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愈加注重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知道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整體觀念、系統觀念的樹立,促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知識結構有效的掌握,了解歷史學科知識的內在規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就如何優化課堂處理好三大關系,提高教學效率,培養跨世紀人才,作一簡單探討。
關鍵詞:教師;歷史;效率
一、 課堂教學與學生學史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币虼耍鯓幼畲笙薅纫饘W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實際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實踐告訴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可達到效果:
1. 新課導入要講究技巧性。常言道“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歷史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新課的導入環節十分重要,在這個環節中要注重新課導入的技巧性,要設定出有懸念感的內容,能在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得學生保持著極高的探索熱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北朝黃河流域的各族大融合”的教學中,可以將故事的形式進行新課導入,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中可以這樣講故事,“在公元494年的某一天,皇帝在洛陽街頭看到街上有一個鮮卑族婦女仍然穿著夾領小袖的鮮卑服裝,找地方行政長官就大發雷霆,說他辦事不力,督查不嚴,而這位長官急忙辯解‘只是少數人這樣打扮,皇帝一聽十分惱火,質問道:‘難道要全部那樣的打扮才算上督查不嚴嗎?簡直就是一言喪邦!這個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為何這位皇帝要嚴令禁止鮮卑婦女穿自己民族的服裝,他這樣做有何成效?我們就針對這個問題來開始這一節歷史課的內容?!蓖ㄟ^這樣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能起到很好地教學效果,短時間內專注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有意識、有技巧性地導入新課,設置出一定懸念,巧妙地引導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學生探索精神巧妙地轉換成為追求真理的渴望,促使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2. 教師語言要講究生動性。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自身語言魅力,將平淡無奇的教學內容轉化成為生動形象的內容,變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活躍課堂環境,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繼而實現學生輕松學、簡單學的課堂學習效果。
3. 教師板書要講究明晰性。教師好的板書,能讓學生精準地掌握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了解教學內容結構與脈絡,也能使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提高對教學相關內容的進一步的觀察和感知,牢固地保持知識記憶,實現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充分保證課堂學習質量。
那這樣就比較準確又生動地呈現出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這兩大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過程,明顯地提煉出來了“英德矛盾”是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板書簡練,有利于記憶掌握的知識。
所以總結來看,教師的板書要做到簡約化、線索化以及規范化。其中簡約化是要求教師板書要在濃縮知識點的同時充分體現出教學的重難點內容;線索化是要求教師板書的點、線、面構成,有助于學生構建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規范化則是要求教師要書寫整齊,板書內容排版合理、有序。
二、 課堂教學與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明白學生的主體身份,課堂中的教師、教材及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師是主導者,引導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使他們明白內因是起決定作用的。在歷史課堂實際教學中,教師進行自身準確定位,退而居于引導地位,讓學生占據課堂主體,便于學生獲得新的知識,促使學生個人認知能力的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是一個無限探索的過程,進行學習領域和認知范圍的拓展,能讓學生逐漸成為歷史課堂主人。而在具體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又是怎樣保證的呢?
首先,教師要做好歷史教學備課工作,結合學生學情,考慮到學生現階段的知識現狀與能力水平,進行細致地教學環節設計,確保以學生為主的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得以呈現。其次,教師要進行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可以將學生帶入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設身處地發掘知識的潛在聯系性,有效構建出歷史知識結構。最后,教師要提高學生對自身課堂主體地位認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 課堂教學與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學校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應用知識,實現學生自我自覺意識的發展,并走向獨立。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指導學生探索自己的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自新課改推行以來,學校教育愈加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在學生“學會”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并還知道“怎樣學”,實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促使學生自覺學習、終身學習意識的建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對于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長期歷史教學實踐總結出一條指導學生自學的具體方法,就是按照歷史內容基本線索要素,進行簡要小結的鞏固練習,也就是說按照背景(原因)、經過(過程)、歷史作用意義(結果或影響)的基本線索,進行歷史時間、歷史地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結果的探索,促使學生在這一基礎上進行歷史要素的融合,有效地掌握歷史知識的重難點內容;再經過學生的適量練習,學生就能有效掌握章節具體知識內容。在反復練習中,學生就會自我探索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所以,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學會學,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師滿堂灌,學生辛苦學的壓力,還能夠開拓學生的知識領域,觸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實現認知上的飛躍,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實現必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其.高中歷史課程知識和教學體系淺議[J].歷史教學,2004(12).
[3]李付堂.學習模塊下教材整合的探索與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08).
[4]李建紅.整體聯系與差異關照:有效認知歷史的兩大關鍵要素[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11).
作者簡介:
張元祥,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