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席承龍 胡云
摘要 本文分析了縣域農業執法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從提升執法人員素質、加強法律政策解讀,增加違法成本和降低執法成本3個方面提出了強化縣域農業執法的建議,以充分發揮縣域農業執法的作用,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關鍵詞 縣域農業執法;供給側改革;問題;原因;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246-01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應對農業產業結構性失衡,走出農產品成本高漲、產出價格低迷怪圈的重要政策[1]。縣域農業執法作為保障產業發展的基層力量,若能走出自身困境,必能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一環。本文從加強法律政策解讀、提高違法成本、降低執法成本這3個方面闡述了強化縣域農業執法的建議,對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 縣域農業執法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1 農資經營規模小,從業人員能動性不足
宜昌市夷陵區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農業主導產業有柑橘、茶葉、糧油、蔬菜,特色鮮明,本應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但受限于經營規模小、從業人員老齡化的問題,難以發揮其優勢。2016年,夷陵區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萬hm2、油料播種面積1.3萬hm2、蔬菜播種面積2.3萬hm2、柑橘種植面積2.1萬hm2、茶葉種植面積1.4萬hm2。全區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7%,達40.8萬人,其中勞動力資源25.6萬人[2]。但農村勞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務農人員老齡化與年齡斷層問題較嚴重。全區有960家專業合作社,小農戶經營仍占主導地位。與農戶經營規模相適應,農資經營也是以小規模為主,缺乏市場影響力大的經營者,農資示范店數量偏少[3]。規模經營、形成品牌的從業者,有較高的主觀能動性,愿意為提高競爭力不斷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技術。而偏僻的小門店,經營者年齡偏大,信息和技術手段落后,對假劣農資的辨別力差,往往會與食品混營,經營假劣產品,無法適應信息化社會對農資經營提出的新要求。
1.2 農業執法成本高、難度大、責任重
以農業投入品管理為例,夷陵區逾300家農資店門多分布在山地,前往調查1次需要數小時的車程,而目前執法人員數量不足,依照日常執法必須2名以上執法人員配合出動的要求,工作難度大。農機監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也面臨同樣問題,而漁政工作由于發案時間一般在深夜,工作難度更大。一方面,事業編制的農業執法人員無法執行《行政強制法》,取證、案件移交困難;另一方面,由于檢測的特殊性和結果的有效性限制,檢測需要移交相關機構,部分項目要送往武漢、上海送檢,不僅價格昂貴,而且耗時過長,易致執法周期長、當事人不理解[4]。隨著社會的進步,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5],而社會上農產品安全問題頻發,都會加重社會對農業執法的誤解。
1.3 執法不嚴、執法難嚴
農業執法需依據的法律繁多,需要針對性學習《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而在糾紛調處中,又要求執法人員掌握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等多種專業知識。若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很難吸引或培養出兼具“一懂兩愛”素質與農業法律素養高的人才。由于對法律條款不夠熟悉、理解不準確,在具體執法時難免操作失當。同時,執法者與執法對象之間本身就存在矛盾關系,取證工作及行政復議的復雜性往往會引發執法者的畏難情緒,造成處理失當的情況。
2 強化縣域農業執法的建議
厘清農業執法環境,既能維護市場環境、助推產業發展,又能降低執法難度,還能增加社會認可度,這三方是互相促進的。而農業執法的核心是法律,加強執法者、管理對象及全社會對法律的認識理解,是推動整個執法工作前進的基石,可從以下3個方面強化農業執法。
2.1 提升執法人員素質,加強政策解讀
以執法人員為主要培訓對象,定期組織專業知識、規范經營、法律法規、軟件應用相關知識的培訓和考核,再由執法人員進行普法,帶動監管對象學習,推動整個行業法律意識、專業知識共同進步。執法機構可以多組織內部學習,按期組織優秀執法者分享其事例與心得,加強交流與經驗分享,并采取有效手段激勵執法者對技術、執法手段及政策解讀進行深入研究。
2.2 正反結合,增加違法成本
將農資示范店建設與整改處罰相結合,通過宣傳正面典型、處罰違法典型,教育廣大經營者。一是加大市場巡查力度,加強執法力度,通過整改、處罰、嚴格經營執照審核等方法迫使不規范的農資門店進行整改升級或退出市場,多運用專項清理、交叉檢查等方法對禁限用農藥、電打魚工具、假劣農資產品進行查處,加大不法分子經營成本。二是做好登記備案,建立經營者“紅黑榜”,對長期經營規范、沒有不良記錄的模范店鋪與曾有過經營假劣產品、被處罰過的店鋪分開記錄,對有過不良記錄的店面多組織學習優秀范例,加強普法。三是做好案件公示,依照要求對案件進行網上公示,自覺接受批評與監管。
2.3 內外打通,降低執法成本
一是建立部門合作快速通道,從外部降低執法成本。農資監管執法應與檢測機構建立快速通道,并與農技推廣部門、工商部門建立合作機制,漁政執法應與公安部門加強合作,可大大提高辦案效率。二是普及電子辦公,從內部降低執法成本。以農資示范門店為先導,向農資經營者普及電子設備配備與相應軟件的安裝,推行全電子進銷貨臺賬記錄,并登記監管地圖。加強執法者利用電子設備辦理案件的能力,通過文書套打、監管對象名庫錄入等方法減低執法時間成本、減少工作負擔、降低出錯率。三是采用“雙隨機”檢查代替“全覆蓋”。只要執法者名庫與執法對象名庫收錄齊全、布置合理,結合投訴追溯,隨機檢查完全可以替代普查。在概率設置合理的前提下,執法者名庫按職能分類,執法對象按所在地區分類,可增強執法公平性、降低執法成本。
3 參考文獻
[1] 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重大問題[J].農業工程技術,2016,36(15):38-42.
[2] 王友林,易正華.夷陵區國民經濟統計資料[Z].宜昌:宜昌市夷陵區統計局,2016.
[3] 楊建利,邢嬌陽.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7(4):613-620.
[4] 王亮.農業行政執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4(18):115.
[5] 韓長賦.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2016(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