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文艷 焦文姝

供應鏈管理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以來,已在企業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信息化的發展催生著大數據、互聯網和物流網的產生,推動著供應鏈管理的變革。近期,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對促進供應鏈管理更好整合資源以提高質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義。供應鏈協同作為一種新的供應鏈合作共贏模式,在解決信任危機、牛鞭效應等問題的同時,可實現節點企業優勢資源互補,從而基于整體供應鏈最大化滿足顧客需求、降低生產和庫存成本、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優勢。
供應鏈管理背景下我國流通企業及流通企業物流管理取得了重要發展,“一帶一路”戰略也為流通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流通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大型綜合型平臺電商企業成績斐然,營收和利潤不斷創新高。諸如阿里、京東等優質流通企業物流管理水平明顯進步,物流模式不斷優化升級。然而,我國當前流通企業整體物流運作效率低、統一配送率不高、物流成本長期居高不下、信息共享程度低、供應鏈企業間信任缺失以及供應鏈各環節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依舊突出,無法滿足供應鏈協同視角下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對流通企業物流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流通企業急需適應并創新供應鏈協同管理理念,轉變企業物流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發展新成果,順應大數據時代下物流及信息技術發展新趨勢,探索互聯網+智慧物流管理模式,從整體上提高物流效率。
實踐表明,科學合理的物流模式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企業響應市場能力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基于供應鏈協同研究流通企業的物流模式創新對流通企業在當前供應鏈競爭大環境下圍繞客戶需求有效整合資源,提高消費體驗和顧客滿意,最大化顧客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戰略協同關系到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整體競爭優勢的提高,要求流通企業基于供應鏈管理視角,建立與上下游節點企業物流管理的協同組織模式,從目標協同、利益協同和文化協同三個方面實現物流戰略協同,以保障流通企業物流管理運作效益。
目標協同要求流通企業建立起符合供應鏈整體運營的物流戰略目標,包括企業內部物流運營目標和供應鏈整體運作目標。確定企業在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和物流管理地位,在保證供應鏈整體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經營價值。
利益協同要求流通企業建立基于供應鏈協同的利益分配和獎懲機制,通過利益協同機制保障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物流資源的有機整合和協同互補,使得從最靠近消費端的流通企業到生產商再到供應商的整個鏈條物流效率最優。
文化協同要求培育節點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和統一交往范式,構建供應鏈戰略層文化協同機制,實現基于供應鏈的文化認同,保證流通企業采購物流、內部物流和銷售物流高效穩定運行,避免企業間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矛盾。
戰術協同是供應鏈節點企業中打破企業界限,降低交易成本,發現并延伸顧客價值的重要手段。戰術協同要求建立協同制度和機制,將上游諸多供應商和下游顧客考慮進來,實現預測協同、采購協同、銷售協同和服務協同,保證供應鏈各環節物流運作的高效率,實現物流信息、物流能力的實時共享和透明化。
預測協同要求流通企業將消費者需求信息及時傳遞到供應鏈每一環節,建立起企業間的信任關系,保證信息的有效性和預測的準確性。正確把握消費者物流需求,及時準確地為消費者提供物流服務。
采購協同要求慎重考慮產品品類、質量、數量、價格等多種因素,選擇合適的采購配送模式,基于供應鏈協同,選擇自營配送、供應商配送和第三方配送的有效組合,以降低供應鏈采購成本,最大化顧客價值。
銷售協同要求將協同銷售的概念從企業內不同層級和部門的共同協作擴大到整個供應鏈,從供應鏈的角度整合流通企業上下游節點企業和企業內部資源,最大化共享客戶資源,共同實現對同一客戶相關產品的配套銷售,全面滿足顧客需求,以達到銷量的最大化。
服務協同要求在考慮顧客參與的情況下,流通企業協同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物流服務提供商等供應鏈節點企業運用自身操作性資源能力與整合資源能力,共同為顧客提供優質物流服務,共同創造價值。
操作協同是發現協同障礙、實現協同目標、創造協同價值的基礎。實現物流模式創新,操作層協同要求流通企業創新供應鏈協同管理技術、加強供應鏈協同系統建設,實現物流管理在供應鏈中的連通性和有效性。操作層協同是基于供應鏈協同視角實現流通企業物流模式創新出現偏差的主要方面,關乎供應鏈主體利益的實現以及顧客價值的創造。因此,流通企業必須做好物流協同規劃,搭建物流協同平臺,制定協同契約,加強信息技術協同和跨組織基礎設施協同。通過建立起統一的物流操作標準,實現供應鏈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運作能力的效益最大化,從而保證物流戰略協同目標的實現。
第四方物流是一種新的物流外包模式,能夠高度整合資源,提供綜合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將第四方物流引入流通企業供應鏈管理過程,利用第四方物流專業化的資源整合能力,集中和管理流通企業上游直至供應商及下游直至消費者的包括本組織和其他組織的優勢資源,優化供應鏈物流、資金流、商流、信息流的組織與傳遞,平衡整個供應鏈的資源供需關系,實現供應鏈協同效益最大化。
如圖1所示,引入第四方物流,改變自營物流和傳統的物流外包模式,充分利用第四方物流企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專業化的物流供應鏈管理技術,借助流通企業前向豐富的顧客資源,通過建立契約關系、信任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物流、信息流等以第四方物流為樞紐在供應商、生產商、流通企業、消費者、物流基礎服務供應商之間有效共享。產品由供應商向生產商、流通企業通過傳統物流服務供應商和第四方物流企業最終流向消費者,而信息流則以第四方物流企業和流通企業為核心從最終消費者開始在各個節點雙向傳遞,以保證物流模式的有效性。針對當前諸如網易考拉海購、當當網等一些物流規模較小、物流專業化程度低,企業在物流資源的整合和運營方面能力不足的流通企業,可引入第四方物流,建立以第四方物流為核心的供應鏈協同物流模式,以支持企業的主營業務,進而提高顧客滿意度,最大化顧客價值。

圖1 以第四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物流模式圖

圖2 流通企業集配中心物流模式
集配中心模式是汽車制造領域常見的一種入廠物流模式,由供應商管理庫存模式發展而來。集配中心物流模式在供應鏈前端供應商與生產商的協同運作上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響應性,以保證生產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提高供應鏈效率。在供應鏈的后端面向銷售領域中,集配中心物流模式則較為少見。
如圖2,通過集配中心將消費者所需商品從不同供應商處集中起來,通過集配中心信息系統進行統籌協調,借助物流服務商對商品進行整合運輸,按需配送至連鎖、聯盟企業銷售門店,消費者通過各連鎖聯盟企業獲得所需產品或者直接由集配中心進行配送,以減少商品流轉,保證流通企業配送效率。
流通企業物流模式一般由供應商主導,少部分由自營主導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主導。非流通企業主導的物流模式不可避免地產生流通企業對商品物流的控制力較小,物流信息難以實時傳遞和反饋,無法迅速響應消費者不確定性需求等問題。而自營物流的高成本以及管理上的問題又會制約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建立起流通企業集配中心物流運作模式,通過集配中心聚集供應商產品,向連鎖門店和聯盟企業進行產品供應,實現流通企業準時采購與銷售的同時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也可以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準時化的多樣性需求。連鎖零售巨頭沃爾瑪借助先進的信息系統和物流配送體系,由集配中心向遍布在全球的門店進行不停留送貨。由流通企業對供應鏈物流要素、物流功能進行整合分配,可有效控制供應鏈整體物流支出,保證流通企業物流服務質量。
當前,互聯網逐漸成為所有行業的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慢慢穿透各個產業,以軟件智能、硬件智能和管理智能為基礎、以數據為驅動的智慧物流模式向著更精準、更可靠、更高效的方向發展。諸如京東、阿里、亞馬遜等平臺型流通企業基于協同共享理念,重新組合物流構成要素和物流功能,重構物流收益與支出結構,助推企業物流模式創新,建立起基于流通企業的平臺型智慧物流模式。
流通企業建立平臺型智慧物流模式具有先天的優勢,通過鏈接產品核心價值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兩端,有效整合供應鏈上下游優勢資源,基于供應鏈協同共享理念,共享供應鏈節點企業及社會物流資源的使用權,深化企業間的分工協作?;ヂ摼W思維和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以及物流大數據的應用驅動著流通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流通產業智能化變革。流通企業搭建物流共享平臺,努力改善與商業生態系統中其他節點的關系,通過智慧物流模式,構建全覆蓋、廣鏈接的物聯網平臺,使物流前端更加靠近消費者,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以用戶需求倒逼流通產業鏈變革,進而實現供應鏈前端的物流智能化。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創新以流通企業為核心的精準智慧物流模式,實現全程可視化的物流資源智能配置,進而實現物流環節智能優化,物流效率智能提升,以流通企業物流平臺為核心,全面提升顧客價值,降低社會物流總成本。
合作伙伴的優勢集成構成了供應鏈的競爭優勢,選擇優質的產品供應商以及功能性物流服務供應商和物流服務集成商并建立起供應鏈協同聯盟,可實現整個供應鏈的物流系統高效運轉。流通企業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應事先調查擬合作企業的經營狀況、信用狀況,考慮基礎設施、專業和知識等的共享,基于科學的選擇程序,建立科學評價指標體系,對合作伙伴進行審核認證,以選擇優質多元的合作伙伴,提高流通企業物流管理績效。此外,應基于協作互補原則選擇合作伙伴,培育流通企業及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發揮節點企業綜合物流優勢,在整條供應鏈形成優勢集成。
建立動態、可擴展、可調整的物流協同聯盟,以標準化和規范化的供應鏈物流協同管理。流通企業應主導確定供應鏈物流聯盟協同目標,做好聯盟規劃,保持并加強流通企業在聯盟中的控制能力及地位,基于信息網絡整合利用供應鏈物流資源,強化聯盟內企業在管理、技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進供應鏈協同生態圈的共建共享。
基于共享經濟理念,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和物流網的綜合應用,建立綜合物流管理中心,將分散在各個節點企業的物流業務及物流資源集中起來,不斷優化供應鏈倉儲、運輸、周轉、配送等物流流程,有效整合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供應物流、生產物流和銷售物流,基于供應鏈高質量、高柔性、低成本的物流發展要求進行科學規劃,統一協調。
流通企業在一體化物流管理的思想下,以顧客服務為目標,后向延伸企業價值,以企業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物流運作,建立基于供應鏈節點企業資源高度整合的物流管理一體化平臺,實現供應鏈一體化物流管理的共生、互動和共贏。通過觀念轉變、信息共享、技術升級、系統優化,實現產品基于一體化物流管理平臺的從設計到供應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全過程智能管理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統籌控制。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賴于對大量數據和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和及時更新。當前大數據和云計算背景下,為滿足消費者不斷增加的物流需求,流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注重基于供應鏈的物流技術創新,提升企業及供應鏈信息化應用水平。
流通企業在創新物流模式的過程中,可利用POS、EDI系統實現無紙化的物流信息傳輸,借助條碼、RFID技術實現所有商品物流管理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基于GPS、GIS、GPRS等實現商品的實時跟蹤和全程監控。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創新物流技術的同時搭建適合流通企業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物流信息系統,全面實現物流信息無紙化實時共享,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物流信息服務。
為保證流通企業基于供應鏈協同的物流創新模式發揮作用,必須建立相應的協同機制,主要包括信任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通過與合作伙伴締結契約,培育企業間共同的價值觀和組織文化,形成統一的物流管理范式,建立起相應的懲罰與激勵機制,以保證供應鏈信任機制的有效運行。流通企業應改變傳統的點對點的信息傳遞,建立基于供應鏈協同的公共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創新信息傳遞方式,提高信息傳輸和轉換能力,規范并標準化物流信息管理,提升物流信息透明度,最大化物流信息價值?;诠渽f同的流通企業物流模式創新提高了整條供應鏈的盈利能力,但不同主體所獲得收益是不均衡的,應合理分配物流效率提高后帶來的收益,共同承擔風險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