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大豐小學 李 琛
數學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學科,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教育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邏輯思維訓練。微課是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在數學教學中,可以對教學內容和數學知識進行整合優化,提煉知識要點,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要發揮出數學教學的優勢,將微課引入數學教學中,通過數學知識結構的優化,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樹立數學思維,進而提高數學綜合素養。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基于微課的小學數學教學與邏輯思維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課標中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不僅是教學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在學生生長中,邏輯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會逐漸提升。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較強,教師要數學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實現學生智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微課屬于一種新型學習模式,是信息技術應用教育領域后的結果,通過播放微課視頻,可將教學內容轉化為視頻或是動畫的形式進行呈現,聲情并茂,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征,視頻內容短小精悍,播放時間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優化知識結構,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進入到虛擬教學情景中,尋找數學規律,樹立數學思維和數學意識,并輔以典型題型訓練,實現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由此可見,將微課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種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
為了發揮出微課的教學價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教材《9加幾》教學設計為例,探究微課的應用方式。
在課前,教師要深入分析學情和教材,《9加幾》屬于20以內進位加法的內容,學生已經掌握10以內加減法和10加幾的口算加法,本節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之后的數學計算奠定基礎。本節課教學重點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和體會“湊十法”的計算過程與計算方法,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特征,讓學生在學習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找到口算方法,體會算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并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制作微課視頻中,教師以湊十法為核心,講述湊十法的原理和運用,讓學生基本了解“湊十法”計算9加幾進位加法,并轉化為10加幾 ,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的“教”,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結合微課展示,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突破教學難點,在課堂上解決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首先,教師播放微課視頻,為學生創設情景,提出實際問題:“小朋友紛紛參加運動會,請數一數參加賽跑和投沙包的學生各多少人?”之后,讓學生提出一個加法解決數學問題,將信息連在一起,即:參加賽跑的有9人,投沙包的有6人,一共有多少名運動員?其次,讓學生用“蘋果”把“湊十”的過程動手擺一擺,教師追問:為什么拿1個呢?2個行嗎?9和1在一起,好在哪里?記錄板書,如圖1所示,解釋從4里分解1和3,9+1=10,強調“10個一轉化成1個十”。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計算9加幾的加法,見9想1湊成10,把另一個加數分解成1和幾,用10加剩下的幾就是十幾,也就是將9加幾轉化成好算的10加幾,在動手操作中,使學生體驗“湊十法”,在說一說與畫一畫的活動中,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初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圖1
在課后,教師運用微課讓學生進行知識回顧和鞏固,提高知識的系統化和深刻化,加深學生對本節課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升思維深度與創新度,進而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對此,針對本節課而言,教師制作微課,先讓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實際操作講解,使得學生知道具體的方法,最后給學生留下實踐作業,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并提高思維深度。
在運用微課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選題,良好的選題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需求進行選題和考量,這是因為不是所有內容都適用于微課題材,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與疑難點,這才能運用微課為學生解惑,選題要有的放矢,保證微課的教學效果。
在設計微課中,要突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迅速切入到課題中,從學生實際生活現象和實際問題入手,開門見山,直接說明教學內容,盡量減少學習者的認知負荷,也就是說微課的知識點要簡明扼要,思路明確,使學習者容易接受。
教學過程決定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為了發揮出微課的作用,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微課設計,詳細闡述教學內容,條理清晰,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做到簡單明了。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微課引入實際教學中,發揮出微課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貫穿到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