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 張蕤
我國高校生態環境通識教育起步較晚,普遍存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的問題,課堂教學多以講授為主,側重知識傳授,教學模式相對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難以實現通識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迫切需要開展生態環境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研究,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知識的壟斷性被打破,知識從封閉走向開放,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海量資源的豐富性極大地沖擊著人們溝通、思維和學習方式,也給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新思路[1]。因此,開展“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生態環境通識教育課多維教學模式研究十分必要。
多維教學是指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建構網絡課堂和泛在課堂,營造一種理想的能支持“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多重交互、資源共享”的教學和學習環境,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不足,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應用,拓展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增加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2]。
2.1 建設《環境友好材料概論》課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
采用適合泛在(碎片化)學習環境的新型學習資源組織方式——“學習元”,創設基于互聯網的多形態資源、多終端接入、多通道交互無縫泛在學習環境,組織建構具有生成性、開放性、聯通性、進化性、智能性、內聚性、微型化等特征的《環境友好材料概論》課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多維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軟技術支撐[3]。
2.2 建構依托課程網絡資源資共享臺的多維教學模式
基于不同時空維度上教學資源的不同載體,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基于桌面媒體的網絡課堂教學以及基于移動媒體的泛在課堂教學相融合,設計構建基于互聯網資源的多維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依托手機、電腦、可穿戴智能設備、多媒體教學系統等,將學習空間無限延展,隨時隨地獲取各類學習資源,形成“傳統課堂+網絡課堂+泛在課堂”的多維教學模式[4]。

圖1 基于“互聯網+”的多維教學模式
2.3 多維教學模式的特征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基于“互聯網+”的多維教學模式,在教師角色定位、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等方面具有鮮明特征。首先,多維教學模式拓展了教學的內容、時間和空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學習時間、學習媒體等。其次,借助《環境友好材料概論》網絡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學生可以自主開展多維互動和協作學習。第三,教師角色由知識的直接傳授者向學習的組織引導者轉化,面對的是多元和個性化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第四,在網絡課堂、泛在課堂與傳統課堂三個課堂維度間的有機融合過程中,靈活運用多態化的課程資源、多樣化的教學傳播形式、多樣性的人際互動交流活動、多樣性的教學媒體技術和多樣性的評價方式輔助教學。
《環境友好材料概論》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生態環境類通識選修課,旨在從資源能源、材料和環境生態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著手,以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為指導,培養學生合理利用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科學素養和環保意識。自開課以來,日益受到學生關注,選修人數逐年增加。由于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來自全校院系,涉及專業面廣、學生專業背景差異大,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選擇和考核方式建立等方面尚有許多不足,亟需探索建立一種基于通識教育理念、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新模式。
近年來,由于過度使用自然資源,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使社會發展受到限制。環境友好材料是指具有較低環境負荷和較大再生率的材料,其生產目的是防治對環境的損害,在人類活動中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保證材料有較好的性能等。本課程主要包括材料產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評價、材料的生態設計與理論、材料的環境友好加工及制備、環境治理功能材料與技術,以及環境友好材料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等豐富內容,涵蓋面廣。但作為公選課,也存在著班級過大、課堂互動交流困難、上課時間不好安排等問題。
2.1 班級大
隨著學生環保意識的增強,選修該課程的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班級人數爆滿,個性化教學困難重重。加之,學生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級,涉及專業面廣、專業背景差異大、相關知識儲備參差不齊,課堂教學質量很難得到保障。
2.2 互動交流難
互動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互動與實踐中完成知識學習,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促進知識的自我構建,同時,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了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但是,由于《環境友好材料概論》公選課是大班上課、課時有限,無法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同時,學生們的專業背景和相關知識儲備差異較大,更增加了互動交流的難度。
2.3 上課難
公選課的學生來自全校各院系,教學時間難以協調,上課時間只能安排在周末,常常與學生的其他課外活動沖突,學生出勤率難以保證。
基于《環境友好材料概論》課程特點和課程教學現狀,依托《環境友好材料概論》網絡資源共享平臺,設計“傳統課堂+網絡課堂+泛在課堂”《環境友好材料概論》多維教學模式流程。該流程主要由課前知識傳授、課堂知識內化和課后預習鞏固三個環節組成。
3.1 “在線學習+自主學習+師生互動”網絡課堂
在上課前,教師在課程資源平臺和社交網站互動交流平臺上發布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清單,同時發布多態化的《環境友好材料概論》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習資源,包括規定的學習內容及各類難易程度不同的輔助學習資料供學生們自主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在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利用多樣性的教學媒體技術輔助學習,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通過課程網絡資源平臺和各種移動終端,隨時隨地自主參與線上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和交流討論,有效解決大班上課互動交流難的問題。
3.2 “課堂講授+教學互動+合作學習”傳統課堂
根據網絡課堂學習情況和線上互動交流反饋情況,教師和學生共同設置課堂探究問題、設計課堂交互活動。遵循學習的自我構建原則,教師把課堂上的時間、空間讓位給學生,輔助學生開展課堂學習活動;學生則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擇探究問題和合作學習小組,開展獨立探究或協作學習,通過討論、展示、回答問題等交互活動,加強對課程內容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拓展學習的深度,進一步促進知識內化。
3.3 “課后活動+知識鞏固+新知識預習”泛在課堂
學生在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上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教師結合課前(線上)和課堂的反饋,對學生展示的學習成果予以點評,并借助平臺和移動終端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依據多元的、多方式的多維教學評價體系提供的學生學習信息,教師對教學任務、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調整。同時,布置課后鞏固練習,及下次課的預習任務,完成泛在課堂學習環節。
以網絡為基點,以《環境友好材料概論》課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為依托,設計建構生態環境類通識課程多維教學模式。該模式將常規教學從傳統課堂延伸到網絡課堂和泛在課堂,擺脫傳統課堂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束縛,營造了一種理想的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建構了新的“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結構,解決了傳統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班級大、互動交流難以及上課難等問題,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