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摘 要:《弟子規》出自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創作的三言韻文,其內容借鑒了《論語》“學而篇”的第六條,整個作品樸實無華但教育意義深遠,是后世文化育人的重要參考?,F如今,《弟子規》也作為古典啟蒙教材被融入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希望從情感、心智、態度、價值觀等多個層面感染學生,實現古典典籍渲染點綴現代學校德育的古今合璧創新教育形式。文章作者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深知《弟子規》所蘊含的德育價值,所以文章作者以教師視角思考了《弟子規》在現代小學德育中的積極作用和教育途徑。
關鍵詞:《弟子規》;德育;教育途徑
一、《弟子規》在現代小學德育中的積極作用
《弟子規》其思想本身具備體系性、成長性和層次性,我發現利用它來教育小學生,幫助他們形成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健康人格,成為一個真正擁有中國思想的中國人是很有幫助的。在我教授《弟子規》的過程中,我也總結了它對現代小學德育所起到的三點積極作用。
1.《弟子規》注重對學生倫理思想的培養
我國小學教育雖然一直以來都在踐行素質教育,但不可否認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的倫理道德卻正在邊緣化,許多思想政治教育充斥了課堂,而有關家庭倫理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應有的道德品質教育內容卻被忽視。所以我身為教師對這樣的倫理思想邊緣化發展態勢也很遺憾,希望通過《弟子規》這樣強調孝悌的清代教育文化典范來再次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發揮《弟子規》培養學生生活道德倫理思想的積極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就將“孝悌”作為《弟子規》教學的核心內容,我希望教學生思考并利用行動的方式來詮釋家庭和諧,因為只有家庭和諧,社會才會穩定,這就是《弟子規》中所倡導的“孝悌”。我在教學中更愿意培養學生對人對一切事物都應該具有恭敬之心,這不僅僅是一種謙卑的心態,也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仁愛之心來學會愛自己的家人、親人,共同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大家庭。在我看來,教會學生作為一個個體來推動家庭的和諧發展進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進步,這就是一個人的德性,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所重視的倫理道德理論,所以我希望將《弟子規》中的孝悌之意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懂得如何做一個倫理道德的人,教會他們處理好最基本的家庭關系問題,體現《弟子規》的本質價值觀念作用。
2.《弟子規》注重對學生謹信思維的培養
《弟子規》中所謂的“謹信”就是謹言慎行,它重視對人修養的培養,從最簡的飲食起居做起,要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1]。這些教導看似簡單但日復一日重復操作卻并不容易。小學生還處于成長初期,這正是培養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好時段,所以針對他們在該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教師應該圍繞學生學習生活的多個方面思考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靠學生的自我意識、精神能力與行為習慣,而并非靠嚴格的法規規范來約束他們,在要求學生嚴守這些內容并一一照做過程中,我也會告訴他們這些規章制度就是維持一個人誠信的關鍵,永遠不可違反和褻瀆。
3.《弟子規》注重對學生身體力行思想的培養
《弟子規》中提到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這句話告訴我做人不僅僅要講究孝悌、謹信,還要愛眾親仁,我也希望將這些思想傳授給我的學生,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能夠學習、體驗和思考這些內容,做到身體力行、切身體會。
在我看來,身體力行思想就體現一個“德”字,而“德”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所謂“有才有德重用、無才有德小用、有才無德不用”就是這個道理。我的學生可以沒有才,但必須有德,在有德的基礎上思考如何讓他們變得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因此,我也希望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展開實踐,將這些知識道德思想作為根本傳授給學生,從改變他們做起,體現《弟子規》在現代小學德育中的革命性作用。
二、《弟子規》在現代小學德育中的教育途徑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有責任和義務在課堂內外將《弟子規》中的有價值內容通過各種形式傳授給每一名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影響他們,也在整個校園渲染一種《弟子規》的德育氛圍。
1.打造《弟子規》的小學校園文化氛圍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弟子規》這種儒家思想滲透教育的關鍵,它需要慢功夫,而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認為應該本著學習圣賢教導的心態將《弟子規》一點點滲透到小學校園教育中,改變小學校園物質精神氛圍。
比如說可以在校園內圍繞《弟子規》畫板報、豐富宣傳欄、處處宣傳《弟子規》的相關知識內容與延展知識內容,如圖片故事、名言警句等,讓校園中充滿儒家道德思想主題。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在校園內開辟專屬菜地,讓學生體會田間勞作,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借助《弟子規》中的思想文化內容教會學生懂得珍惜和節儉,同時也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與合作能力,即培養學生一種質樸的心態秉性。
2.全面培育教師
小學生要學好弟子規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我認為在教師的選聘環節上就應該開展教師培訓,全面考察教師的思想及行為,要選擇那些思想上認同中華文化且懂得如何教育學生、無功利心的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可以集中組織新晉教師參與到名為《幸福人生講座》的傳統文化入門講座當中。
結合傳統文化學習改變自身心性與性格,真正遵從《弟子規》中的相關內容來開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的教育過程,其具體的教師培訓流程就包括了早誦讀經典、內務勞動、白天學習經典、晚上組織教師討論、分享自省,最后寫修學報告,總結一周培訓學習的內容,全方位地深度學習各色文學藝術內容,循序漸進地提高教師素質,做到持續進步。
3.合理選擇教材
《弟子規》應該結合當前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同時展開教學,截取其中的精華部分實現內外兼修,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會為學生羅列《大學》《論語》《老子》等經典文化教育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結合多個途徑來豐富針對小學生的德育,提高他們的道德品質素養。
4.正確選擇教法
我在日常教學中也總結了一套教法,希望幫助學生學好《弟子規》。首先在每天上課前為學生安排5分鐘誦讀《弟子規》,然后引導學生回答《弟子規》中的關鍵詞句,我會提示學生將這些重難點句子嘗試與生活聯系起來,找到章節中文字在生活中的折射點,然后開始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將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與《弟子規》中的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思考每一件事情的對錯,進而鍛煉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最后再由我分析故事的基本意義內涵,包括它與《弟子規》之間的相互關聯[2]。
三、結語
《弟子規》是相對質樸的清代文化精華,我希望利用它來開展國學教學過程,用它來感染、滌蕩小學生心靈,豐富學校德育內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與完美健康的人格。
參考文獻:
[1]白云姣.《弟子規》德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4.
[2]張 波.小學德育視域下《弟子規》的價值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