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的重要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只注重學生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很少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在小學數學這門學科中,有一部分知識點是抽象的,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講解的話學生很難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生活化。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探究當下面臨的一些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
一、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現狀及問題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不注重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很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是把數學理論傳遞給學生并且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下來,這種數學教學模式在今天來說是相對落后的,因為小學數學這門學科培養的是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而不是提高記憶力。很多老師沒有意識到將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只注重考試分數和考試技巧。從長遠發展來說,這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的。對于不注重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老師來說,只是把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只是為了提高分數,其教學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教育需要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更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導致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發散思維、邏輯思維得不到提高,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強化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教師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善于從網上利用各種優質的教學資源來豐富自己、發展自己。
二、 解決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面臨的問題的對策
(一) 注重情景設置,讓學生感知幾何圖形
幾何圖形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首先要讓他們感知到幾何圖形存在于我們現實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相關的知識。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 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形狀的物體(多媒體展示:長城、高樓、冰箱、衣柜、電視機包裝箱)。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從冰箱中抽象出長方體圖形,從電視機包裝箱中抽象出正方體圖形。
(1)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 認識長方體的面 請你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物品,用手摸一摸。長方體上這種平平的面叫作長方體的面。2. 認識長方體的棱 長方體上兩個面相交于一條線,這條線叫做長方體的棱。請你找出長方體的棱。3. 指導學生觀察:三條棱相交于一點叫作長方體的頂點。請大家摸一摸長方體的頂點
(2)引導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1. 獨立觀察、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特征。師:請你拿出長方體的物品,仔細觀察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看看有什么發現?(課件出示)要求:小組里先說一說你們的發現,然后把你們的發現填在數學書中的表格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2. 匯報交流,歸納長方體的特征。①長方體一共有多少個面?你是怎么數的?②每個面是什么形狀?有特殊情況嗎?(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③長方體的6個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是怎樣知道的?課件動態演示兩個相對的面移動后可重疊,同時完成板書。④長方體有幾條棱?你是怎么數的?⑤哪些棱長度相等?你是怎樣知道的?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課件演示將三組不同方向的棱涂上不同的顏色以加深理解。⑥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隨著學生回答把表完成。3.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探究,我們知道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1. 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1)拿出學具動手插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動手。(2)在制作中你發現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成幾組?每一組棱的長度怎么樣?2. 認識長、寬、高。師:像這樣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第二環節: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長方體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二) 創新教學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授課最重要的是掌控好時間,把所有時間分配在每個知識點上。最重要的是要突出重點。比如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就需要教師反復多講,學生反復多練。比如;這節課講的是數學幾何,老師首先就要帶“道具”,開始上課后向學生講解什么是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可以在教室里用實物舉例,教室的四個墻角是三角形,地板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墨水瓶的瓶蓋是圓形等等。這些例子通俗易懂,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第二部分講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部分的教學要借助視頻,老師的講解和視頻的講解結合在一起。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教師講解結束后,小組進行討論。然后,老師出題目作為課堂作業。全班推選幾個較優秀的學生到講臺上進行講解。最后教師總結這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和布置課后作業。這就是一節成功的課。其實,老師在這節課中的作用只有兩個。第一個就指導作用。就是整節課的知識點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和掌控整節課的節奏。第二個就是帶動學習氛圍的一個作用。學習是需要一種氛圍的,而老師要把學習的氛圍營造出來。只有在一個有學習氛圍的環境里,學習效率才會高、學習效果才會好。
三、 結語
知識是運用于生活的,也是服務于生活的。只有強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文以強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為研究的出發點,提出了兩條建議;第一,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情景設置,讓學生感知幾何圖形。第二,創新教學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參考文獻:
[1]蔣靈響.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6):83.
作者簡介:
羅海燕,貴州省銅仁市,貴州省銅仁市玉屏縣印山民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