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務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05-01
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鮮明優勢,作為一線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勤于思考,并善于總結,以期更好地利用微課來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微課的應用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三點策略性意見,即“合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視頻比例合理,促進課堂結構優化;發揮示范效應,助力學生理解應用”,希望對小學數學教師有所啟示。
微課通常是以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錄制的短視頻為基本載體,教學活動圍繞于此展開,在充分發揮其“短小精活”優勢的情況下,可以達到十分優良的教學效果。
一、合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和求索的原動力,學生若能在興趣的驅使下投入到學習狀態中,則不問可知,其主觀能動性必將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習效果也必將較平時有一個嶄新面貌。然而不得不說的是,不少教師在錄制微課時存在思想上的誤區,即認為微課的時長本來就短(通常不超過十分鐘),因此興趣導入環節被砍掉,直接上所謂“干貨”,這樣一來就容易使微課平平無奇,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謂得不償失。因此,筆者提倡教師在制作微課時應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巧設懸念,在一開始就抓住學生注意力,進而調動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有效保障教學效率的提高。
試舉一例,筆者所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在學習小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微課視頻開頭先呈現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小朋友去買糖,一塊糖5角,一共買3塊,則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生根據學過的加法可以得出答案,但需要一定時間,這時教師就可趁勢引入新課:“我們接著看下面的視頻,來學習新的知識,學了這節課的知識,我們幾乎想也不用想,馬上得到答案,大家要認真看視頻并積極思考……”這樣,就以懸念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對乘法的學習中來,而視頻開頭的設疑環節實際上也占用不了多少時間,其效果卻十分顯著,說得上“事半功倍”。
二、視頻比例合理,促進課堂結構優化
教學實踐,微課的合理應用對課堂結構的優化起著顯著作用,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前可以根據課程具體情況及當前學情特點,精心設計微視頻,使其內容精煉,所占課堂時間的比例合理,課上則可以根據視頻效果靈活展開不同程度的講解、強調或引導。因而能夠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使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空間。因此,在錄制微課時切不可因貪圖課上省力而拉長視頻中的講解時間,導致學生在冗長拖沓的視頻講解中失去微課帶來的新鮮感。正確的做法是把握好視頻所占課堂時間的比例,其內容不但優質,更要精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促進課堂結構的優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筆者曾制作過這樣的微課:“先展示一些生活常見的三角形和四邊形,如A4紙、切好的披薩餅等,使學生對角先有一個形象而直觀的了解,然后展示一副三角尺,并配以解說,使學生了解什么是銳角、直角、鈍角,接著,展示用硬紙折角的過程,重點突出角由小到大的變化。”通過這樣幾分鐘的短視頻,就使學生對角的基本知識有了一個逐步了解,然后教師在根據學生的疑問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最后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教師則做好引導和點撥的工作。這樣,利用微課視頻就節省了課上搜集素材、教具演示、以及全面講解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去消化知識,從而優化了課堂結構,較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效率。
三、發揮示范效應,助力學生理解應用
常言道“學以致用”,知識的掌握程度最終是以能否熟練應用來衡量的,而尤其要考慮小學數學的基礎性特征,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小學數學的微課在很多時候是以經典習題或應用案例為主要內容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錄制微課時特別注重視頻中示范過程的清晰和詳細,并力求簡單易懂,從而使學生在看了微課后能夠“照著葫蘆畫瓢”,通過模仿而更好地學習和應用知識。
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兩到三分鐘的視頻,其內容以例題的運算展示過程為主,并在視頻尾部留下一道或數道類似題目,讓學生在看了視頻中的運算過程后“趁熱打鐵”,立即按照運算示范解題。教師在此過程中則主要發揮監督和指導作用。這樣,通過微課發揮示范效應,不僅有助于使學生鞏固剛學的新知識,也能更好地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結語:綜上,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利用微課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了幾點淺顯意見。總而言之,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鮮明優勢,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勤于思考,并善于總結,以期更好地利用微課來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本文拋磚引玉,尚盼有識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