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坤
將海洋經濟列入“八八戰略”、推動浙江海洋經濟的大發展是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是拓展浙江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是推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今后一個時期,浙江深化海洋港口經濟發展,要著力做大海洋產業、做強海洋港口、做優港航服務、做足開放合作、做實重大項目、做美海洋生態
浙江是陸域小省,但卻擁有著相當于2.6倍陸地面積的海洋,背倚大陸、雄踞東海讓浙江得盡山海之利。習近平總書記長期在沿海地區工作,對海洋經濟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和極其深厚的感情,在主政浙江期間,他就把浙江新一輪發展的視野投向了廣闊的“藍色國土”,2003年主持召開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同年7月,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將海洋經濟列入“八八戰略”,從而更有力地推動了浙江海洋經濟的大發展。將海洋經濟列入“八八戰略”,在當時的背景下,至少應該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發展海洋經濟是順應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在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統計數據表明,世界上75%的大城市集中在距海岸線100公里的沿海地區、世界上70%的工業資本集中在距海岸線100公里的沿海地區、世界上70%的人口集中在距海岸線100公里的沿海地區、世界上70%的生產總值在沿海地區創造、世界上70%以上的國際貿易通過海上運輸完成。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后,和平利用海洋的時代正式到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加快了向海洋進軍的步伐,把開發海洋產業作為一個大戰略。其中,美國發布了《21世紀海洋藍圖》和《美國海洋行動計劃》,加拿大頒布了《加拿大海洋戰略》,歐盟制定了《歐盟綜合海洋政策藍皮書》,澳大利亞出臺了《沿岸和海洋計劃綱要》。亞洲的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等國家也都出臺了相關海洋政策。世界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推動了全球海洋經濟的加快發展,我們只有審時度勢、及早謀劃,才能順應發展潮流、把握發展機遇。
發展海洋經濟是拓展浙江發展空間的必然選擇。浙江陸地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是全國陸地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且地形復雜,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發展路子,實現了從資源小省向經濟大省的歷史性跨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發展空間、環境承載能力也逐漸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但同時浙江又是一個海洋大省,海洋資源極其豐富。根據當時的統計數據,全省擁有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是陸域面積的2.6倍;擁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2878個,占全國的40%;海岸線長6696公里,占全國五分之一,其中港口深水岸線達506公里,居全國第一。習總書記在2003年8月召開的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指出“加快發展海洋經濟,不僅可以為我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資源,而且可以有效緩解我省陸域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人口壓力,為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空間。”
發展海洋經濟是推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當時的浙江,正處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期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期,產業層次、科技水平、產品附加值等都相對較低,迫切需要擺脫對粗放型增長的依賴,以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習總書記認為“海洋經濟是高附加值經濟”,海洋產業“其中相當一部分融合了現代科技成果,是知識、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以港口為例,在國際上較為繁華的港口,常常能夠物流與信息流、資金流協同作戰,從傳統的貨物大進大出,延伸到發展現代航運服務、大宗商品交易等等,大大延長了產業發展鏈條,提升了產業附加值。海洋是浙江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希望所在,浙江經濟要在新一輪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必須加快從陸地走向藍海、深海,使海洋經濟成為浙江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海陸聯動、陸海統籌發展的新路子。

圖/新華社
海洋經濟列入“八八戰略”后,浙江進一步做“深”、做“強”海洋經濟這篇文章,謀劃推進了一批重大戰略、積極打造一批重大平臺、扎實推進全省海洋港口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一批重大項目,讓海洋資源產生最大效益,讓海洋優勢助推浙江經濟再上新臺階。
謀劃推進一批國家級重大戰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批重大的國家級涉海戰略先后落地,有力推動了浙江海洋經濟加快發展。2009年下半年,浙江開始謀劃將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將浙江和山東、廣東一起列為全國首批三個海洋經濟試點省份。2011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舉措,彌補了浙江國家戰略舉措的空白。2011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重慶兩江新區之后的又一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我國唯一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群島型新區。2016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依托舟山、寧波區域,打造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2017年3月,國務院批復印發《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依托寧波舟山港國際物流貿易樞紐功能,推動油品全產業鏈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
積極打造一批重大平臺。一批沿海省級產業集聚區、省級海洋經濟試驗區、海洋特色產業基地等重大平臺加快打造,有力促進了海洋產業集聚提升發展。2011年以來,省政府先后批復設立了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其中就有10個設在沿海地區。國務院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后,省政府又先后在沿海及海島重點地區批準設立了象山海洋綜合開發與保護試驗區、玉環海島開發與保護試驗區、洞頭海島統籌發展試驗區、嘉興濱海港產城統籌發展試驗區和大陳海洋開發與保護示范島等一批省級海洋經濟試驗區,力求在相關重點地區和重點領域開展先行先試并謀求突破。省政府還先后印發了浙江省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822”行動計劃,在沿海地區建設25個海洋特色產業基地,著力推進港航物流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濱海旅游業、海洋工程裝備與高端船舶制造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業、海洋清潔能源產業、現代海洋漁業等海洋產業發展。
扎實推進全省海洋港口一體化發展。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對浙江省提出了“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新使命和“更進一步、更快一步,繼續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新要求,并再次對寧波-舟山港一體化進展情況給予了關注和指導。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港口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港口轉型升級發展,2015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整合全省沿海港口資源,組建省海洋港口發展委員會和省海洋港口投資運營集團公司,加快推進海洋港口一體化、協同化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一方面,扎實推進全省沿海港口資產的一體化運作。2015年8月,組建省海港集團,并一次性注入省屬資產150億元,作為省級海洋港口資源開發建設投融資主平臺。2015年9月,原寧波港集團和舟山港集團通過股權等值劃轉方式整合組建了寧波舟山港集團。在完成對寧波舟山港整合的基礎上,省海港集團又相繼完成了對溫州港、嘉興港、臺州港和義烏國際陸港等相關港口資產的整合。2017年底,省海港集團資產總額1162億元,凈資產718億元。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全省沿海港口資源的一體化統籌。創新編制《浙江省海洋港口發展“十三五”規劃》,推動海洋經濟與港口建設的統籌發展、沿海與內河的聯動發展、港產城的融合發展,推進形成“一體兩翼多聯”沿海港口發展格局。“一體”即以寧波舟山港為主體,“兩翼”即以浙南的溫州港臺州港和浙北環杭州灣港口(嘉興港、杭州港、紹興港)為兩翼,“多聯”即聯動發展義烏國際陸港及湖州、金華蘭溪、衢州、麗水青田等內河港口。將寧波舟山港現有19個港區劃分為重點發展港區、優化發展港區、特色發展港區,分類推進發展。推進礦石、油品、糧油和集裝箱碼頭的合理布局和有序推進,加強港口岸線等資源的統籌管控。
加快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圍繞沿海基礎設施、港口碼頭、海洋產業等重點領域,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沿海基礎設施方面,以建成舟山大陸連島工程和杭州灣跨海大橋為標志,打通了沿海經濟大動脈。此后,杭州灣嘉紹大橋、寧波象山港跨海大橋、椒江二橋、溫州大門大橋、甬臺溫高速復線等項目加快建設,浙江沿海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港口碼頭方面,以寧波舟山港深水碼頭建設為重點,北侖港區四期集裝箱碼頭、金塘港區大浦口集裝箱碼頭、梅山港區集裝箱碼頭、大榭港區實華二期45萬噸級原油碼頭、衢山港區鼠浪湖40萬噸級礦石中轉碼頭等一批高等級碼頭泊位加快建設,港口吞吐能力顯著增強。海洋產業方面,舟山綠色石化基地、金海重工、三門核電、海力生海洋生物、杭州水處理中心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基地等一批現代海洋產業項目加快推進,浙江海洋產業的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近年來,特別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海洋經濟重點領域取得明顯成效。
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17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7540億元,比上年增長11.8%;比2012年增長52%以上,五年年均增長率9%,比全省GDP年均增長率高出1個百分點以上;占全省GDP比重從2012年的14.3%提高到14.6%,占比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全省海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三產從2012年的52%上升至2017年的55%。海洋經濟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輻射拉動能力不斷增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升。
港口全球影響力明顯提升。2017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6億噸,增長10.1%,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687萬標箱,增長13.7%。同年,寧波舟山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0.1億噸,增長9.5%,成為全球首個貨物吞吐量超過10億噸的大港,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461萬標箱,增長14.1%,位居全球第四;完成國際水水中轉390萬標箱,增長30%;航線總數增至243條,其中遠洋干線117條,連接全球600多個港口。
現代海洋產業加快發展。印發實施《浙江省現代海洋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2)》,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勢產業規模保持全國領先,海洋新興產業保持較快發展。2017年濱海旅游業增加值超1000億元,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業、綠色石化產業增加值超700億元,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現代海洋漁業增加值超500億元,高端航運服務業、海洋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400億元,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海洋新材料產業增加值超100億元。
海洋科教水平持續提升。全省現有涉海類高校達21所,涉海類“十三五”省一流學科43個。浙江海洋學院更名為浙江海洋大學,成立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舟山校區)、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浙江工業大學海洋研究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成立海洋工程學系。擁有以海洋二所為引領的涉海科研院所13家、國家級海洋研發中心4家、海洋科技創新平臺15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明顯。
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實施藍色港灣整治行動、海洋生態紅線制度以及“海盾”“碧海”“護島”等專項執法行動。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圍填海計劃指標差別化管理、岸線“占補平衡”等機制,啟動“美麗黃金海岸帶”整治修復和海洋牧場建設。全省擁有國家級海洋公園6個,國家級海洋保護區9個。2017年夏季近岸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例為26%,維持在多年平均值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省十四屆二次全會《決定》也作出了“深化實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快推進海洋強省和國際強港建設”的部署。今后一個時期浙江深化海洋港口經濟發展,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著力做大海洋產業。積極參與“大灣區”“大通道”等重大平臺建設,并發揮海洋港口經濟的引擎作用。構建全省海洋經濟“一核兩帶三海”(以寧波舟山港及其依托城市為核心,推進杭州灣和溫臺沿海兩大海洋產業帶發展,促進海灣、海港、海島聯動發展)的空間發展格局。實施新一輪現代海洋產業發展規劃,做大做強臨港先進制造業、港航物流業、濱海旅游業、現代海洋漁業等海洋優勢產業,做足做優海洋工程與高端船舶制造業、高端航運服務業、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業、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業、海洋新能源產業、海洋環保與新材料產業等海洋新興產業。力爭今后一個時期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高于同期GDP增速1-2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從目前的近15%提高到近20%。
著力做強海洋港口。充分發揮寧波舟山港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溫州港、嘉興港、臺州港及義烏陸港一體化、協同化發展,健全港口集疏運網絡體系,積極發展江海、海鐵、海河、海空等多式聯運,建設世界級港口集群(即國際強港)。在加快建設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積極爭取建立自由貿易港區。至“十三五”末期,寧波舟山港在貨物吞吐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位的基礎上,集裝箱吞吐量爭取躋身全球前三位。力爭經過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全球一流的現代化樞紐港和全球一流的港口運營集團,國際港口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
著力做優港航服務。依托浙江自貿區和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推進船舶管理、船舶代理、水路客貨代理等傳統航運服務業轉型升級,培育和引進一批高端航運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促進現代航運服務集群發展。重點突出油品儲運加工交易加注中心、鐵礦石亞太分銷中心、糧油集散貿易加工中心“三大中心”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發展大宗商品交易。集聚發展船舶融資、航運保險、資金匯兌與結算等航運金融服務業,拓展國際海事、航運咨詢服務。加強寧波航運交易所與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等的戰略合作,深化海上絲路指數開發,探索研發新的航運指數衍生產品。
著力做足開放合作。加強開放合作,積極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沿線港口布局發展,不斷增強浙江港口集群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和資源配置影響力。在“一帶一路”沿線港口發展布局上,依托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形成“向東依港出海、向西依陸出境、東西互聯互通”的“一帶一路”開放橋頭堡,加強與招商局、中遠海運等大型央企的合作,以東南亞、南亞、大洋洲地區為先導,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擴大港口朋友圈。在長江經濟帶沿線港口投資合作上,依托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形成連接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在重慶、武漢、宜昌、馬鞍山、南京、太倉等重要節點上落子布局,提升江海聯運基礎配套能力和全方位攬貨能力。同時,加快海鐵聯運發展,不斷拓展內陸腹地。
著力做實重大項目。繼續推進納入《浙江省“十三五”海洋港口重大建設項目庫》的200多個重大項目建設。滾動實施涉海涉港重大建設項目,為海洋港口經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和有力保障。加快推進舟山綠色石化基地、舟山航空產業園、舟山中澳產業園、梅山港區6#-10#集裝箱泊位工程、小洋山江海聯運集裝箱碼頭項目、黃澤山油品儲運基地、外釣30萬噸級油品公用碼頭工程、中宅礦石碼頭二期、舟山本島—岱山段疏港公路、樂清灣鐵路支線、甬舟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謀劃寧波舟山港自動化碼頭建設。
著力做美海洋生態。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促進海洋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強海域環境保護,建立陸海聯動的海洋環境保護與治理機制。加強灣區與灘涂濕地保護與管理,嚴格執行海洋資源生態紅線制度,實施灣區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加強海島保護利用,完善海島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實施海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科學有序推進海島開發利用。加強海域與海岸帶保護與修復,加大海域海岸帶整治力度,打造沿海生態屏障帶,新建一批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海洋公園,建設美麗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