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 青

一所公辦學校,一所“新市民子弟”占了60%以上的普通小學,以“互聯網+”的思維構建“家校教育共同體”,竟然帶動了學校四分之一的家庭每天堅持閱讀打卡,堅持時間最長的家長已經高達900多天。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且聽北郊小學徐青為你一一道來。
2009年~2017年,每一屆一年級新生家長會,我們都會做一個調查。其中必定有這樣一題:“您成為家長之后,有沒有自覺閱讀家庭教育類書籍或學習家庭教育類課程?”
每一屆的結果都差不多,其中選擇“有,經常”的僅占3%左右,選擇“有,較少”的占15%左右,絕大多數都選擇“沒有”。
每當這時,我們都會感受到自己教育的責任是如此艱巨:愛、民主、科學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也讓學校面臨家校教育不協調、不均衡的困境。從而喚起我們的使命感: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引領家長學習成長。
有這樣的想法后,我們開始行動。首先,我們需要一套具有以下特征的教育理念:符合“愛、民主、科學”學校精神;既可用于家庭教育,又可用于學校教育;既有理論支撐,又提供實踐工具。
我們尋找著,直到2014年,我的一位教研室好友,孩子上小學,他找到一個父母培訓班,想拉我“組隊”學習。在他帶來的學習資料中,我翻開了一本名為《正面管教》的講義,第一眼就注意到這五個標準:
·和善與堅定并行
·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關注長期有效
·教會孩子重要的社會和生活技能(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合作等)
·有助于孩子發現自己身上優秀的潛能(鼓勵建設性地運用個人力量和權利)
當時,我如獲至寶,這不正是我們追尋的“愛、民主、科學”的教育方式嗎?同時她的52個工具,也讓我耳目一新。“就是她了!”這就是我當時的心聲。
2015年,我們選了12本“北郊家長書”和12本“北郊教師書”,合成24本“北郊家校合育書”,啟動“家長毅力閱讀”,有計劃地向家長和教師推薦,組織家長每天利用空余時間讀5~10分鐘書,堅持讀書打卡,200多位家長在教師引領下參與了閱讀活動,到現在堅持時間最長的已經有900多天了。
這個數字無疑讓我們倍感興奮,但是隨即一盆涼水也澆了下來,我們發現真正堅持下來的家長僅僅不到10%,只有20多位。是否有辦法讓更多家長堅持學習呢?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只有當家長真正體驗到“正面管教”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才能促使更多家長開始自覺學習。
為此,我們想方設法請來了南京、無錫等地“正面管教”的講師,為家長們上“正面管教”公益課程(學校付費、家長免費)。
線下課程著實有效,每月一節3小時的課,一個系列8次,培養出了一批骨干家長,但一堂課只能容納三四十人,遠遠不能滿足上千位家長群體的需求。
“家長毅力閱讀”和“線下課程”的實踐,讓我們發現了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讓更多家長堅持閱讀“正面管教”系列書籍(“北郊家長書”)?如何讓更多家長享受“正面管教”的課程培訓?
“直播課程”就成了我們最好的選擇。
經調查發現,一般家長是在第三周時,讀書熱情開始削減。于是,學校安排了兩周一次線上直播課程,請來“正面管教”的導師為家長講課并解答疑難。
每次課程都有500多位家長參加,這些課程每每都能引發家長的共鳴,為他們接下來的閱讀注入動力,周而復始,不知不覺間堅持閱讀的家長已經穩定在近300人。這意味著學校有近四分之一的家長每天都會自覺閱讀學習、堅持打卡,這個數據已經足以值得我們自豪。
不過,僅僅是“正面管教”線上、線下課程,還不能真正滿足家長需求,特別是各種個性的需求。比如:孩子開學首月,一年級家長普遍會比較焦慮;孩子的拖拉問題,讓80%的家長感到頭痛;孩子學琴的家長,需要琴童家長的指導……
針對各類家長的需求,我們先后又開設了《做不焦慮家長》《親子時間管理》《解救琴童家長陪練必備寶典》等12門課程,每學期家長都可以有選擇地學習一門。
隨著上述活動和課程的推進,一幅“北郊家長課”的體系圖也清晰地浮現了出來:

比如第4張是“契約打卡”:打卡3天,先約契約金,沒有打卡的損失契約金,成功打卡的平分契約金,這一期45人參加,42人成功。
1.線下課程:一年級正面管教
2.線上直播課程:兩周1次正面管教
3.線上錄播課程:12門
4.家校共讀毅力閱讀活動:24本書(家長12本,教師12本)
與此同時,由100多位家委、近300位骨干家長組成的“家長成長共同體”日益成形。他們創造性地應用“微信小打卡”來管理和鼓勵每一位成員的成長,用“主題打卡”“契約打卡”的方式來增添學習的趣味。
在“家長成長共同體”身上,“做兒童好榜樣,與兒童共成長”的價值觀得到彰顯,組織甚至明確提出了“學習改變家庭命運”的共同體理念。
學校以此為契機,發布了《“北郊好家長”引領性評價方案》,提出“北郊好家長”的五大標準:培育好孩子和發展好自己為兩個“基礎條件”;學習好課程、組織好家委會、支持好學校組成三個“成長加分”。這個評價體系,正日益引領著“家長成長共同體”的良性發展。
目前,學校正在“家長成長共同體”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拓展,開始打造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學校教育共同體”。
學校教育已經不能再封閉在一個狹隘的空間里,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段,在幾個很少變化的教育者的頭腦里,而要在整個系統形成的“教育共同體”之中積極地、互相地開放、合作、互動、生成、融通、更新與創造,才能形成我們面向未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