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實踐活動是搭建語文課堂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通道,是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橋梁,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基礎課的延續和必要的補充。通過語文實踐活動,能增強學生智力和組織協調性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增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創造性能力。課堂教學是課堂生成的陣地,教師要利用課堂巧抓生成,落腳實踐;引導學生巧探究,推進實踐;拓寬學習空間,巧通課堂內外,深化語文實踐。讓語文教學既注重為實踐而學習,又注重為學習而實踐,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素養
如何讓語文實踐活動融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于一體,發揮語文課的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題組教師們的小課堂連著大世界,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論聯系本校實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
一、 讓課堂育人化
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細看《中小學德育大綱》也可以發現,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個教師應有的職責。可見,語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里有“日積月累”,這個環節里安排了很多格言警句,筆者相信這是教材編輯者為語文知識面、為德育工作所準備的,這是滲透德育教學最好的材料。筆者曾專門設計了一堂《格言警句伴我行》的課例。課前,我引導學生收集關于做人、惜時、學習、勵志等四個方面的格言警句,并分門別類地寫在筆記本上,這樣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就接受了一次德育教育,即:學會做人,懂得珍惜時間,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同時還用格言警句鼓勵自己要從小立志,也讓學生體驗了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課堂上,教師通過向學生征集格言警句——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格言警句——選擇自己喜歡的格言警句進行背誦——格言警句大闖關——格言警句大贈送等教學環節,組織全班同學來了一個“格言警句大聚會”。這樣教師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再精心地設計課堂教學。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遵循其在教學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次和地位來具體安排教學工作,寓德育教育于知識的講授之中。把握時機,創造最佳的教育氛圍,讓學生感覺不是在枯燥地接受思想教育,卻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二、 讓課堂社會化
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引導學生把學習的觸角延伸到社會,把課堂中不知不覺學到的語文知識指導學生進行語文社會實踐活動。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學校李鴻燕老師以這篇課文為范本,她指導學生搜集陸河春節民俗的材料,上了一節“陸河春節民俗”的語文表達課,參加河田鎮舉行的語文表達課比賽,獲得河田鎮二等獎的好成績。李老師的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她讓每個學生買來一本精美的筆記本,一張寫對聯的宣紙,一張畫年獸的A3紙和一盒彩色蠟筆,學生通過買這些學習用品和社會來了一次親密接觸,也為本次課例提供了有力的物質支持;第二,李老師讓學生通過上網或者問身邊的鄰居、長輩等搜集陸河的春節民俗,指導學生從大年三十開始到過完年十六為止,以時間為順序把這段時間陸河的春節民俗寫在筆記本上,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搜集資料的方法,又提高了搜集資料的能力;第三,李老師利用學生喜歡故事和畫畫的特點,讓學生找來關于年獸的傳說故事讀一讀,了解年的來由,根據自己對年獸的看法和理解,在A3紙上把年獸的樣子畫出來,讓學生的閱讀與學生的想象力及動手能力相結合;第四,過新年,寫對聯是家家戶戶必做的一件事,所以,李老師請學生把自己家的對聯用毛筆寫在宣紙上,讓春節和對聯完美結合;第五,李老師還讓學生尋找舌尖上的陸河,請學生把大年三十開始到過完年十六為止這段時間的美食進行盤點,并把自己喜歡的美食寫下來,學著做一做;最后,李老師利用學生收集到的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以下幾個環節進行展示:1. 每個小組推選代表匯報陸河的幾個重要的年俗;2. 匯報結束,匯報人員回答同學們的提問;3. 對某種民風民俗感興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學,可以進行相應的補充;4. 評選最佳發言人,共同討論哪位發言人介紹的春節民俗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5. 展示年獸,評出最喜慶的年獸,最恐怖的年獸,最可愛的年獸等;6. 展示對聯,理解對聯;7. 美食推薦。
李老師以課堂為契機,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社會生活進行了完美結合,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和搜集資料,加深了對傳統節日的認識,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成果,還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這些設計突出了教師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文字運用規律掌握的意識。教師以課堂為陣營指導學生語文實踐,以語文實踐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 讓課堂情境化
教師要善于用課文課堂為“引子”,根據實際創設真實的語言情景,再指導學生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學校彭素荷老師在《將心比心》教學中,其課堂結構為:情境導入——初感課文——深入體會——課外延伸。課前,她以掉在地上的香蕉皮為切入點,情境導入;課初以“閱讀小法寶”指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大意(讀一讀);課中,彭老師設計了“移情體會”環節,將文中的“悄悄地……”等句段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換位思考,切身體會到受幫助的奶奶和受鼓勵的實習生的感激之情,更體會到阿姨“處處為他人著想”和母親對護士的“寬容、理解、鼓勵”的高貴品質(品一品);課后,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把生活中遇到這種“將心比心”的事情先說一說,再寫一寫。這樣就把學習課文和真實的生活情景融合在一起。學生通過讀一讀、品一品、說一說、寫一寫這四個環節讓語文實踐活動得以順利實施,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以順利提高。彭老師的這節課參加陸河縣舉行的語文教師素養課比賽,獲得了河田鎮一等獎,陸河縣二等獎的好成績。
四、 小結
教師要實現專業發展,這個過程除了非常艱辛,還需要革新的勇氣和智慧。筆者覺得課題研究要為具體語文教學實踐而研究,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找到科學的依據,提高教學實踐的科學性;還要在實踐中研究,在教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提煉和升華自己的教學經驗,以課堂教學為平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
唐荷,廣東省汕尾市,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寶山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