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萬??
摘 要:作為高中學習的基礎人文科學,歷史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歷史價值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高中歷史新課程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歷史是新課改的目標之一。歷史老師怎樣提高歷史課的課堂效率,教會學生學習歷史,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掌握合理運用學習方法。本文通過多年歷史教學經驗反思總結出部分歷史教學方法,旨在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以期對廣大師生歷史教學及學習中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學習歷史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及多年教學實踐,老師們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地發生變化,許多新思想進入教學活動中,讓教師們的工作更先進,在現代歷史教學與傳統教育模式的不斷沖突、摩擦之中,傳統與先進模式的沖突所帶來的矛盾也日益凸顯,這需要我們歷史老師不斷地進行探索、實踐、反思,以尋找更科學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
一、 對新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觀念的認知
(一) 新課標教學更靈活
傳統的歷史教育偏向于對歷史事件發展過程的介紹,以課本為主要教導依據,形成“老師照課本,學生記課本”的教學方式,學生對課本內容記憶深刻,延伸到課本外的知識不會學、不會用。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將歷史課本當作唯一的依據。
新課程則要求摒棄這種傳統教學模式,提倡教師依據課本,跳出課本,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在原有基礎知識上整合知識體系、多角度深層次的理解能力。
(二) 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對課本知識進行介紹,然后讓學生在課堂訓練或課后習題練習中鞏固書本中學到的內容,其主要目的還是應付考試,以成績為主。
新課程歷史學習中,強調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時解決問題,在嘗試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即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發現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容量,從而達到歷史學習的目的。新課程下的教學過程是為學生解決如何學習的問題,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三) 新課程標準更注重教學相長、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是老師教學的過程,也是老師學習如何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學會如何學習的過程。
所以在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溝通,相互啟發,在此過程中加深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
另外,新課改要求老師摒棄傳統教育,創新思維,不斷尋找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會將實際生活中的難題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教學理論是否正確,教學方法是否合適,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驗證。
二、 新形勢下歷史教學理念特點
(一) 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學習歷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其主體性發揮的越充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就越強,學習效率也會越高。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在課堂上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強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眾所周知,歷史課內容都是過去的時空所發生的事情,學生學習歷史是對過去史實的認知過程,通過對歷史的認知,達到現代化教育的目的,但是,歷史的學習是枯燥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就無法發揮主體地位。
針對這種狀況,我巧用多媒體工具,搜集大量影視資料,讓學生對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不再是憑空想象,可以直觀地看到當時的情境,這樣,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課堂上來。學生主動性越強,其主體地位發揮的也就越充分。
(二) 培養學生穩定的心理素質和持之以恒學習歷史的毅力
現代化素質教育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修養,扎實的教育功底外,還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崇高的敬業精神。教師的自身品質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學生滿腔熱血地投入到歷史科目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因此,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穩定的心理素質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新課改是否成功的關鍵。
(三) 教導學生學習運用合理的學習方式
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學習方式,高中時期學習科目繁多,每個學科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同一學科的不同部分特點也不盡相同。學生的自身狀況更是各不相同并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想要找到一種適合大眾的學習方法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依據一定的學習模式,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在應用的過程中對其不斷優化并完善,使其逐漸符合自身特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為老師,想要幫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并不容易,在我的課堂上,我將不同的學生分為大致類似的幾個種類,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引導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有的學生喜歡以課本為依據,無法跳出課本對延伸的知識進行理解,這時我就會基于課本知識進而跳出課本提出問題。
比如,二戰時期,世界各國的經濟整體發展狀況怎樣?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是什么樣的?經濟的發展對戰爭有什么作用?戰爭對經濟起到什么影響?對于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無法在課本上找到所有的答案,那么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引導其自行思考,通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
三、 教學過程中的困惑思考
(一) 過度追求“情境化”課堂變“菜場”
教學情境的設定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合理地創設教學環境,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但是在歷史教學中,有的老師無法合理掌握情境用法,過于追求情境化,趣味性,單純地為了設定情境而設定,簡單機械的理解新理念,運用新教學方式,忽略了歷史教學的本質目標,導致歷史課堂直接變為“菜市場”。
合理的現代化氣息情境設定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在此前提下,學生才能學會從歷史教學角度觀察思考,由情感認知激發有效的歷史學習活動。
(二) 分組討論,熱鬧表象下的慘淡
分組教學法作為有效教學方式之一,已逐漸被廣大教師應用,分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尊重他人、交流技巧、合作意識等能力,是真正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部分老師認為課堂氣氛越活躍,教學效果越好,因此,他們刻意追求課堂上熱鬧氣氛,歡聲笑語代表課堂氣氛好,小組討論流于形式,討論的問題層次較低,問題指向不明,為了討論而討論。課堂交流太多,教學缺乏目的性,整堂課的教學匆忙凌亂,缺乏整體性。
有一次學校組織教師之間互相聽課,王老師的課堂讓我印象深刻,原因是課堂上王老師利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講解,整體將學生分成兩組,就經濟全球化利弊進行辯駁。學生相互之間討論、發表意見,互相駁斥。
但是,學生的發言內容一直圍繞課本中體現出來的知識進行,整個討論過程中學生爭執的面紅耳赤,卻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半小時的討論結束后,留給老師講解、延伸的時間很少,學生討論中遺留的問題來不及解決。雖然課堂氣氛起來了,但是,學生學到的實質內容很少。
(三) 多媒體主導課堂
自從多媒體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的教學難度變小,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升,這也促使很多老師過分依賴多媒體工具,整天忙著將課本搬家,用電腦代替了黑板,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播放大量視聽圖畫,學生眼花繚亂,無法將看到的內容形成深刻記憶,不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
教師應該時刻謹記,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地位,多媒體只是現代化歷史教學的手段,起到輔導教學的作用。老師要時刻把握好雙方的關系,不要過分依賴多媒體,讓多媒體主導課堂教學,失去自身地位,只有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手段相結合,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實現優勢互補,才能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四) 教學反思不是做反思型教師
歷史課堂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本人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通過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與教學目標的狀況差異,總結以后需要改進的經驗,這只是教學反思的一個方面。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真正反思,不僅要對我們采取的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思考,還要對支配這些行為的教學觀念重新確立。教師不再做講解者,還要添加理念和理論的引導。
四、 合理利用教學方式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一) 注重實際提升教學質量
歷史課的學習離不開史實,史實離不開生活,新課程提倡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能綜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習歷史,學習歷史有什么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狀況,創設歷史課堂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知與歷史知識的關聯,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
(二) 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不斷的感受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寓教于樂,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不是枯燥的,也不是負擔,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
平時可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多加留意,在歷史課堂上時時滲透時事。高中生對國家大事都比較關注,在講到相關問題時可以引入時政辯論游戲,能夠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歷史課堂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時事,今日的事情就是明日的歷史。結合歷史討論時政,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動力。
(三) 善用多媒體,組織歷史教學活動
上邊說過,多媒體只是老師教學的輔導工具,善用多媒體是一門非常有技巧的方法,高中歷史老師應該多加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等工具,讓學生喜歡這種方式,通過多媒體將聲、圖、視頻恰當的結合于一體,讓歷史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接受歷史。
五、 結語
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是復雜多變的,它涉及的時空跨度較大,從古至今、國內國外,人文科技等內容豐富多彩,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更行之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是歷史老師不斷努力的方向。只有深刻認識到新課改理念,在日常歷史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創造出新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歷史學習思維,讓學生愛上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梁萍云.教學目標設計新論[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6(1).
[2]蘇萬青.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1).
作者簡介:
鄧玉萬,廣東省東莞市,東莞市松山湖莞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