
教師所選用的地理課程資源,目的是能夠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從“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實際應用來看,生活中鮮活的課程資源達成的效果更好。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注重“活”選“活”用地理課程資源,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讓課堂也充滿活力,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反思本節課,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生活處處有地理,課程資源也是無處不在。關鍵是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教學的有心人,潛心發掘身邊的課程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靈活地運用,把握課程資源運用的最佳方式與時機;精心地選擇,確保課程資源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的耦合,開闊學生思維,活躍學生思路,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最大限度地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