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梅
摘 要:本文從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臨的問題入手,著重分析了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側與供給側分析,并探索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策略,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我國經濟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 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 策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當前形式下,我國面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任務。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解決國內消費不足、過度依賴外貿出口和投資、貧富差距較大、產業結構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很多學者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角度研究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科學方法。探索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創新,而且對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意義深刻。
一、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臨的困境
(一)國內消費不足
我國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經常采用直接投資的方法,并出臺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以促進生產發展。然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有限,無法購買所有生產的商品,產品剩余現象比較嚴重。并且,在低消費能力的影響下我國社會資本積累較慢、人力資本發展也比較緩慢,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本無法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國內消費不足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過度依賴投資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對投資的依賴程度過高,政府和國有企業對經濟發展的投資較大,政府經常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資以促進經濟增長。然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導致我國經濟投資過度,能源消耗加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發展面臨著環境污染等問題。
(三)過度依賴外貿出口
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我國十分重視產品出口,以拓寬國際市場。現階段,我國的國際往來資金儲備較高,然而產品出口效率較低。我國產品出口主要依靠環境資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和政府補貼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發展對外貿出口依賴程度過強,很容易受國際經濟發展的影響。如果國際市場需求降低,我國經濟發展會面臨巨大威脅。
(四)貧富差距較大
居民收入直接決定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如果想要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必須改變現有的分類格局,增加居民收入。然而現階段,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還不夠合理,居民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所占比重正在下降,企業和政府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難以解決我國內需不足的問題。并且,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兩極化的特點,貧富差距較大,收入分配還不夠完善,貧困地區的經濟仍采用粗獷的發展方式,嚴重阻礙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五)產業結構不完善
現階段,我國的三農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農民收入較少,消費能力較低,阻礙我國經濟的增長。并且,雖然我國第二產業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支柱,但是,我國第二產業需求不足,產品質量不高,產品過剩現象比較嚴重,導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問題,嚴重阻礙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另外,我國第三產業的經濟貢獻率遠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產業結構不完善,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現階段,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產品生產的關鍵材料、核心技術和設備都需要從其他國家引進,尤其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并且,我國國內產品的科技含量較低,產品的科技性能和附加值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外,還有一些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較差,甚至存在著假冒偽劣產品,導致消費者對國內產品失去信任,寧愿花大價錢購買國外產品。
二、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側與供給側分析
(一)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需求側影響因素
我國內需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著重要影響,具體來講,我們可以從消費、投資和出口來討論經濟增長。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以出口和投資為導向,政府對經濟過度投資導致了經濟資本存量過剩,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投資發展已經不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在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之后,我國充分認識到依靠出口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導致我國經濟被動發展,我們必須依靠內需來促進經濟增長。只有國內消費需求不斷增加,才能夠刺激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且,從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角度來講,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只有生產出消費者所需要的產品才能夠拉動內需,優化需求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供給側影響因素
現階段,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雖然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我國產業結構還不夠完善,生產服務業的發展比較落后。并且,我國經濟主要依靠外貿和投資推動,外貿環境不穩定、產能過剩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政策不夠完善,國有企業改革難度較大,國有企業的產品生產只注重產品的數量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產品生產效率不高,甚多國有企業的發展都處于虧損狀態。另外,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著需求和供給不匹配的現象,傳統工業的發展存在著產能過剩現象,產品需求較低,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制約我國經濟轉型。
(三)需求側與供給側的關系
1、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獨立性
需求側和供給側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需求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短暫的,而供給側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需求側的調節對象是我國經濟總量,而供給側的調節對象是我國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另外,需求側比較適合發達國家的經濟管理,而供給側比較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管理。
2、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統一性
供給側與需求側統一存在于生產活動之中,生產供給的增加會加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并且,生產要素需求增加也會提高消費需求。馬克思的經濟觀認為供給對需求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生產力水平決定消費水平,而消費水平也會影響產品生產。因此,我國經濟發展在改革供給側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需求側的改革,用提高內需的方式來促進供給側發展。
3、供給側與需求側共同決定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現階段,我國對低端產品需求嚴重不足,而對高端產品的供給不足,需求側和供給側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需求側與供給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相互依存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作用。只有供給側與需求側相統一才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供給側來講,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還不夠完善,從需求側來講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內需嚴重不足,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必須積極完善產業結構,拉動內需,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方面入手調節經濟發展。
三、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策略
(一)需求側轉變策略
1、完善分配體制
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分配制度不完善的問題,我國應積極完善分配體制,構建橄欖型分類體制,逐步擴大中間階層的收入,縮小高階層和社會底層人數,減小貧富差距,拉動內需。并且,子啊經濟發展過程中,部分富有階級人群將財富和資源流向海外,而普通居民的收入較低,消費能力不高。自由不斷擴大中間收入者規模,提高居民收入,才能夠減小貧富差距,使中間階層人群成為經濟消費主體,提高居民消費能力,進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發展方式的轉變。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國應加大對醫療保障和教育的投資,減輕消費者的醫療負擔和教育負擔,進而減少消費者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預防性需求,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并且,我國應積極關注農民生活和農民的福利。這是因為,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民數量較大,如果農民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其消費能力難以提升。如果農民具有健全的社保體系,能夠有效解決上學和就業問題,進而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縮小城鄉差距,拉動內需。
3、深化稅收制度改革
完善的稅收制度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國應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加強稅收監管,避免偷稅漏稅的現象。并且,我國應積極減免農民的相關稅收,充分發揮稅收在提高農民消費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時,我國應積極改革遺產稅、個稅等稅收項目,降低高收入者人群,縮小各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另外,我國應重視對高檔煙酒和奢侈品的出口退稅,促進國內消費,提高國內消費能力。
(二)加快供給側改革
1、優化產業機構
針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供需不匹配、產能過剩等問題,我國應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為此,我國應加強對高端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加強奢侈品消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且,我國應積極建立完善的市場標準和市場規則,明確市場競爭機制,確保公平的市場競爭,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2、完善經濟制度
健全的經濟制度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因此,我國應積極完善經濟制度。為此,我國應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在國有企業發展中引入競爭機制,消除國有企業的市場壟斷,進而促進國有企業的科技研發。同時,我國應積極重視國有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提高國有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另外,我國應積極開展稅收改革,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減稅力度,降低企業發展成本,使企業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科技創新。
參考文獻:
[1]劉衛紅.對經濟新常態的認識與應對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 2015(16).
[2]宋善文,曾越.我國當前戰略機遇期何以“關鍵”[J].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 2015(04).
[3]李陳.經濟發展方式理論的發展與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照[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6(12).
[4]張栗莉.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科技風.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