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路
摘要:“智資合作”是改革開放進程中,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合作的一種創新模式,其產生背景、發展歷程、發展特征都具時代的特征。深化“智資合作”的發展:要正視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家的觀念差異;要更加注重提高政府服務水平;要營造寬容的創業氛圍,鼓勵更多的合作模式涌現。
關鍵詞:海歸人才;民營企業;合作
一、研究背景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杭州市蕭山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和示范區,民營經濟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蕭山區擁有民營企業3萬余家,其中中國500強企業4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15家,上市企業60家。歷經40年的艱苦創業,不斷壯大的民營企業不但成為蕭山區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實踐中贏得了了大量海歸高科技人才的青睞。自2009年開始,蕭山區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智力+資本”的“智資合作”模式應運而生。經過近十年的合作探索,“智資合作”模式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了進一步的突破和創新。蕭山區政府、民營企業、海歸人才均在“智資合作”模式的合作實踐中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與此同時,“智資合作”的成功實踐也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研究和關注,目前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主要有:(1)浙江民營中小型企業是支撐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浙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浙江民營經濟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破解難題,浙江學者史晉川剖析了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及存在的問題,比較了我國三大民營經濟模式,明確指出浙江民營經濟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缺乏正式的對接渠道。民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才是民營經濟產業升級的關鍵。(2)改革開放以來,海歸人才創業雖然起步比較遲,但發展勢頭強勁。海歸人才創業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非常突出。因此,海歸人才急需與實力強大的民營企業合作來緩解資金不足的困境。國內學者王耀輝近年來一直關注海歸人才的創業問題,他分析了海歸人才創業的各種窘境,并提出海歸人才創業要立足中國國情,與本土企業相結合的建議。學者劉元芹、楊月坤、薛琴、劉暢等進一步從海歸人才與本土企業的合作中提出合作基礎和方向。(3)杭州市蕭山區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智資合作”起步于2009年,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此同時,江蘇和廣東等地也有類似的實踐探索,但也出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蔣國杰、謝廣英、周小虎等學者分別分析了江蘇、山東、廣州的合作問題。杭州市蕭山區的方奇剛、孫玉霞、趙剛也比較全面地分析“智資合作”在蕭山區的實踐探索。
已有研究成果為進一步分析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合作奠定了基礎,但我們也不難發現,現有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尤其是新形勢下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都對“智資合作”提出了更多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回顧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之間“智資合作”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特點和經驗,并明確今后的發展方向,這不僅對促進民營經濟和海歸人才更好的合作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時在學術上進一步總結和提出“智資合作”科學發展的方向,這也有利于豐富前期的研究成果。
二、“智資合作”的發展歷程回顧
杭州市蕭山區內的“智資合作”模式始于2009年,改革開放20多年的積累為“智資合作”的產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為了更好地發展,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家共同選擇了彼此間的合作,并經歷了三個不同的合作階段。
(一)“智資合作”的產生背景分析
1.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渴求高科技項目突破瓶頸
中國的改革開放給民營企業創造了前所未的發展機遇,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2003年)、《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2005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9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0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2012年)等一系列有力的扶持政策。同時,還先后頒布和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2003年),《個體工商戶條例》(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7年)等眾多法律法規。黨和政府的政策關懷極大地鼓舞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促進了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杭州市蕭山區民營企業的發展得天獨厚,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壯大。民營資本日益雄厚,民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而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蕭山民營企業也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發展問題。民營經濟主要是一個以傳統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模式,由于自身產業結構的特殊性,眾民營企業的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急需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運營管理人才來打破企業發展瓶頸。因此,傳統企業的經濟結構在不斷地轉型升級過程中,形成了眾多新型產業。而這些新型民營企業迫切需要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端運營管理人才來助推民營企業的新發展。一些民營企業家紛紛把目光投向帶技術、帶項目的高層次海歸人才,對技術和人才的渴求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為“智資合作”的奠定了前提基礎。
2.海歸人才創業面臨融資困難,渴求民營資本大力相助
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帶動了高層次海歸人才的回國創業熱潮,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肥沃土地上,海歸人才回國創業風生水起。在改革創業創新的實踐中,海歸人才回國創業的隊伍日益擴大,據統計2008年前來杭州市蕭山區創業的海歸人才僅40人,創辦的企業也只有30家。而2009年后蕭山區發生了迅速遞增的變化:2009年新增海歸人才33人、企業15家;2010年新增海歸人才107人、企業19家;2011年新增海歸人才40人、企業17家。與民營企業家不同的是:海歸群體是一個具有高層次技術、高知識結構、高水平管理經驗的優秀群體,他們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十分突出,在領先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
但在實踐中,海歸創業也面臨種種困難。首當其沖的是海歸人才在創業中普遍存在著“智”有余而“資”不足的困難。雖然一些海歸人才掌握的技術在國內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但苦于缺少必要的啟動資金,科技項目無法落地生根。從銀行方面看,由于缺少必要的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從而影響了海歸企業在銀行獲得必要的創業資金的資助。從政府方面看,雖然政府不斷地通過制定海歸創業政策,加大海歸創業扶持力度,但與海歸所需資金相比,遠遠不能滿足海歸人才的資金需求。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歸人才的順利創業,海歸人才創業融資困難十分突出,渴望民營資本的大力相助,與民營企業“智資合作”愿望非常強烈。
3.政府高度重視“智資”合作,主動助推雙方合作對接
要增強區域發展的活力,關鍵在于充分發展人才的優勢,激發競爭的活力。杭州市蕭山區政府敏銳地捕捉到海歸人才與民營資本合作的愿望,高度重視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的合作建立。區政府秉持“人才強區”的發展戰略,明確提出了“三個有”的原則:有完善的扶持政策,有多元化的創業平臺,有濃厚的創業氛圍。自2009年起,蕭山區政府及時倡導“智資合作”創業模式,通過一系列舉措,為助推民營企業與海歸人才的合作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首先,政府組織“智資合作”對接會,為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合作牽線搭橋。從2009年至2017年,蕭山區政府成功組織召開9屆智資合作對接會,海外高層次人才與蕭山民營企業家、風投機構、區內各級平臺和科創園開展面對面的交流,為雙方尋找合作商機起到了中介作用。其次,建立海外工作聯絡站,為“智資合作”的視野拓寬到了海外。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杭州市蕭山區留聯會與海創會在海外先后設立了12個工作聯絡站。政府每年組織民營企業家赴境外招聘海外人才,使海外工作聯絡站成為“智資合作”的“機會站”。再次,提供“保姆式”的政府服務,優化“智資合作”創業環境。自2009年以來,蕭山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每年安排一定額度的配套資金,專項用于海歸人才創業的資助與獎勵,并通過有效的政策支持,在“優質服務”中推動了雙方的“智資合作”。
(一)“智資合作”發展階段分析
實踐中,“智資合作”給海外人才和民營企業創造了合作共贏的良好機會,作為一種新的合作模式,“智資合作”也經歷了從單一到多元、從表面到內核的擴大和深化過程。
1.海歸項目與民營資本的“單一合作”階段
“智資合作”的起始階段主要采用海歸人才項目與民營資本之間的“單一合作”方式,這種方式也稱“融資式” 合作方式。在合作中,海歸人才僅僅擁有和提供高新科技項目,并且完全利用民營資本開展合作,這是一種比較單純的“智資合作”方式。在“智資合作”初期,這種方式有較地解決了雖然擁有高科技項目,而苦于缺乏充足的啟動資金的海歸人才的困境。尤其是針對剛剛回國創業、急于項目落地生根的海歸人才來說,無疑解了燃眉之急。而對于民營企業家來說,海歸人才項目的對更新和提升傳統產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2.海歸項目、管理與民營資本間的“多元合作”階段
“智資合作”助力海歸人才項目順利落地,與民營企業的良好合作,促使海歸人才創業漸入佳境。經過幾年的合作實踐,一些海歸項目在民營資本的強力支持下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民營企業也在合作中逐步轉型,并真切地體會到海歸高科技項目實踐中所展現出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因此,一些民營企業家尋求與海歸人才的進一步合作,從對海歸項目的單一渴求擴大到對海歸人才管理理念的欣賞和實踐。由此步入了海歸項目、海歸管理與民營資本之間的“多元合作”階段。
3.海歸人才與民營資本之間的全方位“深度合作”階段
隨著“智資合作”的不斷深入,成功創業的海歸人才積累了不少資本,開始由“知本”主體向“資本”主體轉變,并完成了科技資源資本化的過程,外來科技資本逐漸增強。因此 ,海歸人才與民營資本的合作進一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步入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階段。在這個階段,更多地形成了海歸資本以“入股式”方式與民營資本進一步融合。同時,作為傳統的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風大浪中,也渴求民營資本能投向更有發展前景的高新產業。雙方之間全方位的強強合作,為“智資合作”開拓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三、 “智資合作”的發展特征總結
“智資合作”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進程中,由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家共同走出的經濟發展新道路?!爸琴Y合作”植根于改革開放肥沃的土壤,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在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一)合作雙贏是“智資合作”的基本前提
“智資合作”的合作基礎是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家之間的合作共贏目標,以達到雙方合作互利是基本前提。從“智資合作”近10年來成功的發展歷程來分析,“智資合作”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為這種合作方式為雙方都帶來了豐碩的成果。從海歸人才來說,在“智資合作”肥沃的土壤中,高科技項目破土而出,完成了從科技項目到科技成果的蛻變。有的甚至實現了科技資本的積累,為海歸人才進一步創業創新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從民營企業家來說,面對傳統企業的種種弊端,由于順利注入了海歸高科技項目的新鮮血液,民營企業帶來了產生了新的動力和活力,為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增強了創造了條件。因此,雙方的合作共贏是“智資合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基本條件。
(二)政府助推是“智資合作”的重要保障
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智資合作”如同一樁好的姻緣,需要政府的牽線搭橋,搭建交往平臺,促進雙方合作形成。從杭州市蕭山區“智資合作”的實踐來分析,政府主動助推雙方“智資合作”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政府為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創造的創業環境,為合作雙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效地緩解了海歸人才在市場、用工、招工、融資方面的困境。同時政府搭建的種種合作平臺,不僅傳遞了快捷有效的合作信息,同時為雙方進一步的了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動態結合是“智資合作”的鮮活特征
從“智資合作”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智資合作”從最初單純的科技項目與民營資本的合作,進而發展到“多元合作”和“深度合作”的模式。這不僅僅是呈現了“智資合作”的多元化形式,更加重要的是體現了“智資合作”的不斷發展的生命力?!爸琴Y合作”萌芽于改革開放發展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部環境和合作雙方內部條件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智資合作”絕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合作模式,尤其是隨著雙方在合作中不斷增加的合作項目和不斷更新的合作模式,使“智資合作”模式具有更加鮮活的特征,體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四、深化“智資合作”發展的方向思考
目前,蕭山民營經濟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機遇,“智資合作”的土壤依舊肥沃。但蕭山民營企業在進一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方面依然面臨著更多的問題和挑戰。同時,海歸人才的創業創新也在涌現了一些新的的問題和思考。因此,正視和分析“智資合作”面臨的新形勢,是進一步深化“智資合作”的基本前提。
(一)要正視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家的觀念差異
海歸人才有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有豐厚資金,如果雙方成功對接,順理成章形成合作。但事實上,實踐中并不是所有有合作意向的雙方都能聯姻成功,形成合作關系。究其原因,主要是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主在觀念上存在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在“智資合作”的過程中,也在逐步發生變化。在“智資合作”的初期,雙方之間的差異主要由教育程度、工作經歷、生活背景的不同而產生,比較直接地體現在合作的交流溝通上,具體表現為不同的投資意識和風險意識。隨著“智資合作”的不斷深入,海歸人才也漸漸暴露自身的一些不足。如對國情、省情、區情、企情的不夠了解,對中華本土傳統文化的陌生,對國家政策的理解不足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海歸人才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針對海歸科技項目投入高、周期長的特點,特別是海歸資本的不斷加入,民營企業需要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實踐中,有的觀念差異在雙方磨合中逐漸消失,也有的差異卻在合作過程中形成或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方之間的進一步合作。
(二)要更加注重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如前所述,多元化的創業合作平臺是雙方合作的“產床”,政府良好的服務是“智資合作”的助推器。在“智資合作”的歷程中,政府也經歷了以管理為主到以服務為主的轉化過程。在合作初期,政府在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同時,更多的是以管理的方式來促進“智資合作”的形成和發展。隨著“智資合作”的不斷深入,政府逐漸樹立了“服務至上”的管理理念,把最好的服務作為最好的管理。從以制定政策為主的服務方式,進而擴充了多元化的服務方式。政府一方面不斷優化創新創業政策,為“智資合作”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對接會和建立海外聯絡站,為“智資合作”搭建廣闊的合作平臺。政府的主動服務和優質服務為“智資合作”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智資合作”的不斷深入,政府服務的內容和方式需要不斷的擴大和更新。尤其是面對海歸人才和民營企業家的新需求和高要求,政府如何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服務技能,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探討和實踐的重要問題。
(三)要營造寬容的創業氛圍,鼓勵更多的合作模式涌現
從近十年的“智資合作”模式變化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智資合作”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地豐富和更新。在“智資合作”的實踐中,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合作失敗的例子,而且對雙方都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因此,正視失敗、寬容失敗,并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這是今后“智資合作”進一步發展中要重視的問題。首先,政府要有“肚量”,要努力為合作雙方營造一個更加寬松、寬容的創業環境,允許失誤和失敗。要主動幫助分析和總結經驗教訓,并協助合作雙方再次創業,讓海歸與民企都能感受到政府的善意和誠意。其次,海歸人才、民營企業與政府三方在“智資合作”中要共同協助、探討更加積極有效的合作方式。黨的十九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的發展階段將是高新技術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的關鍵時期,這也是民營企業繼續開創改革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繼續深化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之間的“智資合作”模式,讓更多科學合作模式涌現,這將是“智資合作”科學而明智的選擇。
總之,“智資合作”是蕭山海歸人才與民營企業共同走出的一條互利共贏的創新之路,“智資合作”在蕭山的科學實踐,促進了蕭山區民營經濟的科學發展,也有效推動了海歸人才創業創新。改革再出發,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海歸創業人才,都要面對新的合作環境和合作方式,在理念和實踐中要突破以往的固定模式,走出一條具有浙江特色合作道路。
[參考文獻]
[1]王輝耀,當代中國海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
[2]田闖,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機制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1).
[3]周小虎,創業生態系統對海歸人才效能的影響[J],技術經濟2017(8).
[4]廖婉云,海歸科技人才回流之對中國戰略意義研究[J],經濟師2016(4).
[5]史晉川,浙江省經濟社會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5).
[6]劉暢,國際技術轉移、“海歸”人才與本土企業技術創新[J],中國商論2015(9).
[7]陳惠源,不同利益主體的博弈模型構建及分析-基于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機制的構建[J]中國商論2015(2).
[8]薛琴,申俊喜,工業化中后期海歸人才回國創業的制度支持[J],當代經濟管理,2015(9).
[9]楊月坤,周玲玲,海歸人才創業環境、創業學習與創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2015(5).
[10]劉元芹,呂江洪,海歸人才引進機制研究[J]南方論壇,2015(8).
[11]羅玥,基于AHP法浙江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影響因子分析[J]江蘇商論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