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富 李超偉
摘 要:運動本身是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但近年來卻成了各大高校和社會人士猝死的高發因素。本文通過認真研究運動猝死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預防和急救措施,借以降低運動猝死的事故發生率。
關鍵詞:運動猝死;急救措施;預防
隨著社會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體育運動.然而,運動猝死卻成了社會各界人士討論的熱門話題。雖然體育運動是一種有益身心的鍛煉活動,但從目前來看,很多高校和社會人士因為運動而喪失寶貴生命。國家衛生組織和各大醫院的知名專家為探究其原因耗費了極大精力和物力。
運動猝死是指在進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有或無癥狀的人無創傷突然死亡的一種現象,且這個現象可能在運動中發生也可能在停止運動之后的24小時以內發生,之所以被稱為猝死。
一、 運動猝死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可能按照個人的意愿進行,其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更是令人無法接受。逝者如斯,結局已無法改變,但為了有效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尋找到原因就變得至關重要。
(一) 運動誘發的潛在的疾病
運動醫學博士導師廖八根曾提出:“運動性猝死的幾率很小,猝死人群中33%發生在睡眠時,運動時只占據1%。”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猝死是由于運動誘發了潛在的疾病,且這些疾病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患者在正常生活中根本無法察覺。
某高校計算機系一位新生當天下午5點結束軍訓后又打了約1小時的籃球,晚7點左右在宿舍突然暈倒,搶救未果死亡。根據很多資料研究證實,運動猝死的人員中90%患有心臟病,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心臟疾病是導致運動猝死的最大原因,并且肥厚性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臟病在運動中導致猝死的幾率更大。
(二) 超負荷運動
年輕人的身體看似健康,其主要原因是潛在的疾病還沒有顯現出來,并且在這種自以為年輕而活力四射的狀態下進行超負荷運動,加之運動后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更容易導致血管痙攣,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最終導致心臟驟停。
身體所有器官都需要氧氣間接或直接提供能量支撐,而超負荷運動給身體帶來的最顯著特征是缺氧。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器官就是心臟。心臟因不同的病因且其中有些缺陷不會造成嚴重后果,如心室閉合部分不全等,在運動強度不大的情況下從泵出去的血中回流一部分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但是在較大強度的運動中,心排血量根本無法滿足全身代謝的需要,并且對氧氣依賴很強的心肌,需氧量會迅速增加,一旦血供不足而缺氧,心肌細胞有氧代謝就會減弱,從而導致產能減少,無法提供心臟活動時必需的能量,最終導致心肌梗死。
(三) 本身疾病
免疫力是體現一個人抗擊疾病的能力。當人生病時由于種種原因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即免疫力低下。在此,我們就以感冒為例,談談在這種情況下高強度運動會發生什么狀況。
大部分人都會輕視感冒,甚至錯誤地認為運動后的大量出汗會有益于感冒的康復。研究發現,劇烈運動會使免疫機能下降。在生病的情況下機體免疫力已經有所下降,再加上劇烈運動,免疫力會進一步下降。最可怕的是感冒病毒有親心肌的特點,再加上抵抗力的雙重下降,很容易讓病毒有可乘之機,迅速感染心肌、患上病毒性心肌炎。青島有位19歲的足球運動員比賽時在沒有發生沖撞的情況下突然倒地而死。該球員生前體魄健壯,家人和球隊隊員從未知曉其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有關專家據此推測,如果在猝死前一至兩周患過上呼吸道感染,那么基本可以斷定是由感冒引起的急性心肌炎發作導致的猝死。
二、 預防
為有效避免運動猝死的發生,結合近幾年來的事故案例,在預防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消除僥幸心理或錯誤認識
很多人自恃年輕體壯,對于運動有著很大的激情,于是忽略了超負荷運動導致心臟無法承受較大負荷而發生的意外情況。此外要堅決避免由于錯誤認識導致的死亡。醫學方面的知識不能一知半解,任何一個小的細節都有可能影響生命。因此我們必須謹慎運動,防止事故發生。
(二) 早發現早治療
適當做一些中小強度的運動及一些簡單的準備活動,確保自身無不適感后再偱循漸進地進行體育運動。同時要對沒有既往心臟疾病史的人群進行體檢。對運動員來講,經常性的檢查和隨身跟隨檢查是一項長期工程,一旦發生意外情況,應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鑒別出是運動性心臟病還是病理性心臟病,或是潛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臟病,只有這樣才有助于遏制運動猝死的發生。
(三) 加強對有心臟病史或心臟異常的人群預防
雖然心臟疾病是運動猝死的的高發病,但不至于因為恐懼而手足無措。對于普通人來講,在身體允許的狀態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但要避免做一些高強度運動,降低由于種種因素導致的心臟負荷增大或供血不足的幾率,并及時發現前期癥狀,隨身攜帶治療心臟疾病的藥物或及時求助于路人。只要日常生活中加強注意和積極預防,運動猝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 急救措施
運動的目的是強身健體以提升生活質量,但意外事故的發生往往難以避免,掌握急救措施是確保生命安全的必要手段。
在運動過程中要仔細觀察身體特征,重視不適表現。當運動過程中出現胸悶、氣促、心慌、頭痛、惡心等情況時,很多人會錯誤地認為這是正常反應,是體能素質增強的表現,對這樣的情況不加重視,反而繼續運動甚至加大強度,這種情況極易導致心臟超負荷而發生意外情況。遇此情況可采取降低速度、慢走、補充水分等措施來緩解不良反應,若是不適情況無法緩解,必須立即就醫。
若是在運動中或運動后導致了運動猝死,那么猝死后的4分鐘是搶救的最佳時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黃金時間。此時應迅速將患者平臥,掰開患者的嘴,觀察口腔是否有異物;拍打雙肩并呼喊患者,觀察是否有意識;然后用手指觸摸頸動脈,觀察動脈搏動情況;若無意識和搏動,應立刻進行心肺復蘇救治。若是在4-6分鐘搶救無效,大腦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8分鐘之后人就會完全死亡。
參考文獻:
[1]唐培.運動與猝死[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0,9(1).
[2]馮大志.高校內發生運動猝死的原因調查及預防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1).
[3]王曉玲.運動中猝死的原發病[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0,9(4):197.
作者簡介:
李國富,四川省成都市,警官學院軍事訓練系;
李超偉,四川省成都市,武警警官學院學員十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