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發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所不可缺少的。新時代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不容忽視,其存在的問題也在不斷地凸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和農村家庭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已引起了社會的廣大關注。因此,筆者從家庭教育現狀和對策兩個方面淺談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新時代 農村 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7-0018-01
習近平主席在春節團拜會上指出,“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體現出國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華民族歷來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由此,家庭教育在當今中國教育發展領域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國家前進發展的動力。一個人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會影響其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及其自身的價值觀。因此,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容忽視,應該加強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特別是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通過其現狀,找出合理解決辦法,促進家庭教育健康發展。
一、新時代農村家庭教育的內容
近年來,青少年家庭教育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因此,對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問題是整個教育領域的重中之重。其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道德教育、體質教育和智力教育。
首先,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其父母的言行舉止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是從小的,是潛移默化的。父母對其子女的道德品質教育影響到孩子們人生觀的培養,價值觀的樹立,一個人是否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其以后為人處世的方式以及各方面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二,是家庭對其孩子的體質教育,十八大提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家庭重視子女的身體狀況,使其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愉快成長。
第三,智力教育也是每一個家庭關注的重點。一個人從小形成了正確的道德素養,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父母不斷引導和開發孩子的智力,使其在智力方面不斷得到提高和升華。便于綜合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新時代青少年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及原因
1.大多子女生于九十年代末和21世紀初。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家庭只養育了一個孩子。因此,家庭的希望和關注都寄托在了這一個孩子身上。一方面,父母對其子女的包辦代替。許多孩子就養成了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性格,在生活上產生了惰性,失去了自主性。另一方面,父母盼女成鳳,望子成龍心切,增強孩子學習壓力。對其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農村留守兒童居多,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和對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具有一定的影響,并缺乏家庭關愛,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展。第一,孩子行為和心理出現偏差。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甚至三五年才回一次家。以至于孩子對于父母的印象都是模糊的,得不到應有的家庭關愛。由此導致其心理孤僻,在其性格和習慣的養成方面也沒有家長的指導,行為偏差,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第二,父母很少回家和與自己的子女聯系,缺乏關愛和溝通交流。導致子女出現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期,其嚴重性不言而喻。
三、解決農村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1.提升家庭教育的方法
由于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代理。許多獨生子女過分依賴父母,生活中的小事不會處理,不會做基本的家務活,但是性格自傲,以自我為中心。首先,家長應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的滿足。要經過權衡之后,對孩子的需求做出決定,通過言傳身教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積極引導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讓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能夠教會孩子基本的家務能力,還能讓家庭氛圍更加融洽,讓孩子體會到與父母一起共同干活的幸福感。在學習中和處理日常事務的活動中,培育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見解有主見,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為未來的事業發展打下基礎。
2.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懷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他們不能在沒有關愛的環境下長大。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監護照料和更好關愛保護。首先,全社會應該參與進其中,召集心理輔導志愿者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第二,留守兒童所在的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孩子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尤其是孩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應該特別關注其言行舉止,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十九大上的報告全文發布[N].人民日報,2017-10-28.
[2]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