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萍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作為特教語文老師,面對有聽力障礙的學生,更應該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特教 朗讀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6-0056-02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作為一名特教教師,在教授聽力有障礙的聾生,有些聾生連字音都讀不準確,甚至讀不出來的時候,應該怎樣提高其朗讀能力,成就學生的美麗世界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重視工具書的使用,向不會說話的老師請教。
聾生由于聽力障礙,對日常生活中常見事物的認識,對字形的認知都是十分匱乏的,對日常生活中的所見,只停留在形象動作的演示上,他們語言的形成,只有入學后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開始,而且是口語書面語的同步訓練,也就是音、形、意一起學習,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要先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工具書,反復向不會說話的老師請教。
我每學習一篇課文,必須做好這三步:讀準字音、正確斷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如果字詞不認識,怎么可能大聲讀出來?如果不能正確斷句,根本談不上正確的停頓、課文節奏的把握。如果不理解詞義,何談有感情地吟誦?所以對于聾生來說,課前查找工具書,弄懂字音、字形、字義十分重要,只有把聾生頭腦中的形象動作與文字統一起來,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二、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狀態,要求精神必須飽滿,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課堂上教師要提醒學生做到注意力集中,要有好的坐姿,要發出洪亮的聲音,要看清每一個字,要積極思考所讀的內容。
讀好課文,必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最好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加強朗讀方法的指導。
進行朗讀訓練時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方法技巧。下面我就針對重音、停頓、語速語調等幾方面說說我的看法。
1.重音。詞語的重讀指多音節詞里有一個音節讀得比較重。句子的重讀,一般是定語、狀語、補語讀得較重;短句中謂語要重讀;問句中疑問代詞要重讀。對一些詞語加以特殊的強調,它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語言環境改變的。
2.標點符號停頓。在讓學生讀句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讀標點符號。根據標點符號不同的作用,讀出合理的停頓,“句子”要讀得平緩,“問號”要讀出升調,“感嘆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
要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還必須注重分析句子結構,引導學生把長句子從課文中找出來,自己試讀,互相讀,使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明白這句話寫了什么或誰怎么樣了等等,再根據句子前后表示的意思來停頓,可用“/”畫出停頓并正確朗讀。
3.語速、語調。要讓學生懂得陳述、祈使、感嘆、疑問等句式朗讀時所表達的各種語氣和感情,并教會他們怎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朗讀表現這些語氣。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直接影響著感情的表達,學生能用合適的語速語調朗讀課文,意味著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對于聽障的聾生,讓他們學會讀悟結合實在很難,教師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心,要不厭其煩地示范,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一段一段地示范,讓孩子們體驗到朗讀的快樂,培養他們朗讀的興趣,從而更好地豐富他們的人生閱歷。
四、多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比賽。
聾生由于聽力受損,他們認識事物膚淺片面,不能完全聽懂別人的意思,導致心理發展極為不平衡,內心非常自卑,害怕別人嘲笑,許多孩子拒絕朗讀。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必須多引導、多鼓勵,幫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主動提高展示的平臺。
可以用小游戲的方式,登臺朗讀,引領學生誦讀,分角色朗讀,齊聲誦讀,指名誦讀,也可以配樂誦讀,了解每個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情況,讀得多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也會隨之提高。課堂也就充滿了生機,學生在快樂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提高了朗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充分依據教材,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每一個聾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那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斷、警策的語句,再根據語句結構和感情表達的需要,找好停頓點,控制好停頓時間,掌握好快慢節奏,找準重音,讀得自然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恰如其分讀得不好允許重讀,給學生以創造成功的機會,相信學生能讀得更好,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增強了聾生的自信心,特別是基礎較差的學生。
總之,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加強朗讀方法的指導,多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在朗讀中,讀出聲音,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朗讀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是智力和思維發展的源泉,反復誦讀喚醒聾生的讀書熱情,很好地成就了學生的美麗世界。