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姜玉芳

改革的道路,是需要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出來的。要繼續以深入調研為抓手,強化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并舉,在實踐摸索、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金華市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已走向深水區,如果說去年這項工作取得了點上突破,那今年的任務就是要實現面上推廣,這是金華市發改委今年的一項重要任務。金東區是金華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試點,我實地走訪了金東區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代辦服務點、行政服務中心“一窗受理”窗口等,走進了浙江康盛醫藥有限公司、浙江好易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浩南工貿有限公司等企業,考察了企業投資項目2.0在線平臺審批操作,對企業申報項目審批的程序、部門審批項目流程等方面作了深入了解。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層層摸索、找準癥結、精準突破,全面查找“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存在的困難,分析解決問題的路徑和對策,努力推進以“標準地”改革為牽引,以提升企業獲得感為目標,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推動各類改革集成、疊加,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在浙江好易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我和公司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談。金東區江東區塊首宗“標準地”由浙江好易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2月28日摘牌,2018年1月2日年產100萬套智能家居產品建設項目備案,1月3日簽訂承諾書,3月13日施工許可證發放,歷時75天。企業投資項目在開工前期的總平圖初審、地質勘探、委托環評機構進行區域評價等事項,需要企業主反復與政府部門、中介咨詢單位溝通、修改、確認。這既影響了企業的項目進度,又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我思考著,政府要做企業貼心的“店小二”,主動指導企業需審批事項,向企業“送服務”。要整合跨層級跨部門的辦理事項,打通審批堵點,協調歸并和簡化涉審事項,減少或降低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環節或標準。一方面,可以從“一表清、一單清”著手。由綜合服務窗口發起征詢,發改部門加強統籌,會同相關部門針對具體項目聯合制定并出具承諾事項標準,實現一表清;同步明確監管節點和監管內容,實現監管一單清。另一方面,要全力疏通項目設計委托、不動產預登記、“標準地”指標設置、施工圖審查、規劃許可公示、施工用水用電申請等6大堵點。
調研中發現,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互為前置的問題比較突出,企業委托設計咨詢中介單位設計,需要提供項目備案通知書等立項文件,企業用地招拍掛完成后的不動產預登記是工程規劃許可證發放的前置資料,針對這一問題,協調溝通相關主管部門,明確按照“標準地+承諾制”改革的要求,企業委托中介機構進行涉審中介事項編制,委托設計單位完成總平圖、施工圖設計;行政服務中心綜合服務窗口發起項目涉審中介事項征詢;住建部門和施工圖審查機構提前介入服務指導施工圖設計;設計單位完成施工圖設計,并加強與圖審機構對接;環評、能評、水保等中介機構完成相應事項的咨詢成果編制,加強與主管部門的溝通銜接。
走訪金東區投資項目代辦窗口現場后,我了解到企業在辦事時最不喜歡與多個政府部門打交道,更怕一個事項涉及很多項審批條件,少一項都不行。其中一家企業說起項目的報批經歷時提到,在設計單位施工圖沒有完全確認出具前,相關部門不予受理。這反映了承諾制改革全面推廣的必要性。對企業投資項目審批中的各種訴求,關鍵是要做到“一站式全程服務”,最大限度降低企業與政府打交道的成本。讓企業能夠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心干好自己事情。
我認為,通過實行全面容缺、集中審查、所有審批事項一次性辦結等措施,將原串聯式分步審批改為并聯式同步審批,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將重點承諾事項嵌入土地出讓指標中。通過部門聯審等程序分析企業投資項目審批環節中需要企業承諾的所有指標,在土地出讓前,將規劃、經濟、能耗、環境等指標,作為土地“招拍掛”出讓的前置條件,一次性告知企業,便于企業作出承諾。
如金東區江東低丘緩坡H07地塊的出讓公告中,參考金東區“十三五”末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行業能耗綜合標準,確定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0.5噸標準煤/萬元的能耗標準;根據區域環評確定該地塊的禁止類和限制類項目范圍以及環境質量準入標準;根據地塊所在工業園區的入園標準明確投資強度≥500萬元/畝、土地產出≥600萬元/畝、畝產稅收≥30萬元/畝;根據地塊控規明確容積率1.2-2.6、建筑密度40%-60%,綠地率15%-20%。企業拿地前就對該地塊的使用要求和標準等一目了然,便于提前開展項目設計。受讓土地后,企業可憑土地出讓合同先行開展委托勘探等前期工作,審批部門立即介入啟動并聯審批,大大提高審批效率。
調研中,有企業反映,在尋找圖審機構、施工單位以及中介機構時,他們不能全方面地了解到這家單位的信用度,有時也不能及時了解到圖審等事項的進度。他們提到,完善網上中介服務平臺,實行中介服務項目名稱、申請條件、申請材料、辦理流程、承諾期限、收費標準等方面公開,讓企業能自主地、及時地掌握情況。對此,我表示贊同。解決之道是要以政府數字化轉型為方向,以提升企業獲得感為目標,做好服務和監管。
一方面,構建三大平臺支撐體系。一是協同審批平臺,各主審部門通過協同審批平臺實現項目進展查詢、進度督辦,企業可以查詢流程導航圖、審批事項和中介事項清單,實時查看項目審批進度。二是省市縣一體化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共享各層級、各部門信息數據,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審批全流程網上辦理。三是網上中介超市,實行中介服務質量考評。落實《關于印發〈金華市涉及投資項目審批中介機構服務質量考評實施細則〉的通知》要求,讓中介超市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
另一方面,健全事中事后監管和信用評價。加快構建事前管標準、事中管達標、事后管信用的監管機制,抓好項目開工前聯合審查、施工中加強監管服務、竣工后聯合審驗管理工作,確保項目合法開工、建設過程合規有序、投產后規范運行。建立和完善信用聯合獎懲機制,針對“標準地”和“承諾制”改革中的相關主體,按照“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原則,對守信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和獎勵性措施,對違反信用承諾的企業采取懲戒性措施。
在金東區的蹲點調研,讓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道路,是需要解放思想、創新思路、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出來的。在新的起點上深化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還有很多難題要解決,很多工作要做。對此,要繼續以深入調研為抓手,強化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并舉,在實踐摸索、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最多100天”項目賦碼備案分離功能、統計監測和預警功能等開發,以支撐標準地、承諾制等重點改革的數據化、信息化進程;推進“1+X”配套政策體系實施;完善代辦機構和隊伍建設。實施企業投資項目發改部門牽頭服務制度,強化督查考核機制。加強對縣(市、區)和市級部門改革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切實提升效能、優化服務,最終實現“最多100天”改革的綜合設計和立體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