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士杰
【摘要】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知識,鍛煉能力。而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45分鐘絕大部分時間是教師一人在活動,學生只是被動的聽課。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往往很低。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主要表現為變“課堂”為“學堂”,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體”,變“重學習結果”為“重學習過程”。作為初中語文老師,一定要了解初中階段學生的特點,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導地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寓教于樂的語文教學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 初中語文 教學改革 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49-01
目前,我國的中學教育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很深,課堂教學往往是以教師的說教為主。尤其是語文學科,知識點繁多龐雜,教師備課旁征博引,就怕課堂時間不夠,所以,整堂課經常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在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一節課下來老師講得口干舌燥,但學生聽得卻是昏昏沉沉,教與學不能達成共鳴,課堂教學效果不高。這種陳舊模式,極大地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徹底進行教學改革。新的課程教學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我們一定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思想,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一、創設輕松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動力。因此,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是新課改下每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課堂上,我們要為學生創設輕松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時刻關心學生成長,讓學生把老師當朋友,愿意與老師一起參與課堂學習,與老師一起討論問題,一起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例如課堂上,安靜地坐在講臺前,和學生一起參與閱讀,領悟文章的美好,就會形成一種濃濃的師生讀書氛圍,也一定會讓那些孜孜讀書的孩子陶醉其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形象的展示教學內容的優越條件,一些優秀的散文、詩歌制作成課件,再配上音樂朗讀,來美化課堂氣氛。如在教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把配有《童年》音樂的全文朗讀和描寫百草園優美景色的畫面以及和竟吾老先生一起背書的有趣形象制成一個個圖文并茂的課件,烘托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二、巧妙設計課堂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深刻把握文章內容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把握文章中心,教師在準備教案過程中,一定要設計出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系列問題,課堂上首先把這些問題展示給學生,然后讓他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思考和討論。這樣他們讀書的時候就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讀書才有針對性,不至于顧此失彼。《范進中舉》是一篇小說,本文的側重點在于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小說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分析范進、胡屠戶的形象,從而認識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知識分子的罪惡。我構想了以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范進中舉之后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治療這種瘋病的妙法是什么呢?”,“范進為什么會發瘋呢? 范進中舉后有哪些變化?”,“范進在大嚷‘好的瞬間,他究竟想到了什么?”,“丈人胡屠戶態度和眾鄰居在范進中舉前后態度上有什么變化?”。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于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都不攻自破了。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
新課改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利用活動來推動學生的學習,給予學生愉快的學習體驗。“寓教于樂”,在語文活動中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高效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生成語文能力,培養語文素養。語文教科書上有很多寫人敘事的文章,為了很好抓住文章主旨,把握人物形象,領悟寫作手法,我經常讓學生走上講臺,借助肢體語言演一演,講臺下的學生評一評,這種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語文課堂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該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使他們自覺、自愿的去參與學習活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他們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從而構建高質高效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建新.《關于初中語文教學創新的幾點看法》[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1,(2).
[2]楊婷.《淺談初中語文的創新教育》[J].新一代(下半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