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2018-09-01)
大概沒有哪個時代,像現在這么多的平臺:吃飯有外賣平臺,買東西有電商平臺,坐車有約車平臺……技術的進步掩蓋了背后的人為操縱和傾向性,讓很多人忽略了平臺同樣有重重的商業利益的需求,從而放松了自身對平臺的審慎態度。這種“平臺依賴癥”的結果,就是當中介(平臺)的服務質量一下滑,就會有種種問題集中爆發。不過觀察各種領域的平臺,搜索領域的百度和出行領域的滴滴,由于自身一家獨大的地位,導致用戶的“依賴癥”更深,而電商領域由于競爭充分,淘寶、京東、小紅書等等各個平臺人氣旺盛,人們可選擇的范圍相對較多,因此用戶的“依賴癥”要輕很多。這說明,對平臺的管理除了相關政府部門在行政上的監管,更有效的辦法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這樣平臺才有動力去不斷改善自身的服務,提升用戶的體驗的滿意程度。

(《時代周報》2018-09-04)
減稅是民心所向,亦是大勢所趨。首先,中國的減稅空間仍然較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2018年1~5月份,全國稅收收入76810億元,同比增長15.8%,增長速度遠超同期GDP增速,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這種“逆勢上揚”顯然不符合積極財政政策的初衷,對于稅收減免,還存在著很大的空間。其次,從企業尤其是民企的獲得感來說,也亟待減稅降費。新一輪的基建投資拉動是否會再次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加劇國企與民企的不平等地位?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比起財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稅收尤其是所得稅還能起到“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即在經濟繁榮時抑制通脹,在經濟衰落時減輕蕭條,這種直接從企業端產生的優惠既有利于幫助企業增加利潤,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的具體體現。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2018-09-01)
消費行為的差異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難以避免。在爭議消費升級還是降級之余,更重要的是挖掘這種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特別是此前可能被忽視的日用品和基礎性服務的消費升級中所隱藏著的巨大機會。其一是本土制造業和消費類品牌的崛起良機??梢哉f,在這一輪消費升級潮中,“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讓與消費者接觸更加直接,更加了解當地民情、文化的本土企業占了先機。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二十世紀70年代,日本在逐漸步入消費升級階段后,大量的本土快消品牌崛起,包括大創生活館、無印良品、優衣庫等,均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起的15年間。其二是消費金融行業的機會。如何深挖、細分消費群體的金融需求,提供精準且安全的服務,將是未來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優化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證券時報》2018-09-22)
要從源頭上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就必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減稅降負增加可支配收入。決定居民收入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經濟增長情況,另一方面則是分配的比例。收入分配不公是影響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喊了多年,在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還存在不少問題。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行業間、城鄉間、地區間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突出障礙。通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可以讓普通大眾口袋里的錢多起來,要讓人們擴大消費,必須要通過分配制度改革來推進。
(《證券日報》2018-09-01)
化解債務風險有兩個原則:一是面對階段性問題,需要采取短期措施來解決。其次,面對流動性問題,需要及時見效快的措施來解決,避免債務風險從流動性風險向基本面風險演變。投資者風險偏好變化是跳躍的,非連續的,注重心理引導和政策的精準度。要客觀、及時、全面地反映民營企業的經營和資金的實際情況,穩定民營企業持續盈利能力的市場預期。往往導致事情向最壞情況發展的,不是最壞的結構,而是更壞的預期。應盡快引入私募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到企業的債務重組過程中,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化解民營企業的債務風險。鼓勵企業進行債務重組、鼓勵有能力的私募機構進行債務承接。真正有運營能力的還是企業家,股權留給企業家,債權留給金融機構,才是化解本次企業債務風險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