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東光

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的文化性缺陷也逐漸顯露,如超載、超重、超速、違規等事故屢見不鮮;還有貨物損失嚴重,物流服務不到位,物流行業中的無序競爭和誠信缺失問題嚴重,由過度投資、重復投資所引發的“物流熱”現象等諸多問題。物流業都呼喚著先進的物流文化,亟須用物流文化來修補缺失的道德底線,以消除浮躁,統一認識,澄清觀念。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值已從2001年的18.8%下降到2017年的14.6%,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仍有很大下降空間,更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10%左右的比值相差較遠。中外物流之間的差距,不僅表現在物流設施、技術領域的硬差距,更表現在物流文化等方面的軟差距。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物流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流發展的靈魂,是實現我國物流發展的精神支柱與強大動力。美國學者弗蘭西斯·福山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最多能解釋80%的經濟發展,剩下的20%必須靠文化去解釋。從文化角度思考和總結我國物流的發展,充分認識到物流文化的經濟價值,對于促進我國物流基于新發展理念向綠色物流、低碳物流的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縮短與發達國家的物流差距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物流業隸屬服務業,物流的本質即服務。物流文化可以為物流發展提供理念、價值、精神方面的支撐。物流企業應該按照“服務中心”而非“利潤中心”的理念來打造,要在宣傳和貫徹物流利潤適度化的基礎上把提升物流服務質量作為目標。物流服務、客戶價值是物流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合理利潤是物流運營主體與公眾、社會之間的一種共贏,也是物流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物流服務理念的提升,可以使公眾、社會更好地了解物流、支持物流,樹立可信賴的物流形象,提高企業與行業的知名度,為物流運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形成物流服務理念提升與物流文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如果物流企業不講文化,社會誠信缺失,職業道德滑坡,市場秩序混亂,極易滋生種種投機甚至違法行為。物流文化可以通過強化責任意識,促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個體按市場規律辦事,形成相對一致的行為方式,從而增進互信。物流文化不僅能夠降低甚至免去正式制度設計的成本,而且能夠將不必要的交易費用降至最低,最終建立起一種和諧的交易環境。弗蘭西斯·福山的研究發現,一個社會誠信程度的高低是影響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文化因素。誠信和職業道德是重要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豐厚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社會的物流交易費用和管理成本。缺少誠信,喪失職業道德,市場經濟就無法正常運行。如果物流企業不講誠信,這樣的經濟和社會就沒有效率。每個人、每個物流企業都應當堅實履行對客戶、市場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在物流活動中,物流文化不是以直接、顯性的方式發揮作用,而是以間接、隱性的方式,滲透在物流運營與服務中。正如馬克思所言,“沒有人的作為‘主觀生產力’及其觀念導向,生產力將是‘死的生產力’,不能成為‘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物流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力,是活勞動的“主觀生產力”,是物流競爭力的精神支撐和價值靈魂。物流文化對物流有形資本的激活,首先體現在能夠加快有形資本的運行速度。物流文化通過組織制度文化設計以及對人的潛能的激發,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盤活有形資產,而且能夠使物流從業人員更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物流活動中,提高生產效率。其次,物流文化還可以不斷地物化并蓄積在有形資本當中,通過物流企業信譽和品牌競爭力等形式,提高有形資本的附加值。最后,物流文化能夠推動物流科技進步,進而提高物流增值能力。
物流核心競爭力是以有形資本為依托的硬實力以及以無形資本為依托的軟實力的有機統一。法國學者阿蘭·蓓蕾菲特認為,在土地和勞動之外,存在著第三生產要素,即文化。物流文化是物流運營中的一種重要無形資產和戰略資產,是物流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物流文化決定物流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命運,也會深刻影響物流行業的發展速度、質量和水平。物流與文化的融合,可增加物流產業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促使我國物流從粗放發展的物流模式向綠色物流、低碳物流的高效物流模式轉型升級。此外,物流發展關鍵在人,只有通過物流文化,物流企業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提高物流的市場占有率,最終鑄就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正如物流專家王宗喜教授所言,弘揚我國物流文化,以先進的文化思想培育物流人才,乃是振興我國物流的根本之道。
一種文化、一種價值取向對應著一種經濟體制、一種發展方式。物流體制問題從根本上說也是一種文化問題。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所形成的部門分割、地區分割至今沒有得到全面解決,特別對完全意義上的“物暢其流”產生阻礙。這種分割的體制缺陷是新型、大型物流企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也是物流領域各自為政、難以整合,甚至在一些領域小生產狀態和思維仍然占相當地位的重要原因。這種分割,使得地區和部門爭奪資金,爭奪物流資源,爭相表現政績和業績,讓本應是社會化的物流受限于部門和地區,最后造成一個低質量的大總量。當然,這些年體制問題也在變化之中,但體制問題改頭換面依然存在。物流體制完善需要物流文化的力量加以匡正。
目前我國物流基本上還是應用已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創新。正是因為缺乏創新,“物流熱”問題以及過度依賴某種發展方式現象便時有發生。缺乏創新也造成了物流領域選擇上的困惑,一有投資機會便一擁而上,實則是影響了我國物流的健康發展。應把物流創新作為原動力,作為一種常態。為縮短我國物流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就要積極擴大物流市場需求,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釋放物流企業家推動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的能量。所有這些,都需要物流文化的力量。
一個民族的崛起,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必定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齊頭并進,這是歷史的鐵證。物流文化是物流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是一種能夠提升物流經濟價值的精神生產力。發展中國物流,破解物流頑疾,改善物流服務,關鍵在人。物流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對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現今,在傳承與創新的基礎上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流文化,以先進的文化思想,培育物流人才,引領物流發展,乃是振興我國物流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