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Data·大數據
年度流行語用詞語概括了一年中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事、世情、民心,記錄著世界的變化、時代的變遷。2017年“十九大”成為最受關注的焦點,報告中的關鍵詞“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迅速流行開來。
年度新詞語則反映了社會發展腳步和人們心理變化歷程,有政策層面的“雄安新區”“留置”,有關乎民生的“共有產權房”“租購同權”,也有反映國際局勢的“通俄門”“金磚+”。
年度網絡用語最受網友關注。有來自游戲的“皮皮蝦,我們走”,有因綜藝節目爆紅的“你有freestyle嗎”。網絡用語用簡潔的語言或描述一種情境,或表達一種情緒,真切地反映了網友的心態,符合語言的傳播規律。
截止2017年底,牛津英語詞典共收錄了245條漢語外來詞。其中包括風水( feng shui)、筷子(chop-stick)、干部(ganbu)等詞,中國的貨幣單位“角”( jiao)也有收錄。
被收進英語的漢語詞大都是外國人所沒有的古董、動植物、土特產。其中,最先被收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是china(瓷器),時間是1555年。
教育部、國家語言委員會至今已連續12年向社會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描繪語言生活的實況,為國家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2016年的報告中對比了2006年和2015年媒體高頻使用的前10個字母詞。我們發現,2006年,字母詞反映領域還比較分散,有普通詞語VS、體育領域NBA和AC(米蘭)以及網絡社交QQ,科技成果主要是集遙感技術( RS)、地理信息技術(GIS)和全球定位系統( GPS)的3S技術以及IT和MP3;而2015年的高頻字母詞則集中在經濟領域,尤其是金融和電商,如A股、P2P、020、APP、IPO、PPP、CPI,驗證了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新增的時政社會生活類詞匯中強調,對國內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負責人,不使用“老板”。報道中一般不有意突出某一類型群體或某一種身份。如災禍報道中,不使用“死難者中有一名北大學生,其余為普通群眾”的類似提法。
另外,新聞媒體和網站應當禁用的不文明用語有38個,例如“裝逼、草泥馬、特么的、撕逼、瑪拉戈壁、爆菊、JB、呆逼、本屌、齊B短裙、法克魷、丟你老母”等。
在表述民族宗教類詞語時,不得將香港、澳門與中國并列提及,如“中港”“中澳”等。不宜將內地與香港、澳門簡稱為“內港”“內澳”,可以使用“內地與香港(澳門)”,或者“京港(澳)”“滬港(澳)”等。
此外,“村長”“村官””解放前(后)”“新中國成立前(后)”“前蘇聯”“深港一體化”“一帶一路”戰略等過去慣用提法,也在禁用詞之列。
聽TA說
@杜輝(南京大學編輯出版學專業,圖書編輯)
傳統的圖書出版在新詞語的接受和應用上一直相當保守。一方面是因為有一定規范要求,另一方面是因為傳統出版人的人為因素。許多新詞語是傳統出版人所不懂、不能接受的新語言形式。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順。歷史上的語言、詞匯改變,并沒有摧毀文化,反而讓文化歷史在變遷中得以延續和傳承。這種根植于社會大眾的溝通工具的進化演變,是不可能被人為限制和控制的。文化的發展繁榮,不是一成不變,不是復古法祖,而是要與時俱進。
現在互聯網閱讀對傳統紙媒的巨大沖擊,固然有科技發展的因素,但是語法、詞匯僵化,不能適應時代發展,也是其中一大深層因素。傳統紙媒出版物,沒有大眾喜歡和易接受的新語言,怎么可能吸引讀者?而當大量讀者被我們推向了互聯網閱讀后,再想培養他們對紙媒的閱讀習慣,則可謂難于上青天。近幾年紙媒的快速衰落,值得傳統出版從業者反思。
@江藍生(北京大學語言學專業,漢語詞典編纂者)
語言的變化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社會變動大,橫向交流接觸多,語言變化就大。
在人類交往的過程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都會互相影響,當然這種影響并不均衡,一般是強影響弱,雅影響俗。從語言影響的強弱可以看到一個地區或國家經濟、文化力量的強弱。有人說:語言也是非常“勢利”的,即從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向落后地區流動。近些年對外漢語教育的發展就是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表現。
在當今這個思想活躍、個性張揚的時代,人們特別是青年人常感到日常語言的單調、貧乏。于是借助網絡這個自由的平臺,大展身手,突破某些語言規范的束縛,竭力加大語言的表現力,使得語言發生變異。
網絡語言是現實自然語言的變異形式,它在幾億網民中使用,必然會對漢語的發展產生影響。其中一些有表現力的語匯、格式或用法會被吸收到全民語言中,增強民族語言的活力,如“酷、雷人、給力”等已成功贏得社會的認同,有的詞語已經在正式的字典、詞典中占得一席位置。
@何鑫(四川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專業,西班牙語翻譯)
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外來語,特別是古代通過佛經音譯的詞。“世界…‘剎那…‘金剛”這樣的詞現在大部分人會以為是原生的,但其實都是佛經音譯而來。
很多人會講所謂的漢語“純潔性”,但對于鋪天蓋地的外來語,我們沒必要排斥。如今新詞匯的發明速度遠遠超過任何歷史時期,想要給每個新詞匯都準備好翻譯再推廣,其難度可想而知。要不你試試給iPhone和iPad -個“信達雅”的翻譯?
語言是為了使用方便,如果外來語已經婦孺皆知,那使用字母拼寫有何不可?其實更多的情況下,比如UN、WTO、WHO、NATO、UNESCO這樣的詞,漢語母語者很難記全,自然會有人去翻譯過來供推廣和使用。
外語不是洪水猛獸,漢語不會因為外來語失去自己的魅力,而是會變得格外豐富。
@望江水(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專業,新聞工作者)
由于網民年輕化、學歷高等化,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高,富有極強的創造力。他們總是能結合時下熱點,敏銳地從網絡語音、視頻中發現樂趣。擅于將諧音、方言詞和舊詞革新轉化,最大限度地在網絡上呈現出搞笑、詼諧甚至有些“低俗”的“新詞”。這些“新詞”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很快就會被大眾“共鳴”為“熱詞”。
社會進步,除了勞動生產力的進步外,國民思想進步在網絡中也能側面體現。對網絡不良“新詞”的抵制,關乎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持續進步。也是新時代公民媒介素養的體現。和諧與民主的社會是由稱職公民組成的,需要公民提高文化素養,提升審美趣味。
網絡與現實只有一步之遙,如果網民在現實社會中是富有文化底蘊、格調清新的人,在互聯網上也不應該是粗俗不堪的人。網絡中的不文明習慣,很容易帶到現實生活中來,形成社會不文明因素之一。凈化網絡不良“新詞”的呼聲出現,也是社會主流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