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勝 王廣杰
摘要: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改變了人際交流、人機互動的方式,進而深刻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本文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特點分析了當前創業環境,探討從“以人為本”出發,以資源融通、技術聯通、政策溝通、渠道暢通為目標,構建以政府為主體,以市場為載體,學校、企業、社會協同參與,更加開放、平等、協作、精準的創業服務體系。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 創業環境 審視 構建 服務體系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際交流、人機互動的方式,進而深刻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更發展成為一種思維,一種文化,一種工作和生活模式。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終端、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互聯網技術和應用模式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趨勢,也必將進一步深刻地改變社會發展的模式和個人的行為方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供給側改革,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借鑒互聯網思維模式,從全面、系統、開放、協作、共享入手完善創業服務體系,對于促進創新創業、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促進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互聯網思維的內涵
互聯網是一個平等、開放、互動的全球性網狀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軟硬件資源按照交往規則(協議)實現互聯互通,沒有“控制”與“中心”,只有“開放”與“互動”,誰更開放,誰的連接越廣,誰的信息量越大、價值越高。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以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和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開啟了萬物互聯、實時互動的大互聯時代。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在談及未來發展時首先提出了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本意是: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業務,但你的思維方式要像互聯網的方式去想問題。如今,這個觀點已被廣泛認同。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價值的發掘,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的,以人際全面溝通為主要渠道,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途徑。圍繞“以人為本”這個核心,互聯網思維具有三個特點:其一,平等、開放,在于去中心化;其二,協作、分享;其三,便捷、透明。有鑒于此,政府對社會的治理和服務也要從傳統的多層次、管制型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絡、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
二、當前創業環境分析
(一)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人際互動、人機交互更加高效便捷,有力促進了創業環境改善,幫助創業者互聯網創富。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規模已達3699萬人,大多數為90后,他們熟悉互聯網的應用、視野開闊、崇尚平等交流,而互聯網社會的迅速發展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傳統社會不可比擬的資源支持和環境條件。從創業的角度來說,互聯網改變了過去憑借個人閱歷、原始積累、人脈關系創業的創業環境。海量的視頻資源、強大的搜索功能、便捷即時的交互方式使大學生依托互聯網極大地提升了學習能力、數據能力、資源共享的能力。隨著互聯網進入免費商業模式,帶寬、存儲、服務器等基礎要件都無限指向免費;5G時代面向大規模用戶的音頻、 視頻、圖像等業務急劇增長,網絡流量的爆炸式增長會極大地影響用戶訪問互聯網的服務質量;互聯網具有很強的去中心化,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將不再可能,越來越多的應用終端和平臺開始對外部開放接口,使得很多創業團隊和創業公司可以基于這些應用平臺進行創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支持網絡創業的平臺發展迅猛。相比于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渠道,互聯網金融以其及時性理財、網絡借貸、網絡眾籌、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等優勢,備受創業者和創業企業的青睞。
(二)以互聯網思維審視當前創業環境
近幾年,中央連續出臺重大政策支持創業。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出臺,迅速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和高校紛紛采取舉措鼓勵、支持創業,創業環境日趨成熟和完善。但從互聯網思維的角度審視當前的創業環境,尚存在如下問題。
提供創業服務的機構和組織林林總總,呈現出“小、散、亂、多”的特點。黨委、政府各部門如組織、人事、工商、金融、稅務、政務服務,包括街道、社區紛紛出臺各種幫扶政策、措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人力資源和就業保障部門開開設了SYB(即Start Your Business,意為“創辦你的企業”)、KAB(即Know About Business,意為“了解企業”)等免費培訓服務。但是,由于缺乏頂層設計,難免政出多門,有的部門之間搞封閉,出現政策不配套、政策打架,或者“一廂情愿”的創業支持服務;缺乏實地調研,沒有與創業者充分有效的溝通,出臺的政策措施針對性不強,不能有效解決創業者困難;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建設的創業園區、科技園、孵化園、孵化器、眾創空間在為創業者提供盡可能豐富、便捷的服務的同時,也存在“僧多粥少”的狀況,為政績業績“搶”創業團隊入園,有悖于開放、共融的互聯網思維。
各種基金向創業者伸出橄欖枝,實際投入時卻只聽雷聲不見雨;創業貸款多以授信高、放款快、月息低為看點,看似門檻低,實際很難拿到錢;風險投資(VC)更多關注于高新技術產業,或者是發展初期、擴充階段的企業,真正同意參股、簽約的不到全部申請項目的0.1%,難以惠及一般創業項目;與此同時,天使投資環境不健全,天使投資文化氛圍不濃厚。中央和國家層面對創業企業、創業孵化器、科技園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地方落實中遭遇“梗阻”,尤其是部分地方省級大學科技園、孵化器沒有稅收優惠政策。
從創業者的角度分析,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者更加年輕化、“輕資產”、平民化,但也存在選擇性障礙和常識性錯誤,反映出他們數據能力的不足、社會閱歷不夠等問題,缺乏引導的積淀。
創業教育的主要場所在高校。為支持大學創業,各高校紛紛出來鼓勵支持政策,設立創業課程并計算學分,建立創業導航站、創業實踐基地,舉辦創業大賽,但是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但是“第二課堂”的色彩較重,沒有實質性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創業教育師資和創業導師來源渠道單一,由高校教師、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兼職的多,沒有創業經歷,很多屬于沒有下過水的“游泳教練”,導致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來自企業的導師沒有對創業進行提升和總結,容易囿于個人體會和認識指導創業,知識不系統,與迅速發展的互聯網創業環境脫節。
三、基于互聯網思維構建創業服務體系
互聯網思維是在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市場、行業和企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借鑒互聯網思維的模式,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構建完善創業服務體系。
(一)創新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務體系。政府財政部門、學校要安排預算、成立創業扶持基金,統籌安排各類支持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資金。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向創業企業提供結算、融資、理財、咨詢等一站式系統化的金融服務;支持金融機構按照“方便創業、靈活多樣、覆蓋風險”的放貸原則,創新適合創業者實際、可操作性強的信貸模式。如創新小額創業貸款的擔保方式,采用自然人擔保、法人擔保方式,擴大可用于質押、擔保的財產范圍(如專利權、獨家代理權、林權、資源使用權、農產品期貨等);也可以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信貸+保險”等多種方式,對創業小額貸款進行擔保;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引導和鼓勵眾籌融資平臺規范發展,開展公開、小額股權眾籌融資;建立健全創業小額貸款的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銀行保險業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保證合規和風險管理到位的情況下給予政策性支持,完善考核體系。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支持設立創業投資組織,尤其要支持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團隊、天使投資基金、孵化器形式的天使投資、投資平臺形式的天使投資,逐步形成從天使投資到中、后期風險投資的完整的、流水線式的風險投資體系,使創新創業企業從種子期、導入期到成長期、成熟期都能獲得有效的幫助。
(二)完善“以人為本”的商事服務體系。在積極推進國企改革、促進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要更加重視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大力弘揚“以人為本”的新商業文明,積極推進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先照后證”改革,全程電子化登記和電子營業執照的推行應用方便了大眾創業。同時,在創業企業退出機制方面也需要制定相應簡化流程,防止出現和及時關閉僵尸企業。切實落實對創業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對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辦公用房、用水用電、網絡等軟硬設施建設給予稅收優惠,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推廣企業轉增股本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政策、股權獎勵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政策;制定針對省級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的稅收優惠政策。
(三)整合互聯網技術服務體系。政府主動擴大數據開放共享,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和基礎電信企業向創業者開放計算、存儲和數據資源,推廣眾包、用戶參與設計、云設計等新型研發組織模式和創業創新模式。建設在線天使投資平臺、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在線咨詢、談判、視頻會議答辯,在更大范圍上幫助創業者與天使投資人交流、在線交易。積極推行跨越各種終端設備的在線教育,推進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的革新。
(四)構建友好、全面的環境服務體系。各級政府是創業服務體系的頂層設計者、政策引導者和居中協調者,要發揮自身作用,促進“官、產、學”共同完善和提升創業環境。要制定有利政策,鼓勵為創業者搭建的制度性、智能化的公益性服務平臺;大力促進天使投資文化氛圍的形成;完善法規,為天使投資退出渠道的缺乏和天使投資相關法規;以區縣、高校為單位,建立創業人才庫和項目庫,并實現區域聯網。支持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新型孵化器發展,提供休閑辦公的投資交流環境,設立天使投資平臺實體場所,使得投資人可以近距離了解創業者,也可以在同一天中多項目多投資人溝通,方便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尋找自己的理想目標。修訂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創業實踐基地。
(五)打造完善、精準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立足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具備企業家精神、創業者資質和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高校要通過創業教育大力實施素質教育。要加強創業教育核心課程的開發,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加強創業教育的研究,注重對創業者尤其是本校創業學生的跟蹤、咨詢、指導和研究,完善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論+案例+實踐”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創業導師的培訓和分類管理。技術型的導師主要培訓指導創業者如何評估市場機會、分析自己的贏利模式(商業模式)、風險控制等,從而撰寫詳實可行的商業策劃文案。這類導師需要提升數據意識和數據能力,為創業者提供企業管理咨詢,幫助創業者進行有效的分析測算。實踐型導師自身具有創業或企業管理經歷,可以利用其實戰經驗幫助創業者應對融資、選項、選址、營銷等諸多實際問題。此外,在創業課程實現方式上也要大力推進慕課(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等教學方式方法。
綜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大愿景,需要資源融通、技術聯通、政策溝通、渠道暢通的創新創業環境,更需要每一個參與者基于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思維參與創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偉銘,黎春燕.產學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05):102-105.
[2]譚皓.日本創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中小企業,2017,(08):76-77.
[3]胡程程,胡濱.創業教育比較研究[J].長江叢刊,2018,(01):231-23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創業教育在中國:試點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6.
[5]嚴毛新.創業教育的中國經驗[J].教育研究,2017,(09):70-75.
[6]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設的愿景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8,(01):53-56.
[7]秦煒煒,洪曄,馬艷蕓.大數據時代的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動因、挑戰與路徑[J].中國高教教育,2018,(3/4):60-62.
(作者簡介:[1]康勝,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專業:法學,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2]王廣杰,四川師范大學,博士學位,專業:土地規劃,研究方向:資源評價與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