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網文《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應逐漸離場》引發熱議。私營經濟是指以生產資料私有和雇工勞動為基礎,并以盈利為目的,是公民勞動權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如果真強制私營經濟離場,只剩下機械笨拙的單一國有經營模式,勢必導致商品數量和種類的匱乏,民眾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正常需求,又將如何滿足?欄目主持/馬巖

近日,有網友爆料,四川廣元一塊為四川運動會宣傳的展板上,短短幾行字竟然錯誤連連。對此,相關單位回應稱這是承包給廣告公司做的,印刷中出現了錯誤,目前已處理。寫錯的幾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結構復雜難寫的字,而是極常見極常用的字,這樣的低級錯誤本不該出現。而近期“烏龍標語”“問題海報”“錯字展板”等事件反復發生,提醒各地高度重視作風建設,認清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特點,以“永遠在路上”的勁頭,把作風建設作為頭等大事抓深、抓實、抓細,力糾嚴治各種不良作風,才能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不久前,針對分別發生于河南鄭州金水和惠濟兩區的兩起噪音擾民事件,受擾的兩處居民多次催促有關部門卻仍執法不力,面對群眾詢問,鄭州市惠濟區執法局值班人員如此回答:“不清楚。因為一般投訴人都不需要回復。”說好的為人民服務呢?現在各地政府部門都在把“只跑一次”或“一次辦好”做得更好,事實上,做到這樣并不復雜,只要實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即可。怎樣才能讓“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有效并讓市民滿意,辦法也很簡單,各部門互通有無,信息共享,自覺互補,而不是各唱各的調。說到家,其實就一點:敢于擔當!
某地的市民中心新裝修的辦事大廳氣味刺鼻,工作人員紛紛戴上口罩,可領導卻直言“影響整體形象”,要求窗口工作人員把口罩都摘了。戴不戴口罩跟政府形象究竟有多大關系?對前來辦事的群眾而言,心中在意的是工作人員態度好不好、效率高不高,耳朵上掛沒掛口罩,顯然與服務質量、窗口形象不搭界。現實中,這樣的形象觀并不鮮見。為了維護空洞形象,很多地方也鬧出過不少笑話。比如,為給前來檢查的領導留下好印象,某鎮一大早發動群眾在高速公路旁臨時植樹;為響應上級建設新農村、打造新農民的號召,某村要求農民全部身著統一制服下地干活……一個個看上去很美的“人造盆景”,迎合了檢查的口味,滿足了自我的虛榮,卻與群眾需求背道而馳。
近日曝光新巴爾虎左旗民政局和住建局被指在沒有相關手續的情況下非法侵占草原,建起了殯儀館和垃圾場。有記者采訪當地執法部門時還被告知“建垃圾場不需要手續,是當地政府認可的”。按照我國相關法律,非法占用草原,改變被占用草原用途,數量在20畝以上,造成草原大量毀壞的,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定罪處罰。但就是這樣明顯違法違規的項目,在當地依然能夠“成功上馬”,原因恐怕就在“政府認可”四個字。因此要從根本上摒棄長官意志和人治思維,說話做事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對各種危害法治、破壞法治、踐踏法治的行為要敢于堅決說“不”。
近日,北京站候車室另辟一個付費休息區,面對質疑,休息室內的工作人員稱,這間收費休息廳已經設置了多年,哪有那么多免費的。候車廳屬于公共空間,是車站為滿足旅客候車、短暫休息而設置的處所,提供這樣的處所,是車站義不容辭的職責。一來,火車站具有公共服務職能,二來,旅客已經通過購買車票這樣的經濟付出手段,獲得了這種被服務的權利。收費休息廳設置在候車廳內,就擠占了公共空間,就將旅客本該免費享有的休息處所變成了不再免費享有。尤其可怕的是,倘若因為商家自主經營就合理合法,那么,其他火車站、汽車站一旦也效法這種做法,也將候車大廳的一部分空間承包給他人搞經營,那豈不亂套?

有記者在號稱“西南在建最大客運樞紐系統”重慶西站看到,因站前馬路被封,旅客只好翻越護欄圍墻出站;有人做起了迷路旅客的生意,帶路10塊錢一次……。建設方表示,全部工程最早要到2020年才能完工,在此之前重慶西站“出站難”的現象還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