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鄉土資源是指以地域特色資源與現有資源為基本內容的課程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鄉土資源,可豐富與拓展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范圍,使初中生接受特色化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鄉土文化熏陶下汲取人類的精神財富與智慧成果。本文將從開發與教材內容有關的鄉土文化、構建特色胡鄉土語文校本課程、鼓勵學生自主開發鄉土資源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語文教師利用鄉土資源實施語文教學活動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鄉土資源;應用分析
一直以來,我國初中語文教學都是以“教材”為中心的,雖然現行的語文教材已經充分考慮了初中生的學習需要與地域需要,但是由于地域環境的差異性與教材更新的周期性導致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并不能完全符合初中生的學習需要。針對這個問題,新課改指出要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的課程管理體制,鼓勵學校自行構建特色化校本課程,以特色課程來補充現行語文教材內容。這一政策的提出給初中語文教師開發與利用鄉土資源提供了可能,也給教師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與教師魅力提供了較為廣闊的平臺。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改革機遇來開發鄉土資源,以鄉土資源的豐富、趣味、層次來加快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的落實步伐。
一、 開發與教材內容有關的鄉土文化
教材雖然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但卻是初中生習得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基本載體,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基礎地位。為了加強教材內容對初中生的吸引力與影響力,教師應以教材為中心,選擇與教材有關的鄉土文化來拓展語文教材內容的研究范圍,使初中生在鄉土資源引導下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信息。
例如,在寫作《有感而發》一課中,初中生需結合自己對生活、社會與自然的觀察做到有感而發。一直以來,初中生的語文寫作能力一直都是制約他們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基本因素,原因在于學生無話可寫。觀察,是以學生的親眼看、親耳聽、親口說為中心的活動,便于豐富學生個人認知,有利于讓學生做到有感而發。因此,在本節課上,筆者鼓勵初中生充分利用本地的鄉土資源,選擇一個觀察對象,可以是人、事、物,學生需選擇讓自己感觸最深的觀察角色,重點在于真實,讓學生掌握表達順序與表達方式,學會真情流露。
二、 構建特色胡鄉土語文校本課程
雖然鄉土資源是豐富語文教材內容的重點內容,但是卻并不足以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所以教師還需以語文校本課程來開發鄉土資源,鼓勵初中生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搜集與挖掘語文資源,從而將鄉土文化與語文課程資源完美結合起來,使初中生在鄉土資源引導下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筆者所在地區為南通市,而南通文化本身有著豐富的發展史,也有獨特的地理資源。在開發校本課程的時候,筆者鼓勵學生對本地鄉土文化進行了全面調查,鼓勵初中生從“收集本地名人名事”“收集古今以來的南通詩人及其代表作品”“收集南通地區傳統文化”等校本主題構建了語文校本課程。
另外,為了讓初中生了解南通發展史,對自己的家鄉產生熱愛與認同之情,筆者還鼓勵學生收集我國經典文學作品中對南通地域的記載史,如《通州志》《讀史方輿紀要》等等。當初中生了解了南通文化史與發展史之后,他們便能夠以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周圍環境,同時還會在地域文化熏陶下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學習南通人艱苦奮斗、謙虛好學、勇敢創新、謹慎認真等優良品質。
不僅如此,筆者還鼓勵初中生結合南通地域的發展史來學習中國漢字的演變歷程,以南通文字與語言來感受我國漢語語言的發展史,使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漢字的象形形態特征。
三、 鼓勵學生自主開發鄉土資源
開發鄉土資源本就是為了滿足初中生的特色學習需求而實施的教學活動,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課改理念。為了秉承這一先進觀念,教師也應充分發揮初中生的能動性,鼓勵初中生自主開發鄉土資源,以學生自己選擇的校本課程來補充語文教材內容,使學生們學會創新。
比如,本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十分喜歡詩歌文化,認為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極美,而且詩歌的用詞十分精煉,但是寓意深遠,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在語文學習中,本班有學生提出要調查南通本地的詩歌文化,了解本地詩人是如何利用詩歌來記錄南通文化與南通生活的。
面對學生的特色化學習要求,筆者十分支持,還為學生提供了幾位本地比較著名的詩人代表,如南通詩人仇紅、陳輝、陶漢清等人,以及現在網絡中十分“火爆”的“草根詩人”郭春炎。學生可自由分組,專門選擇一位詩人進行重點調查,也可以選擇多位詩人進行作品比較,了解不同詩人所創詩歌的文學特點與文學價值,接受鄉土化的詩歌教育。
總而言之,鄉土文化多姿多彩,是初中語文課程的基本補充力量,初中語文教師應意識到鄉土文化在豐富學生人文素養與文學素養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以鄉土文化來全面促進初中生的身心發展,使初中生實現個性成長。
參考文獻:
[1]曹雪丹.讓鄉土資源融入語文課堂——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創意設計[J].課外語文,2017(01):74-75.
[2]周子微.初中語文教學中鄉土文化資源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
王燕,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