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益
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當代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從樹立大數據思維,大數據與課堂的融合到建立大數據庫實現高效的資源管理與課程建設三個角度,探討在大數據時代如何進行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關鍵詞:大數據;思政課;教學改革
隨著計算機信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海量的數據正在產生,人們在實踐中逐漸意識到大數據已不僅是大量的數據,而是能夠“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有巨大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或深刻的洞見”①,大數據正在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也包括了對高校思政課的影響。隨著“網絡原住民”②的入校,作為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重任的公共課程,思政課如何在新時代轉變思維化堵為疏,有效整合大數據與課堂教學,實現真正的教書育人,考驗著思政課教師的智慧,也成為當代高校思政課發展新的方向之一。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③本文將從大數據思維的樹立,大數據融入課程到大數據庫的建立三個角度探討如何在大數據時代進行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一、樹立大數據思維,統領思政課程
傳統思政課堂中教師就是權威,課堂內容和進度安排多依賴教材和教師自身已有知識儲備與經驗,大數據的出現有望打破這種困局。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界定,大數據的特征可分為: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和動態的數據體系、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巨大的數據價值四個方面④,思政教師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樹立大數據思維。
首先,隨著數據收集、存儲、分析技術的加強,信息獲取不再受樣本數量制約,教師應當將隨機分析思維轉變為對研究對象總體、全景式把握與分析的思維。這里的數據包括了上課所涉及理論和實例等相關教學資料,學生個體信息以及以專業或年級為單位的學生群體信息等。
其次,相比小數據下對個體數據高精準度的關注,大數據思維更加追求對數據背后信息的挖掘,教師應當建立起尋找隱藏在數據中的模式、趨勢和相關性的思維。這一思維可以運用到學生管理和課程設置多個方面。一方面可以通過多維信息給出學生行為的全息結構,從而預測學生的行為,進行后續課程安排;也可以通過使用在線調查工具進行大數據收集并對相關信息碎片化重組,使傳統研究方式下未解的問題取得新的進展,以研促教,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更合理的課程管理。
二、引入大數據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大數據思維的建立是大數據時代引領思政課程的第一步,而充分發揮大數據作用,需要教師在教學環節重點落實。
1、引入大數據,加強說服力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任何話題都可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對此,思政課教師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根據課程要求和學生的需求,對“量大”但“質不均”的“大數據”進行有效篩選,為思政課教學提供積極向上的環境,使大數據服務于教學。
同時,應當有效利用大數據實現深層次信息挖掘,教師可以抓住現象級話題導入課程,運用標簽云等可視化技術通過創建圖片、動畫等形式加強對大數據分析結果的優化與理解,增強課堂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實現用“數據”說話的同時切合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潮流特點,引導學生尋求課程內容和自身興趣的契合點,實現由點到面,通過個別現象認識社會的課程教學。
2、互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大班教學是目前思政課較為常見的模式,要在如此有限的教學資源下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一大有效手段就是利用教師和學生手中的智能客戶端實現教學資源充分共享與高效互動。實際應用中,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對已有數據庫資料的上傳實現學習資料的推送和學習任務的下發,引導學生提前預習;再通過學生課堂和課后的互動、提問、答題等情況整合反饋資料,進行教學反思,有效改進和完善課程內容和方式。特別是在課堂過程中,在線教學軟件能夠實現考勤、課堂互動、知識點確認等功能,雖然教學方式仍以PPT為基礎,但教師可以將典型事例做成問卷、話題討論等形式發送至互動平臺,鼓勵學生參與頭腦風暴、熱點辯論等多種形式的移動互聯學習活動,同時教師可以打開彈幕與學生進行互動,實現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實時有效反饋,進而對不同知識點采取不同程度的講解,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完善大數據庫,實現課程統籌安排
在大數據剛開始進入思政課堂的今天,很難真正實現“私人訂制”,但可以通過對信息的高效管理逐步完善數據庫建設,實現思政課程的統籌管理。
1、教學資料數據庫
建立和完善教學資料數據庫,是大數據融入教學內容的第一步。教師可以上傳教材中涉及到的經典名著、人物資料和文獻,也可以把現實社會中的典型案例放到資料庫中并進行追蹤和實時更新。為課程內容提供引經據典的大數據支持的同時,有效引導學生直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問題。
2、學生個人數據庫
隨著高校信息化設施建設加快,學校逐步實現對學生大數據的采集與管理,如宿舍樓、教學樓、食堂等不同場合所產生的上課、生活、娛樂等多種信息,以及學校各大論壇、貼吧等虛擬空間所隱藏著的學生對時下熱點新聞、校園事件的態度等,都能夠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生數據庫。這些信息有助于教師有效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成長路徑,配合課程內容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引導,逐步實現有針對性的課程安排;也有助于優化對學生的考核方式,記錄著完整生活和學習軌跡的數據是逐步實現全過程、多角度考核的有力依據,能夠有效突破考試臨場發揮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實現對學生全面、客觀、真實的評價。
3、課程建設數據庫
思政教師應當以學生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設計課堂內容,不同學生在同一門課程中所關注的內容不盡相同,所適用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對同一知識點掌握程度亦有所不同,這些差異都是課程數據庫建設中應當關注的重點。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痕跡進行數據分析,再對照學生信息庫等其他數據,梳理、尋找這些“不同”與其專業、年級、所處時代等因素的相關性,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真正實現因材、因時精準化施教,進而實現思政課程的有效統籌管理。
大數據的運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校思政課融入大數據時代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教師技術能力的不足,信息庫建立過程中平臺與后續支撐的缺乏等。當技術融入課堂后又存在教學內容與教材相背離的風險,如何在信息化教學改革實踐中確保思政課的教學價值,確保高校思政課教書育人主渠道功能的發揮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些都將成為下一步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命題。如何在大數據時代開啟思政課的精彩未來,值得期待。
[注釋]
①[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②施蕓卿,羅滌.“90后”大學生的數字化生存[J].青年研究,2014(6):1-4.
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6(12):1.
④李懷杰 , 夏虎 . 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探究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 ,( 5 ) .
[參考文獻]
[1]段瑞琴,趙常興.大數據時代課程實踐教學體系新模式的構建——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J].船舶職業教育,2015,3(4).
[2]李懷杰,夏虎.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3]人民日報記者.尋找通往未來的鑰匙[N].人民日報,2013-02-01,(23).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