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涵
【摘 要】目的:對比分析敘事護理模式用于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護理工作時,對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態的影響,分析其是否適用于臨床護理工作。方法:隨機選取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并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傳統的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敘事型護理。分別在護理前后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狀態進行評分。結果:研究后,兩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狀態具有顯著的改善,但是在敘事型護理模式下,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狀態改善的更好。結論:敘事型護理模式對于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焦慮與抑郁狀態的緩解狀態非常有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神經內科;焦慮;抑郁;敘事護理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1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很多影響患者快速有效康復的因素,如醫院感染、依從性低等,而心理因素通常被臨床所忽略,如患者在治療期間常出現焦慮抑郁等狀況[1]。尤其是神經內科的住院患者,其因自身健康狀況而產生的情緒障礙越來越常見,也常常被醫護人員忽略,不僅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患者的預后效果不好[2]。目前,患者的情緒障礙也引起了一些臨床工作者的重視,尤其是神經內科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2]。敘事護理屬于一種能夠協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的護理方式[3],因此本研究運用敘事護理于神經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分析其是否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從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神經內科就診治療的58例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排除有精神病史的患者,確保患者的意識清醒,能夠配合進行研究。患者的平均年齡(47.0±14.7)歲,男33例,女26例,文化程度分別為大學及以上14例,高中26例,初中10例,小學及以下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9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具體如表1所示,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顯著性差異,可比性強。
1.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給予常規方式的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指標,指導患者用藥,監測患者不良反應以及并發癥等的發生情況;(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敘事型護理方式,主要內容包括:① 制定個體化的護理計劃。通過詢問患者的病情、病史,了解患者的性格等,預測在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焦慮與抑郁狀況,此外需要根據患者疾病治療的進程以及康復的狀態,實時修改對患者的護理計劃。② 問題外化與解構。鼓動患者能夠向護理人員及周邊人群傾訴自己的思想活動與內心想法,給予患者需要的關懷與支持,幫助患者將其心理問題外化;引導患者回顧相似的經歷,根據其克服問題的經驗,歸納總結出解決現有問題的方法。③ 改寫與見證。協助患者建立積極支線,改寫消極支線,促使患者進行自我調整,協助患者梳理積極向上的生活館,積極應對新生活。
1.3 觀察指標
以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在護理前后對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程度進行評價與記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差異。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9.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滿足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c2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2 結果
對兩組患者在研究前后的SAS與SDS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在研究前,兩組患者的SAS與SDS評分無顯著的差異(P>0.05),提示兩組患者在研究前的焦慮與抑郁狀態相似,不會對研究后的結果產生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在研究后,兩組患者的SAS與SDS評分均有顯著的下降,證明兩種方式的護理均有效。觀察組的SAS評分降低至53.6±1.5,與對照組的67.5±0.8相比更低,差異顯著,同樣,觀察組在研究后SDS評分低至47.2±2.0,而對照組為61.2±2.9,提示敘事型護理模式對于緩解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更加有效。
a表示觀察組在研究后與研究前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b表示對照組在研究后與研究前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與結論
神經內科患者常會出現情緒障礙,如焦慮、抑郁等,且因為常常被醫護人員所忽略,長時間的情緒障礙積累導致患者不配合治療,導致不利于患者的康復。因此,臨床上醫護人員應該對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情緒障礙足夠重視[4]。
敘事護理是通過協助患者建造積極的觀念及故事的一種護理方法[5],其作為一種具有人文屬性的護理方式,對人性化護理進行了補充。在護理過程中,強調護士通過傾聽等方式進入到患者的經歷中,引導患者將不利于自己病情康復的情緒疏泄出來,引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積極的、向上的態度,幫助患者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治療,協助治療,進而實現促進疾病快速有效的好轉的目標[6]。目前,敘事護理方式已經在其他疾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有所嘗試及應用[6-8],但是在神經內科的住院患者護理中還未有報道。
在本研究中,對比分析了傳統護理與敘事護理的SAS與SDS評分,結果顯示,雖然傳統護理與敘事護理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狀態,但是通過SAS與SDS的評分對比分析,敘事護理組的評分更低,分別為53.6±1.5與47.2±2.0,已經趨于正常,分別位于輕度焦慮與無抑郁狀態,而對照組雖然改善效果也非常明顯,但是患者仍處于中度焦慮與中度至重度抑郁狀態。
總結來說,敘事護理能夠非常顯著的改善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焦慮與抑郁狀態,對后期的治療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值得在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劉曉華,馬超群,宋春霞.積極心理干預的新進展對我國臨床護理的啟示[J].護理研究,2016,30(08):912-914.
孫英.神經內科患者實施優質心理護理效果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5):283.
王琳,葛玉娟.基于敘事護理理論的心理干預在擇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2):71-73.
俞芳,彭國琴,呂林娟,張夏兒.優質護理服務對改善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01):61-62.
黃輝,劉義蘭.敘事護理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02):196-200.
周洪蘭,康健,樊擁軍,滕兆林.敘事護理對輕型顱腦損傷患者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6):151-153.
梁首勤,成巧梅,賀春艷.敘事護理對改善住院肝衰竭患者焦慮抑郁負性情緒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0):937-939.
孫佳麗,楊瀅瑞,成巧梅,魯方方.敘事護理對圍術期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焦慮和抑郁的干預作用[J].臨床醫學,2018,38(0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