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翔
2018年電商界最狂歡的時刻“雙十一”即將到了。這個由阿里系帶動全體購物網民集體創造出來的節日,在今年即將走到第十個年頭。不出所料,今年阿里依然將延續過去的打法,將會有很多的“花招”亮相。
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今年的“雙十一”快遞量或創十年來極值,將達到前所未有的20億件。如此天量的快遞數量不得不讓人驚嘆,在經濟走入新常態的階段里,快遞行業似乎在“逆天而行”。而處理這些一年比一年多的快遞,也必然在科技手段上不斷加碼,為快遞的高效運作進行提速。
9月26日,菜鳥宣布正式上線視頻云監控系統,俗稱“物流天眼”系統。將全國各類物流場站內的百萬個攝像頭從簡單的監控回溯設施升級為智能感知設備,以提高快遞中轉和網點配送效率。德邦、中通、圓通、申通、百世、韻達等快遞公司當天正式接入該系統。這套系統將在“雙十一”發揮威力。
據德邦公關部經理黃曉告訴《中國儲運》記者,德邦快遞實際上在5月份就已經率先試用這套“物流天眼”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德邦快遞場站內流轉效率提高了15%,而在成本方面,德邦快遞一年可以節省成本1000萬元左右。如果算上物流效率的提升以及貨損率的降低,一年可產生過億元的效益。

“目前中國快遞業有超過1000個分撥中心,18萬個網點,攝像頭100多萬個。”菜鳥方面負責人李強介紹,物流場站人車流動大,管理難度和成本高,菜鳥提供的這套“物流天眼”解決方案依托原有攝像頭和原有帶寬,但疊加了菜鳥算法,將普通攝像頭變為了智能的IoT設備,實現了場站數字化,管理的智能化。其結果就是既不會顯著增加設備成本,又明顯能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另外,菜鳥與圓通速遞合作的超級機器人分撥中心9月份在圓通杭州轉運中心也已經正式啟用。據菜鳥方面人士介紹,在“雙十一”高峰期內,2000平方米的場地內,350臺機器人晝夜作業,每天可分揀超50萬包裹,機器人三天的行駛里程足以繞地球一圈。
圓通方面表示,此次菜鳥將倉自動化技術應用到了分撥中心,把以往純粹依靠人眼力分撥的工作,交由機器人操作,人工負擔大為降低,分揀效率和準確率大幅度上升,提高了消費體驗降低了企業成本。
除了提升前端的工作體驗,在末端服務體驗上,阿里系今年也做了不少工作。9月13日,菜鳥宣布,“雙十一”期間所有菜鳥智能柜將對快遞員繼續免費。而且今年的智能柜將具備獨有的刷臉功能,2秒即可完成開柜取件,讓用戶不用再隨身攜帶手機、記憶取件碼。
另外,作為末端共享、共建解決方案之一,菜鳥驛站基于快遞物流企業的協同發展。菜鳥與中通、圓通、韻達、申通、百世等中國主要快遞物流公司達成戰略投資協議,全力推進末端多元化服務。
與單一自提柜模式不同,作為快遞服務的有效補充和延伸,菜鳥驛站依托人工站點進行包裹服務,隨著智能柜的覆蓋,目前正通過“人+站+柜”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驛站預約上門,站點和快遞柜自取等多元化、可選擇的按需服務。當前,按需服務的菜鳥驛站2.0模式已在杭州、廣州、深圳、天津、西安、蘇州、無錫、大連、石家莊等20個大中城市部分站點落地,正面向全國推廣。
天文數字的快遞量讓商家歡欣鼓舞,但是同時產生的天量包裝垃圾也是非?,F實的問題。本刊記者志從網上的公開數據了解到,快遞垃圾增量已占垃圾增量的90%,今年快遞包裹量將達到十年來最高點,快遞垃圾量也將再創天文紀錄。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僅2017年一年,包裝快遞所用膠帶總長度就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但紙板和塑料的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總體回收率不到20%。另有數據顯示,在我國特大城市中,快遞包裝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則為85%至90%。
“在快遞包裹當中,包裝的紙箱占到了60%左右,有50%的包裹要使用塑料袋,編織袋使用量也有45%,膠帶的使用量達到了87%,30%以上的包裝箱都會添加不同材質的緩沖物,這些都會形成大量垃圾。”熟悉相關情況的一位政府人士說道。
顯然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做一家環境友好型的企業,對于阿里系這樣的大企業來說,責無旁貸。
據了解,今年“雙十一”期間,菜鳥將啟動全新升級的“回箱計劃”,范圍將拓展到全國百城5000個回收點。升級后,消費者可以通過高德地圖搜索到最近的回收點,完成紙箱捐贈,使用淘寶、支付寶、菜鳥裹裹的APP掃碼即可獲得螞蟻森林的綠色能量。
在快遞包裝輕量化方面,天貓超市包裹全面啟用電子裝箱單,減少紙張使用。數據顯示,菜鳥電子面單每年幫助全行業節省紙質運單200多億張。菜鳥自主研發的智能箱型設計和切箱算法,可以減少倉內15%的包材使用。僅一年時間,這一算法已經被累計用在2.6億個包裝紙箱和快遞袋上,菜鳥倉也減少了7500萬個紙箱的使用。
而今年年初推出市場的循環箱,阿里系依然會在今天的雙“十一”全流程使用,這種循環箱材質堅固且輕便、可多次利用,并且采用的是“插拔式”的指環鎖扣設計,無需膠帶,實現0膠帶、0填充物,0新增紙箱,促進降本增效,做到環保和商業化的雙贏。
阿里系的這些努力顯然是很真實的,產生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面對快遞這樣龐大的產業,這樣的努力顯然還是微不足道。環境問題的改善依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而并非只是一兩家企業的責任。
雖然“雙十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問題,但是本刊記者認為,“雙十一”帶來的利遠遠大于弊,“雙十一”在解決就業、資源配置方面,已經成為一種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化運作的典范,也是對供給側改革的另一種現實詮釋。下一個十年,希望中國的電商市場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