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峰
(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醫院 急診科, 陜西 咸陽, 713800)
舒適護理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充分尊重患者需求及感受,旨在提供全方位護理服務,提高患者就診過程的舒適度[1]。子宮肌瘤切除術是治療子宮肌瘤的有效手段,但手術實施過程中會給患者帶來身心及生活質量的影響[2], 為了探討子宮肌瘤切除術圍術期護理有效手段,本研究以相關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常規圍術期護理基礎上采取舒適護理,觀察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選取2013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擬行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45例,納入標準: ① 均經臨床明確診斷,符合子宮肌瘤相關診斷標準[3]; ② 擬在本院行子宮肌瘤切除術; ③ 無手術禁忌癥; ④ 對本研究知情同意,簽署同意協議書; ⑤ 治療護理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 ① 合并糖尿病、心臟病、冠心病及高血壓等疾病者; ② 精神障礙及意識障礙者。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符合倫理要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2例和觀察組23例,對照組年齡28~55歲,平均(40.6±5.8)歲,子宮肌瘤直徑3.0~9.0 cm, 平均(4.3±2.1) cm。觀察組年齡30~57歲,平均(40.5±5.6)歲,子宮肌瘤直徑2.0~9.0 cm, 平均(4.1±2.3) cm。患者分組后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入組患者均擇期在本院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治療,手術操作由同一組醫護人員完成,對照組圍術期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各項檢查配合、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及術后基礎護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舒適護理。
1.2.1 流程舒適: ① 患者確診后主管護師主動與患者進行初次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好感及信任。② 協助患者完善各項檢查,做好術前準備。③ 術前給予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事項、配合事項及術后注意的問題;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消除患者顧慮[4]。④ 術中幫助患者取舒適體位,等待手術期間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勇于面對手術,告知其手術的安全性及療效,消除其心理顧慮。⑤ 術中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積極配合醫師操作。⑥ 術后轉入病房后護理人員第一時間詢問患者狀況,并給予各項生命體征監測、確認、記錄。⑦ 鼓勵并安慰患者,告知其手術情況,囑患者靜心療養。⑧ 密切關注患者的術后疼痛狀況,指導患者取合適體位,并及時告知患者術后并發癥相關情況及預防注意事項[5]。
1.2.2 環境舒適: 為患者創造安靜、清潔的病房環境,調整好溫濕度,光線適宜,定時通風,定時清潔、消毒,床單清潔、平整; 及時清掃室內雜物; 依據患者喜好為其播放輕音樂或擺放休閑雜志。
1.2.3 用具舒適: 為患者提供清潔、舒適的用具,儲物箱、垃圾袋等保持清潔; 提供掛衣支架,并囑患者家屬保持餐具、日常用品的清潔、舒適。
1.2.4 心理舒適: 每次與患者接觸時保持和藹、微笑,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通過友好眼神與患者溝通; 與患者用心溝通,切實了解其心理狀態,并給予情感支持及語言鼓勵; 對存在明顯抑郁、焦慮者及時與其溝通,并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措施。
1.2.5 社會舒適: 尊重患者隱私權,術前檢查及術中操作時注意保護好患者的隱私部位,給予人文關懷,囑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情感及家庭支持。
1.3.1 負性情緒: 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的焦慮情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抑郁狀況[6], SAS和SDS量表均包括20個條目,前者總分>50分者表示存在焦慮,后者總分>53分者診斷為抑郁,二者總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1.3.2 身心舒適度: 制定身心舒適度調查問卷[7], 患者對體位、術后疼痛、環境、心理的舒適度進行自我評價,每項內容分為是與否2個選項,統計患者的身心舒適度。
1.3.3 并發癥: 統計2組患者術后出血、泌尿系統感染、切口紅腫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護理前, 2組SAS和SDS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2組評分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觀察組體位、術后疼痛、心理等方面的舒適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達40.9%, 觀察組為8.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1 護理前后2組患者負性情緒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2組患者各項身心舒適度指標[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3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被廣泛應用,該術切口小、微創、患者術后恢復快,是目前子宮肌瘤的首選治療手段[8-9]。研究資料[10-11]顯示,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操作涉及患者的生殖器,不但給患者帶來較大心理困擾,而且易對手術效果、術后生育功能、性功能等存在顧慮,導致其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其治療舒適度下降,影響手術療效及預后效果。因此,如何提高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的護理質量,以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舒適度是衡量醫院醫護水平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舒適護理有效改善了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的負性情緒。研究發現,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的負性情緒既與其對手術效果的擔憂和不確定感有關,也與其對自身疾病的羞恥感、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有關,而且多數患者對手術操作方法抱有顧慮,影響其心理舒適感和愉悅感。因此,在舒適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尤其注重提高患者治療中流程的舒適度。首先護理人員通過溝通交流,與患者建立互信、友好的護患關系,為后續的護理服務奠定情感基礎[12]; 其次,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個人喜好及性格特點給予健康宣教、疼痛干預及心理輔導,確保治療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順暢,減輕患者思想顧慮; 同時,護理人員高度關注患者的治療環境、用具、心理及社會舒適度,從各個方面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基礎性護理,提高患者的舒適性[13]。本研究還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體位、術后疼痛、心理等方面的舒適度方面優于對照組,表明舒適護理切實提高了患者各個層面的舒適需求,這與舒適護理中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密不可分。研究資料[14]顯示,舒適護理作為一種個體化、人性化的護理模式,從患者入院、各項檢查、術前準備、手術體位到環境干預、心理疏導、術后日常生活護理,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均以提高患者舒適度為目的,對有效減輕患者焦慮情緒、提高治療舒適度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上述觀點。本研究對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僅發生1例術后出血和1例泌尿系統感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舒適護理對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積極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舒適護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提,而且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從而有助于促進患者睡眠,同時也對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手術耐受力提供了條件,有效減少或避免術后出血、切口紅腫及感染的發生[15]。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切除術患者圍術期給予舒適護理,可改善負性情緒,提高身心舒適度,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