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勛信 何斕
摘要 本文以福州市社區支持農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福州市社區支持農業的農場及消費者進行調查研究,并綜合大量文獻資料,探索出了推進福州市社區支持農業發展的對策,以期為福州市社區支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社區支持農業;發展歷程;挑戰;對策;福建福州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4-0255-02
當前,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居民對健康、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與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之間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與規?;a的農產品相比,人們更愿意選擇傳統、健康的農業生產方式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由此,出現了部分城市居民與生產安全有機農產品的農戶進行直接交易,或以租用土地的方式自行生產安全放心農產品。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
1 CSA在國內外的發展歷程
1.1 CSA在國外的發展歷程
CSA是為消除食品安全問題而在城市周邊出現的一種農產品貿易形式,這一形式試圖在農場與城市社區居民之間建立一種直接的聯系[1]。近50年來,CSA方式進一步延伸,在原先的基礎上拓展了城鄉互動、環境保護、農耕文化傳播、農業人才培養以及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內容[2]。
CSA于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同期在歐洲和日本得到發展,于1985年進入美國,近10年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增長。截至2011年,日本、美國的CSA農場分別達1 000、5 000家,訂購用戶分別達15萬、10萬戶[3]。1971年,日本創造了一種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帶有CSA理念的農產品“直銷模式”。1986年,美國建立了第一個CSA農場;同年,德國許多城郊出現了CSA集體農場;在馬來西亞和印度,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環保主義者,主動從事有機農業生產工作,進一步推動了CSA的發展。近年來,CSA也在英國、法國等國家發展起來,并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1.2 CSA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近年來,中國有毒食品事件頻繁發生,如阜陽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瘦肉精中毒、紅心咸鴨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動搖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CSA農場為探尋建立食品信任途徑的中國消費者們提供了一個新選擇。2006年,河南蘭考農民與消費者簽訂了購米包地協議,這是中國含有CSA發展的早期形式。2008年始建、2009年正式開放的中國人民大學-海淀區政府產學研基地項目——小毛驢市民農園,則是較完整地開始將CSA中的直銷、預付費用、風險共擔、會員制、箱式計劃等納入到農場運作中。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建設和運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推動了全國范圍內的消費者運動及CSA農場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80家以上CSA農場,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重慶、四川、陜西、河南等地[4]。
2 福州市CSA發展面臨的挑戰
目前,多數CSA的經營效益并不理想。通過對福州市佳美農場等8家CSA農場的調查發現,CSA發展面臨以下4個方面的挑戰。
2.1 市場受眾面的局限性
首先,CSA銷售的農產品價格較高。調查顯示,CSA農產品平均售價為蔬菜8元/kg、雞135元/只、豬肉84元/kg、雞蛋2.8元/個,比市場同類的普通農產品價格高出50%左右,現階段許多家庭無法承受。其次,CSA的銷售渠道與傳統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較大的區別,許多消費者在觀念上還難以適應該種銷售渠道,造成市場接受度不高,部分已經加入CSA的消費者,因為不能適應而最終選擇退出。
2.2 CSA的多功能性
在CSA的運作設計中,除了要保障健康食物的生產與供應外,還要有更多的其他社會性目標,如建立消費者、農產品與土地的連接,關注食物主權,尋求貿易公平,提供農事知識培訓等。但是,許多農場主往往忽略自身實際情況,試圖將這些多元訴求都融入CSA中。但實際操作后卻發現,CSA的多元訴求看似形式多樣,但在達成不同訴求過程中會產生諸多的內部沖突。如生產者要建立消費者、農產品與土地的連接,就要組織農場活動,要花大量時間與消費者交流、培訓與解釋。但由于生產者的時間、精力有限,這些事務勢必影響作物生產的安排,同時也會增加成本負擔。多功能化還會造成消費者間的多樣訴求,有的消費者認為生產者應該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但也有消費者認為如果生產者只專心從事農業生產,就失去了CSA存在的意義。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CSA生產者必須將目標濃縮并且規劃得更為清楚,否則這些問題會在不同的農場持續出現。
2.3 消費者訴求的多樣性
目前,絕大多數CSA的形式比較單一,如采用單個農場或家庭農場的形式。而且CSA主張的是當季或地方性的農產品生產,因此單個農場生產的農產品品種必然有限。但是消費者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種有不同的選擇偏好。農產品品種的局限,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給消費者造成了困擾。如果消費者想要有更多的選擇,就需要到別處購買其他來源的農產品,這不僅給消費者生活帶來不便,同時也給消費者造成經濟上的負擔。
2.4 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性
農業生產過于依賴自然條件,受眾多自然因素(如氣候、病蟲害等)的影響。因此,農業生產的產量和品質常常無法確定。CSA遵循有機農業或生物動力農業的標準,杜絕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化學合成物質,而且目前大多數CSA都是近幾年才發展的,大多處于向有機或環境友好農業發展的摸索階段,可能更容易面臨產量減少和病蟲害侵襲的問題。CSA在產量上和品質上的不確定性,容易造成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與實際情況之間形成較大的落差,導致消費者不滿意,甚至流失。
3 對策
3.1 充分的市場調查
CSA消費群體主要是城市中關注食品安全、有環保理念的中高收入人群。CSA發展離不開該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的支撐。因此,在投入生產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切不可盲目跟風,使CSA的生存和發展成為無源之水。
3.2 明確的生產模式
由于CSA功能目標的多元化,因而CSA在實際運作中沒有一個特定的模式。如傳統型CSA強調會員參與社區的共建,管理型CSA重點在于高品質食物的產銷,非營利型的CSA則專心于公益事務等。不同模式的CSA,其面向的消費者不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內容也不一樣。生產者在啟動CSA時,應根據實際情況,明確自己的目標,建立起適合自身的CSA模式。
3.3 科學的生產管理
生產者要在充分了解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結合農產品特性,合理制定農業生產計劃,最大化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生產者要提高自身的農業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通過科學的生產管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抵御災害的能力。此外,生產者還要積極引導和教育消費者,讓消費者理解和接受CSA理念,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只有這樣,才可能與消費者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關系。
3.4 創新的組織形式
由于單個或家庭農場的形式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因而CSA發展需要在組織形式上有所創新。比如,可以采用“多農場”的組織架構,多個農場之間既可以以合作社的方式運營,也可以組成一個非正式的網絡,由一個生產者或組織扮演經紀人的角色,并安排從多個農場購買農產品。這種“多農場”CSA模式可以讓單個生產者專注于生產最適合本農場情況的農產品,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而且負擔和風險也被分散于不同的生產者中,提高各自生產者的抗風險能力。
3.5 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當地CSA開發中,政府應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大力宣傳生態文明觀念,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為CSA理念的推廣營造良好的氛圍??茖W規劃CSA項目土地,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實現農村土地規?;洜I。加強土地流轉市場平臺和中介組織建設,共享土地流轉信息。此外,為CSA生產者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和教育培訓,并盡快出臺有機農業支持政策,調動CSA生產者保護自然環境、發展有機農業的積極性[5]。
4 參考文獻
[1] FIELDHOUSE P.Community shared agriculture[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1996,13(3):43-47.
[2] 鄭風,田張璟.社區支持農業[J].高教科技與產出,2014(4):48-51.
[3] 石嫣.全球范圍內的社區支持農業[J].中國農業信息 ,2013(13):35-38.
[4] 文亮,丁曉露.社區支持農業(CSA)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4(6):37-38.
[5] 陳衛平.社區支持農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