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陳祥森

專欄小編:三位專家好,歡迎做客“深度”欄目。近來稅務部門成了熱點,我們企業界關注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自2019年1月1日起,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這個《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被解讀為長期按最低標準申報社保的企業、拒交社保費的企業、建筑等行業的一些從業企業,需補繳未足額繳納的部分,而且多個地區也發文要求追繳,不少中小企業因此陷入困境。雖說現在國務院已經制止清繳,但這也引發了不少企業的擔憂,尤其是在當下的宏觀經濟形勢下,無疑會使企業運營難上加難。對此,三位專家你們是怎樣考量的?
金玉其中:我先說說近日的熱點新聞,前一度沸沸揚揚的范冰冰陰陽合同偷逃稅款終于被查證,有了“實錘”,將追繳范冰冰稅款、滯納金、罰款共計約8.84億元,且須在規定期限內繳清。由此看來稅款是逃不掉,躲不掉的。那么,把基本養老保險費等交由稅務部門征收,這本身就帶有強制性,盡管國務院要求有關部門要派出督查人員督查地方工作,絕不允許自行調整和集中清繳,但早晚是要繳清的,躲過當下的“初一”,還能躲過明天的“十五”嗎?當然,清繳養老保險費企業員工高興,老板卻是心里一百個不愿意,但緩繳不等于不繳,那么今后如何清繳需要有關部門商討出一個辦法。
把酒臨風:欠繳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我覺得他們并非不愿意清繳,而是拿不出這部分錢。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醫療保障局五個部委聯合會議,確定將在今年12月10日前完成社會保險費轉稅務部門征收的交接工作,明年1月1日起,社保費改由稅務部門全責征收。自這個決定公布后,全國稅務局掀起一輪追繳熱潮,“你不繳社保,你補繳社保。你不補繳社保,嚴厲打擊到你無處可逃”,這是黑龍江等地社保追繳紅頭文件里的措辭。如此嚴厲,企業能有好果子吃嗎?在國務院制止清繳前,已經有一些企業停產關門。
夜雨觀瀾:有媒體報道說,常州裕華玻璃拖欠社保費,2017年其與社保部門達成協議,共需要補繳員工社保201萬元,每月繳款5萬元,預計三四年繳清,直到今年6月,這個協議仍在正常履行。自6月24日中央環保督察組來此巡視后,裕華玻璃就再也沒有恢復生產。廠長李良大說,當日上午不到10點,督察組的兩名工作人員來到工廠,在廠區的鍋爐等處拍照留證,并查看了公司的環保手續等文件。他們態度很好,說我這44年的老廠很不容易,又說有些地方要整改一下,也沒說要停工。6月25日,常州市環保局開出的查封決定書,決定從2018年6月25日起至2018年7月24日予以查封。如果裕華玻璃阻礙執法、擅自損毀封條、變更查封狀態或者隱藏、轉移、變賣、啟用已查封的場所、設施、設備等,環保局將依據法律法規提請公安機關依法處理。你們看,企業這樣的結果還能清繳社保費嗎?顯然不能。
專欄小編:從社會上的反映來看,大家對社保繳費看法不一樣,企業界意見最大,對于他們來講,原來繳的各項社保費已經很難了,現在更難,稅務部門搞清繳,無疑在逼著企業破產清算。現在,社保費到底高不高各方看法都不一樣,稅務部門和小微企業意見相左,接下來又怎能保證清繳呢?
金玉其中:情況確實如此,譬如政府部門的看法是:為什么國企很少提意見?說明國企相對規范。《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8》說,中國目前只有27%的企業社保繳費基數是合規的,15.8%的企業是按固定工資繳納,按繳費下限繳納的企業占比為31.7%。就是說,我們表面稅率高,實際負擔沒有那么厲害。靠少繳社保費損害員工利益,也不是企業長久生存之道。如果企業擔負不了這些成本,那么企業經營肯定有問題,能否生存下來都是未知數。
夜雨觀瀾:在中國企業有國企和民企,國企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程度高,大機器生產,用工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比不高,而民企很多都是勞動力密集型,沒有國家投資,自己找飯碗已經不容易了,特別是小微企業,利潤率那么薄,用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又比大企業高很多,如果按照現行的規定繳,那只能裁員或關門。實際上各地確定繳納社保的工資區間對小微企業來說是偏高,他們本來沒那么高工資,按偏高標準繳社保,根本沒能力。
把酒臨風:有兩組數字,一組來自世界銀行前兩年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在不含增值稅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的稅費負擔(稅費額/利潤)是67.5%,在190個經濟體中排第131位,對比起來,美國是44%,瑞典是49%,德國是49%,印度是61%,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平均為34%。我們稅費中的社保費占企業利潤的49%,美國是百分之十幾,瑞典是高福利國家,也只有35%。第二組數字是關于社保的,中金公司測算,明年社保征收交由稅務部門進行后,如果繳費基數完全規范化,同時也不降低社保費率,征繳收入可能增加7000億元左右,其對整個上市公司的影響是盈利會下滑3%,民企上市公司利潤下滑約8%,中小創新公司利潤下滑約9%。很多民企利潤很少,已經在走鋼絲,風再大點真的就會被吹下來。
專欄小編:如此說來企業稅費偏高,社保費的標準更高,對于偏向于勞動密集型的民企來說,無論稅收還是社保,足額規范征繳至少目前不現實,硬要清繳,很可能會倒閉一大批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所以必須要從長計議。
把酒臨風:降低小微企業社保費率損害員工利益,這個辦法行不通。我看只能從其他稅賦上減免小微企業的稅負,讓小微企業總成本維持在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水平,畢竟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才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在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夜雨觀瀾:提到民企,是中國的一大痛點,民營企業與國企起點和政策扶持等都是不同的,技術、資金什么的更不用提了,競爭中處于劣勢,發展的土壤貧瘠,舉步維艱,可以說市場上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以小微企業的形式存在,中小微企業是世界各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要想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和穩定民生,必須給民營企業喘息,給予小微企業支持,保護市場的公平和自由競爭,才能國富民安。現在國企日子比較好過,其實這也是件好事,可為國家做更大貢獻,可多劃撥一些國資充實社保。社保充實了,就可以把社保費率降下來,這不就幫助民企了嗎?所以我想,國企民企在不同的時代是有辦法形成互補的,不是對立關系。
專欄小編:據許多機構測算,社會保險的征收轉至稅務部門統一進行后,企業與個人將補繳共計近2萬億元,這個數目巨大會對企業產生很大沖擊,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多為企業著想,千方百計來穩定企業,穩定市場。
金玉其中:在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把已定減稅降費措施切實落實到位,確保社保費現有征收政策穩定。同時,還要求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社保征收機構改革到位后社保費率降低等問題,與征收體制改革同步實施,在當前宏觀經濟大背景下,無論如何不能增加企業負擔,影響企業和市場預期。另外,目前全國養老金累計結余較多,可以確保按時足額發放。
專欄小編:9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進一步激發我國市場活力,一個關鍵舉措是要加大簡政減稅降費力度。要把減稅降費措施切實落實到位,對落實情況開展檢查核實,決不允許拖延和打折扣,決不允許自行其是。在中央大力推進企業降費減負大背景下,我們企業的感覺如何?
金玉其中:應該說企業感受到了減稅的力度。譬如格力電器,2015年以來,格力電器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購置專用設備抵免企業所得稅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收總額就達到了41.94億元。在營改增中由于打通了上下游的抵扣環節,所有的不動產建設、安裝費用都可以納入抵扣范圍,2016年,增加的進項抵扣稅額少繳稅金達到近4億元。董明珠表示,近年國家推行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攬子措施全面推行減稅降費,確實力度很大,我們都強烈地感受到了。目前,一些企業由于體量大,納稅額也相對較多,認為減稅的感覺沒那么強烈,但客觀地說,總體上稅收負擔是呈下降趨勢的,對企業創新發展推動的力度也很大。至于一些小微企業在這種普惠式的減稅中,肯定感受到的好處要比我們強烈得多,而且小微企業還有很多其他的減免稅優惠政策。
把酒臨風:復旦大學韋森教授在第三屆野三坡中國論壇演講時說,企業都反映說2016年營改增后自己企業的稅負實際并沒減,即使按照2017年財政部發布的2016年政府財政收支情況的新聞稿的官方數字,2016年完成營改增后,全國的增值稅增加了30.9%,營業稅減了40.4%,但2015年增值稅為3.11萬億元,營業稅為1.93萬億元。照此計算,2016年營改增后,稅務部門也凈多收稅近1800億元。財政部的巡視員在2018年1月25日在財政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去年政府為企業累計減稅3萬億元,但2017年全年全國稅收同比卻增加了10.7%,2017年的GDP增速只有6.9%,即使考慮GDP平減指數,政府整體上減稅了嗎?又減稅到哪里去了?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說,政府全年要為個人和企業減稅8000億元,但是今年上半年,國內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都在快速增長,分別增長了16.6%、17.4%、12.8%和 20.3%,而同一時期GDP卻只增長了6.8%。這能說有減稅?
專欄小編:降低企業稅負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制定的大政方針,但是我們的財政收入和稅收還在高速增長,這說明減稅降費的國策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對此,你們是怎樣看的?
夜雨觀瀾:我們年年講減稅,從2016年6月起到現在,國務院曾經派了18個督查組到各地進行減稅降費的督查,圍繞“全年為企業減負萬億元”各項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措施,進行督查,扎實促進問題的整改。以至2018年9月5日,國務院第七督查組還到長春召開座談會,繼續督查為企業減稅降費的落實情況。應該說,李克強總理和國務院已經為企業減稅降費盡了最大努力,但是事實卻是,2017年全年和2018年以來,政府的各項稅收都在高速增長,今年甚至各項稅收都以超過GDP增速兩倍以上增速在增長,問題到底在哪里?
金玉其中:盡管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確定了為企業減稅減負的大政方針乃至可以說是基本國策,但是中國的稅收和政府的財政收入還在高速增長,這也不能完全責怪財政和稅務部門。他們確實在盡職的工作。國務院說要減稅,并且每年制定具體的減稅總量的目標,但在實行營改增之后,尤其是在電腦互聯網的增值稅發票的制度安排下,企業每銷售一筆產品,都要開增值稅發票,而且你不開都不行,因為下游買方還要抵扣進項稅。在此情況下,每筆交易都要按國家的稅法和條例的稅率標準進行征稅,稅務部門又不能任意打折不收或減收,所以稅收增長是一個自然結果。
專欄小編:再有一個問題,我們總是喊減稅,那么減稅的空間在哪里?
把酒臨風:目前中國有沒有減稅空間?有官員可能會說,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負債這么大,財政收入增速整體這幾年都在下降,政府財政支出又減不下來,財政赤字在擴大,政府哪有減稅的空間和可能?去年中國的財政赤字按官方的統計是當年GDP的2.8%,不算太高,即使按有關部門的估算,加上各種隱形支出和隱形負債的支出實際上可能已經達到3.8%,但與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我國政府的財政赤字仍不算太高。政府負債,即使加上最近兩年暴露出來的地方政府隱形負債,大致也不會超過目前GDP的54%。美國聯邦政府的負債都超過GDP的128%了,日本政府的負債都超過了GDP的245%了,他們都還能減稅,我們就不能減稅,就沒有減稅空間了嗎?顯然我們減稅還有很大空間。

洗凈……甩干梅逢春
夜雨觀瀾:這幾年,政府的負債雖在增加,但財政存款也在不斷攀高,尤其是積壓在央行國庫中的庫底資金在增加,財政部每年6、7月份都會發文,促使各級政府部門加快花錢。譬如,今年5月4日,財政部又發布了《關于加強地方預算執行管理加快支出進度的通知》,敦促一些政府部門要加快財政支出,快點花錢,這能說政府沒有減稅空間嗎?截至到2018年7月30日,中國政府的財政存款仍在4.5萬億元左右,機關團體存款則達到了28.3萬億元,兩項加起來達到了32.8萬億元。另外,東吳證券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也發現,盡管國務院多次下文,李克強總理也一再強調,自2015年起,各級政府要逐漸清理乃至取消財政專戶,盡量把政府財政存款放到央行國庫中,但實際上這兩年,各級財政部門的財政專戶中的存款不但沒有減少,而且相對于存在央行國庫中的財政存款比例還在增加。我們政府的財政存款目前超過4.5萬億元,各種吃政府財政飯的機關團體存款達到28.3萬億,整個政府存款達到了32.8萬億元,世界上有一個政府有像我們政府的日子今天這么好過的嗎?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就沒有減稅空間嗎?那企業呢?看看中國企業都到了什么樣的狀況?大量企業虧損,一批企業面臨破產清算,為什么為企業減稅就這么困難呢?
專欄小編:其實這也正是政府部門改革的內容,精簡機構、依法行政、提高效率,真正為企業服務、辦事。
夜雨觀瀾: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但很多老的行政性的、運動式的工作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正是因為如此,才出現了很多好心辦壞事的現象。比如說環保,本來是利國利民的舉措,但是上頭一聲號令,下面就一刀切式的亂作為,而且層層加碼。很多地區的很多工廠一夜之間被迫關門,直接導致了經濟活動崩盤式的下降。所以政府施政必須要守法、合規,如果為了實現一個政策目標無視任何法律法規,后果不堪設想。簡單粗暴的做法,可能會引發一場新的經濟危機。
金玉其中:從大環境上看,目前民企遇到了很多困難,這可能也是整個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陣痛。過去粗放增長,高杠桿驅動,產能過剩嚴重,環境也破壞得厲害,所以要搞供給側改革。改革總是有代價的。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改革,淘汰落后棉紡錠1000萬錠,分流安置下崗職工120萬人,但到了2000年整個行業扭虧為盈,民企成為主力軍,中國入世后紡織出口全球第一。現在的環保風暴也正像當時的那種情況,大浪淘沙,挺過來的民企未來一定很美好。
把酒臨風:現在情況與上世紀90年代大相徑庭,沒有可比性。今年上半年,全國的民營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降低了25.3%,外商和港澳臺工業企業利潤的增速也下降了5.2%,中美貿易戰又在開打,國際國內經營環境在惡化,各類企業的經營狀況在惡化,企業的虧損面在大幅度上升,虧損額也在大幅度上升。在這樣的宏觀經濟格局中,政府的稅收收入和各項財政收入卻在猛增,還要企業補繳近2萬億元的社保,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還怎么生存下去?所以,深化改革必須從政府部門下手,企業期盼大刀闊斧地減稅,讓企業,尤其是民企在寬松的營商環境中生存、發展、壯大。
專欄小編:當前,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國內經濟面臨新問題新挑戰。中美貿易戰成為影響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國內一些潛在風險釋放和企業經營、生存困難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面對這一系列嚴峻挑戰,唯有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今天我們的談話說出了企業的期盼,我們真希望政府的深化改革能夠實現企業的期盼。好今天的談話就到這里,感謝三位專家讓我們分享了你們的觀點和看法,我們下期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