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場地”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提高課堂練習密度及教學的有效性。運用查閱文獻資料、實踐操作、對比分析等方法,從編排課程入手,以組內互相協調為基礎,仔細研讀教材,巧妙設計場地為突破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無論體育場地大小,作為一線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多動腦筋,以多變應不變,從熱身活動、研讀教材著手,巧妙設計、合理利用場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才能在“小場地”上出高質量的體育課,以此提高學習成效和練習密度。
關鍵詞:小場地;教學策略;練習有效性
一、研究目的
近幾年國家也不斷推出一系列活動計劃,如《學生體質健康計劃》《關于切實保證中小學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等,體育課每周的課時量增加至一、二年級4節課,三至六年級3節課。諸多種種均可以看出教育部、社會各方面越來越重視體育課與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但“小場地”是硬件條件,是無法改變的。以我校為例,總校一共有26個教學班級,學生數達到1200左右,但是只有四條60米跑道(300平方米)和兩個籃球場(840平方米),上課極為擁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小場地”有效組織教學,讓學生動起來,提高練習密度及教學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網上資料、書籍,從而全面地、正確地獲取一些知識。
2.實踐操作法
對課堂上一些比較突出的個案,加以調查分析,通過多種方法實施對比,總結經驗。
3.經驗總結法
教師根據自己實際操作情況和經驗,進行交流、探討、小結。
三、結果與分析
1.編排課程細思考,以“小”見大
小課表,大學問。課表編排是否合理,對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減輕教學負擔,增強學習效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體育課表編排應做到科學、合理、規范、恰當,避免操場有時“熱鬧”有時“冷清”。
如果體育課安排不合理,會使本來偏小的場地變得更加擁擠,也使學生的活動范圍大為減少,班與班也容易產生干擾,影響教學質量。校領導重視體育課程安排和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教導處充分認識到體育場地小的嚴峻形勢,在期初課程編排時首先考慮體育課的安排,必要時犧牲第二節課的“黃金時間”,保證每節課三至四個班同時上課,確保讓每個學生擁有更寬敞的學習與鍛煉空間。
2.教研組協調配合,提高練習密度
教研組在學期初協調好每個年級的教學進度,并且每周根據教師上課內容進行場地劃分,仔細規劃好、利用好現有的場地條件。保證教材、場地不沖突,這是在小場地上好體育課的關鍵。還有熱身活動部分是體育課的重中之重,主要為下面學習做好鋪墊,避免學生發生運動損傷。如:組織慢跑時多個班級同時進行,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問題,如果采用班級輪流進行慢跑,時間會拖得比較長,勢必影響到后面的教學,教研組做細致協調安排,明確規定每個年級的慢跑路線和方法,如:六年級學生繞校園自然地形跑,五年級學生繞籃球場跑,低年級先做操再慢跑,也可以進行環形跑,這樣交錯進行,不會互相影響,而且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不僅增加了學生鍛煉的有效空間,而且提高了學生練習的密度。
從表1可以看出,合理安排熱身跑,在占用時間與安全系數上有明顯的改善。
3.仔細研讀教材,巧妙設計場地
無論操場大小如何,學生身體素質怎樣,鉆研教材,認真備課仍然是上好每節課的靈魂所在。而在不利的場地條件下上好體育課又增加了靈活、多樣地利用、規劃場地這樣的備課內容。所以在上課前,體育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細致入微地備好每本教材每堂課。根據不同教材特點與教學需要,精心安排教學過程,設計不同的練習場地,使場地布局緊湊,便于體育課的組織教學。
如,在進行耐久跑的訓練,充分利用學校的地形,讓高年級的學生沿著校園自然地形慢跑;低年級的學生在跑道上繞標志物進行“S”或“8”字跑,這樣安排使操場的面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另外,不規則的跑動路線也增加了學生的樂趣,使他們更樂于參加枯燥的長跑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得到了樂趣,可謂一舉兩得。
(1)激發學生潛能,以學促教
學生的智慧是無限的,教師在課上如何充分利用學生資源,挖掘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創想,使每個學生腦筋、身體都動起來,真正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的技術,從而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如,隊列是比較枯燥無趣的內容,但高年級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自練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身動、腦動?教學時我只提供半塊籃球場,讓學生帶著問題:如何安排練習區域,使組與組之間不會相互影響?從而激發學生開創思維,小組互助學習尋找練習路線,避免沖突。果然在小組長帶領指揮下,同學們有序練習,互不影響,整個操場顯得很有序,學習氛圍高漲。
又如,立定跳遠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的運動項目之一,但是他們自制力較差,不能控制自己,在這么小的場地里如何更好地做到讓學生積極參與、有序練習呢?
教師將學生分成6人小組進行練習,由每個小組長帶領同學到指定位置(師告訴學生每組的所在位置),學生聽從組長的指揮有序地進行練習,但是要注意一個問題:如何避免每組同學相撞呢?
學生邊練習邊思考:A.我們要相撞時可以往后跳;B.我們可以有些組站中間,有些站邊線,往不同的方向跳;C.每組站在籃球場上的邊線前后向內跳,左右向外跳……
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集思廣益、碰到問題及時解決。這樣既可以縮小場地使用的范圍,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又可通過互助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練習隊形圖
(2)分組分內容教學,提高練習密度
場地使用上,要根據本校實際,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由于場地有限,在有效的范圍內一節課采用兩個教學內容,男女分開練習,如:女生跳繩、男生墊上練習等,可以適宜提高練習有效性。
如,我校只有一個沙坑,在急行跳遠教學時,可以結合學校的現有條件,把旁邊兩個摸高架充分利用起來,女生進行摸高跳、男生進行急行跳遠,后依次輪換分組練習,不僅提高了練習密度,學生也不會因為等了太長的時間而產生無趣的心理。當然也可以結合其他器材或內容,只要組織嚴密,所有空間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學生鍛煉的有效空間也增加了,從而增加了學生練習的強度,提高了學習興趣,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從表3可以明顯看出,采用男女分組兩個教材教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
4.實際選材,節約場地
在教學當中不能嚴格按教材的要求開展所有教學內容,而要考慮到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內容。如:許多學生喜歡玩毽子、雙人跳繩、“8”字跳繩等,而且能玩出很多花樣,應在體育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這一特長,把水平高的組織起來,進行一些小型的單項比賽,進行正確的引導。還可將民族優秀傳統項目“武術”和新興項目“健美操”貫穿于教材當中,或者是以跳背來代替山羊練習分腿騰越等,不需要器械,活動場地較小,練習時較安靜,在小場地上同樣能達到很好的鍛煉效果。還可以結合實際場地進行練習,如:利用臺階可作各種上肢力量練習(俯臥撐)和下肢的彈跳練習(跳上、跳下臺階)。或者是對墻投擲、墻手倒立等。這種方法因地制宜,順其自然,學生情緒很高,運動量易于掌握和調整,組織隊形不易混亂,學生也不會相互影響,達到既能夠減少場地使用面積,又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四、結論與建議
總之,無論體育場地大小,作為一線的體育教師,一定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在教學中只要多動腦筋,以多變應不變,從熱身活動、研讀教材著手,巧妙設計、合理利用場地,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才能在“小場地”上出高質量的體育課,以此提高學習成效和練習密度。
參考文獻:
[1]司秀.因地制宜在小場地上好體育課[J].陜西教育(教學),2006(5).
[2]顧同仁,蔣偉平.審視方寸課表 科學安排體育課[J].北京:體育教學,2014.
作者簡介:方奕瑜(1982.11—),女,福建廈門人,漢族,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