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摘 要】目的:對腦出血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并分析其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116例腦出血患者,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58例,采取系統化護理干預。結果:干預后,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12.05±4.54)VS(18.76±4.89)](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34%,對照組為36.21%,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腦出血患者采取系統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升康復效果。
【關鍵詞】護理干預;腦出血;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2-020-01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Jing Jing Liu
Binzhou Central Hospital,Binzhou City,Shandong Province,2517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116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58 cases)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58 cases) received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NIHSS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2.05 ±4.54)VS(18.76 ±4.89]P < 0.05,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0.3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3 in the control group. 6.21,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s: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危急重癥,主要是由非外傷性腦實質血管破裂引起,該病發病迅猛、病情嚴重,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臨床救治效果明顯提升,但患者術后仍存在較多的并發癥,包括腦疝、再出血、顱內感染等[2]。對患者進行規范化、系統化護理干預,能夠鞏固療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文將對腦出血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并分析其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116例腦出血患者,根據護理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58例,男性3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64.83±4.45)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40例,腦葉7例,腦干3例,小腦4例,腦室4例。對照組58例,男性3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4.98±4.37)歲,出血部位:基底節區41例,腦葉8例,腦干2例,小腦3例,腦室4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括囑咐患者充分休息,血壓、呼吸等體征監測,定期翻身,注意保暖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取系統化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計劃制定:對患者進行個體化評估,根據其具體情況制定護理方案,使各項護理措施能夠有序的銜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2)制定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基礎護理內容,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多鼓勵患者,肯定患者的積極表現,增強患者信心;(3)與患者溝通,引導患者訴說擔憂及心理壓力,疏導負性情緒,解答患者的疑問;對存在語言障礙的患者,應安撫患者情緒,對其進行心理安慰;(4)進行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指導,鼻飼患者嚴格控制食物用量,合理控制飲食的鹽 、脂含量;(5)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為患者提供家庭護理幫助。
1.3 評價標準 使用NIHSS卒中量表[3],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包括顱內積氣、顱內感染、再出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比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NIHSS評分分別為(24.63±6.09)分、(24.72±6.11)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分別為(12.05±4.54)分、(18.76±4.89)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0.34%,對照組為36.21%,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腦出血主要發生于老年人群,且常在情緒激動時發病,早期病死率較高,且存活患者可能遺留運動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預后較差。研究發現[4],高血壓合并小動脈硬化、情緒激動、過度勞累、微血管瘤等,是腦出血常見病因。常規護理缺乏針對性,護理手段單一,對患者的照護不夠全Hcy升高是心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由于高血壓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在卒中發病風險上具有顯著的協同作用,且我國高血壓患者中有約四分之三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我國高血壓指南將Hcy≥10μmol/L作為高血壓重要危險分層因素,Hcy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機制主要包括損害內皮細胞 、氧化應激反應 、改變脂質代謝及促進血栓形成等[13]。
高血壓呈現炎癥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微環境是導致血管重塑的重要機制,其中存在多種細胞因子的表達增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血管重塑過程中,從最初的損傷到最后血栓形成及并發癥發生,始終存在炎癥反應[14]。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區分低水平炎癥狀態的靈敏指標, 血清hsCRP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及急性腦梗死(ACI) 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嚴重程度及預后密切相關。有研究證實,IL-6水平的升高能夠激活體內的中性粒細胞與血管內皮細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生[15]。
本文觀察組中的Hcy、hsCRP及IL-6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因此H型高血壓患者Hcy、hsCRP及IL-6與缺血性卒中相關,值得臨床關注。
參考文獻
[1] 栗靜,田婷,石正洪,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頸動脈易損性斑塊的臨床分布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16, 41(9):740-745.
[2] 劉俊田. 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炎癥機制的研究進展[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5, 36(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